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了自2005年1月至今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炎病例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31、59岁,平均43.6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或椎管狭窄症行单间隙椎间盘切除内固定10例,2间隙者2例;臭氧治疗4例,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3例,胶原酶髓核溶解术4例。术后发病时间2~63d,平均28.9d。发病部位L3/L4间隙3例,L4/L5间隙14例,L5/S1间隙6例。术后最早出现椎间盘炎症状为术后第2d,最晚出现症状为术后第63d。均存原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再次出现较术前更加难以忍受的疼痛。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血沉及CRP异常增高。均予卧床制动、给予高蛋白营养饮食,检查血常规、血沉、CPR,根据病情进行CT和MRI检查。静脉联合应用抗生素1—6周。3例保守治疗无效,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术,术中所见组织多为炎性肉芽组织,椎间盘坏死变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能在床上白行翻身、下床活动,随访3月~4年无复发。保守治疗平均恢复时间为(71+2)d。手术治疗平均治愈时间(28+3)d。血常规恢复正常,血沉及CRP恢复正常或下降至接近正常。术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阳性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病理检查报告示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腰椎间盘炎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应早诊断、早治疗,治疗首选正规保守治疗,手术有利于早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平均年龄48岁,近期内均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其中2例使用椎间盘手术。全组患者血沉均升高(40-110mm/h),均经MRI检查确诊,6例症状典型,疼痛较重的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结果 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疗效较好,症状缓解明显,保守治疗病程较长,病精常有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特性,经MRI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组)接受小切口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与30例初次显微手术(初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术后疗效评价采用MacNab法. 结果 再手术组手术时间平均75 min;初手术组平均52 min;再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平均70 ml;初手术组平均50 ml;再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5 d;初手术组平均6.5 d.再手术组术中损伤硬膜1例,2例腰5神经根损害加重,5例术后麻木加重,术后均恢复.初手术组术中硬膜损伤1例.再手术组17例获平均12.1个月随访,优良率为88.2%.初手术组29例获平均11.8个月随访,优良率为9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取得与初次手术相近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术后椎间盘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椎间盘炎浙江省中医院(310006)童培建,严亚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后发生椎间盘炎并不少见,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本组5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1.9%。它以剧烈腰痛给患者带来痛苦。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29岁;术...  相似文献   

5.
继发性腰椎间盘炎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继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7例术后腰椎间盘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沉、C反应蛋白、影像学特点和细菌学培养结果。结果术后严重的疼痛、白细胞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是继发性椎间盘炎的主要临床特点。MRI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一旦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伴有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增加就应当考虑术后椎间盘炎的可能,MRI检查能够提供最重要早期诊断椎间盘炎的证据。手术,尤其是内固定术,能够快速地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与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在中国生物医药数据库,CNKI数据库,重庆VIP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Meta统计分析使用RevMan4.2软件完成。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恢复日常活动时间、住院或手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总共纳入了20篇文献,其中2957例患者行椎间盘镜术,而2130例患者行传统开放椎间盘摘除术。有12篇报道比较了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11篇比较了术中失血量,7篇比较了术后卧床休息时间,5篇进行了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的比较,另外分别有4篇比较了住院日及术后住院天数。其中有10篇文献提到了手术并发症。与开放手术比较,椎间盘镜治疗的患者有较高的优良率[OR=1.29,95%CI(1.03,1.62)],术中出血量少[OR=-63.67,95%CI(-86.78,-40.55)],更少的卧床休息时间[OR=-15.33,95%CI(-17.76,-12.90)],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更短[OR=-24.41,95%CI(-36.86,-11.96)],更少住院日[OR=-5.00,95%CI(-6.94,-3.06)]或手术后住院天数[OR=-7.47,95%CI(-9.17,-5.77)]。但是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镜与传统开放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与传统手术比较,椎间盘镜治疗出血量少,术后卧床休息天数及住院日短,并且能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选择哪种手术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的适应证,在相同适应证的情况下椎间盘镜手术应该被推荐。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间隙再突出的病因分析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单纯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证实的患者,术后2年内出现原手术间隙髓核再突出的临床资料,为一期手术时减少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995~2005年我科收治的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单纯髓核摘除的患者中,术后2年内发生原间隙髓核再突出的6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该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其中男41例,女22例。初次手术在我科进行的9例,于外院进行的54例。行椎间盘镜及小开窗手术者21例,半椎板及全椎板手术者42例。单间隙手术者51例,2个间隙及以上者12例。结果17例患者再次手术时仍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治愈,41例患者行后路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PLIF),5例患者行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TLIF)。所有病例均于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再突出是一临床常见的难题,不论早期和晚期均有可能发生,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恰当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少再突出的发生,二次手术可获得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
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美钢  贺毅  王必胜  赵滨 《中国骨伤》2010,23(6):456-458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9年至2008年收治的107例巨大型腰椎间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8例,女29例;年龄26~59岁,平均38.5岁.病变部位:L4,5椎间盘突出36例,L5S1椎间盘突出71例,椎间隙髓核突出率均大于40%.所有患者均施行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依据改良JOA腰背痛评分表从自觉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或麻木、步行能力)和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感觉、肌力)进行评分,并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的差异.结果:107例均获随访,时间0.5~4年,平均1.75年.手术后JOA评分中的各项评分均优于术前.术前JOA评分为(1.500±1.200)分;术后JOA评分为(12.700±0.9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改善率为(82.96±6.85)%.结论: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摘除髓核术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创伤小,术后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疗效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Zhou Y  Wang J  Chu TW  Wang WD  Zheng WJ  Hao Y  Pan Y  Teng H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21-1324
目的 探讨在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的手术技巧、临床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节段内窥镜下(METRx)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其中保留黄韧带组65例,同期不保留黄韧带组146例进行临床比较。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以及不同程度伸拇肌力或跟腱反射减弱,同时辅以CT扫描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常规METRx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3面游离的黄韧带瓣,用微型神经拉钩将黄韧带向中线牵开,显露硬膜囊和神经根。椎间盘摘除、神经根松解减压术后,将黄韧带瓣恢复到原来的解剖结构部位。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问无差异,但不保留黄韧带组硬脊膜损伤、椎问盘炎及伤口感染及复发率方面较保留黄韧带组高。结论METRx操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技术操作可行,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单纯型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经皮穿刺切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胶原酶是一种主要溶解胶原蛋白的酶,是从溶组织的梭状芽胞杆菌中提炼而成的.我院自2000年-2001年采用国产胶原酶(辽宁味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206041)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6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吕国华  王冰  刘伟东  李磊  邝磊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0):1104-1109
 目的 评价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总结 2008年 8月至 2009年 2月应用完全内镜技术治疗的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开展手术时间分为三组(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 每组各 10例患者, 学习曲线评价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 时间、腿痛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61±0.22)年(1.2~2年)。三组完全内镜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可忽略不计, 且无术后感染和复发病例出现。与早期组比较, 中期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2.5%, 中期组为 10%, 后期组无。早期组有 2例转为开放手术, 而中期和后期组无转为开放手术病例。结论应用完全内镜技术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微创结果, 但陡峭的学习曲线需引起关注。术者的微创手术经验与合理的病例选择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441例,将其分为巨大型172例、普通型1269例,随访记录其发病年龄、性别、症状特点、突出形态、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术后复发率等,并行统计学对比分析2组在各方面的异同。结果1441例患者资料完整,总体男女比2.99∶1,平均年龄43.4岁。2组之间比较:平均年龄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比例均为男性好发,巨大型组男女比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平均病程巨大型组明显短于普通型组(P<0.05);巨大型组与普通型组相比,双侧症状更多、肌力下降者更多、马尾综合征更多、中央型比例更高、椎间盘脱出者更多(P<0.01);巨大型组中实施双侧减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深部感染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4.12%、93.78%,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巨大型组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与普通型相比有截然不同的临床特点,其手术治疗可达到等同于普通型的良好疗效,术后复发率低于普通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使用镜下磨钻扩大腹侧空间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评估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应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76(44.03±16.92)岁;患者均为单一节段病变且髓核脱出,其中L2,33例,L3,43例,L4,515例,L5S19例。术中用镜下磨钻磨除椎体部分后缘骨质及椎弓根切迹,增大腹侧操作空间,显露游离的髓核并完整摘除。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神经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 d、3个月及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根据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游离髓核取出完整,术后当天腰腿痛明显缓解,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疼痛麻木,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各时间点的ODI及VAS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2天、3个月、1年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6.67%(20/30)、83.33%(25/30)和90.00%(27/30)。结论: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使用镜下磨钻扩大腹侧空间,能够顺利取出游离髓核,避免了神经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观察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8年11月~2003年6月因腰椎椎间盘突出行单纯髓核摘除术且随访≥10年的患者共54例。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的疗效。结果依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54例患者总优良率为83.3%,开窗组、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优良率分别为83.3%、88.9%、66.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7.86±4.31分,术后为22.86±6.59分。3组JOA改善率分别为(71.99±28.64)%、(72.43±21.85)%、(67.02±44.68)%,3组间JOA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长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疗效,且开窗、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再次腰椎间盘摘除术与初次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因腰椎间盘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共31例,其中21例首次手术在本院施行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再手术患者症状缓解期,椎间盘突出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症状改善优良率,采用t检验及,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6~48个月,首次术后症状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同侧复发22例,对侧复发9例。首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指标均小于再次手术组(P〈0.05);平均住院日及症状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椎间盘突出不合并椎管狭窄以及椎节不稳者,单纯行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胶原酶与地塞米松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传亮  胡玉华  殷磊 《中国骨伤》2002,15(5):298-2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最常见的疾病。自 1 969年哈佛大学药学院神经外科专家Sussman首先报告应用胶原酶注射溶解椎间盘以来 ,80年代在国内开始广泛临床应用。而1 953年Lievre等首先应用氢化考的松行硬膜外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并得到推广应用 ,但临床上还没有两者联合应用的报道。本科自 1 995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在 483例病人中随机分为三组 ,其中一组盘外注射胶原酶和地塞米松 2 36例 ,取得良好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男 1 65例 ,女 71例 ,年龄 1 8~ 54岁 ,平均38 6岁。突出部位L4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后方极外侧入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采用经后方极外侧人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T10~L2)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5~69岁,平均53.6岁.椎间盘突出的节段:T4-5、T5-6、T6-7 1例,T9-101例,T10-11 2例,T10-11、T11-12、T12-L1 1例,T11-12 3例,T11-12、T12L1 3例,T12L1 4例,T12L1、L1-23例,L1-2 6例,即单间隙突出16例、双间隙突出6例、三间隙突出2例.其中16例患者合并椎体后缘离断、骨赘、椎间盘钙化或后纵韧带骨化.术前椎间盘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10.5°;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级5例、D级16例、E级3例.结果 手术时间2.0~4.5 h,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300~4000 ml,平均800 ml.术后突出节段局部脊柱的后凸Cobb角平均为4.6°,平均矫正率为56.2%.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个月,平均18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疗效评定标准,术后改善率优12例(50.0%),良9例(37.5%),可3例(12.5%),优良率为87.5%,有效率100%.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为:C级1例,D级2例,E级21例.术中、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期内全部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无复发病例.结论 借助"安全三角区"的解剖特点进行操作和通过手术节段后方加压改善脊柱局部后凸畸形的方法治疗胸椎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野直视、清晰,操作简便、安全,切除减压彻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间盘切除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42岁;病程21天至69个月,平均22个月.病变位于T10-11间隙12例,T11-12间隙15例,T12L1间隙9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检查,31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中央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7例,外侧型4例.采用Otani等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并计算临床优良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35~220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350~800 ml,平均460 ml.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意外发生.12例发生脑脊液漏,予硬脊膜连续缝合或补片修补.2例巨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双下肢肌力减退,予激素、脱水、高压氧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肌力逐渐恢复.术后2周行X线检查示无内固定松动.随访时间14天至48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Otani等评分标准,优12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临床优良率83.3%.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并节段性内固定是治疗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陈林  程军  李波  占方彪  张友  冯世龙 《中国骨伤》2017,30(5):475-478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56岁;L_(3,4)间隙2例,L_(4,5)间隙4例,L_5S_1间隙7例。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血沉(ESR)为12~89 mm/h,平均42 mm/h;C-反应蛋白8~114 ng/L,平均47 ng/L。13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10分,平均7.8分,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满意出院,持续有效抗生素静脉使用4周,口服抗生素2周。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8个月。VAS评分0~1分,无内固定断裂、复发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改变。结论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疼痛,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