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IE的主要临床表现仍为发热、贫血、脾肿大、心脏杂音;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占85.48%,血培养阳性率为40.32%,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赘生物的检出率为83.87%,阳性率远高于血培养阳性率.结论 近年来IE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有所变化;基础心脏病仍是IE常见病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规范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4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总结提高诊断治愈率.方法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4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48例患者中血培养细菌阳性45例(93.8%),其中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25例(52.1%)占首位,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例14(29.2%)真菌性心内膜炎患者6例(12.5%),人工瓣膜置换性心内膜炎患者3例.结论 血培养细菌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直接的证据,及时了解和掌握此病的诊断对治疗预后转归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7年8月确诊和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6例。结果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11例经内科治疗后,治愈4例,好转7例;行手术治疗5例,均不同程度好转;自动出院或转院8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是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 (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IE的临床特点发生了变迁。1 临床资料4 1例中男 2 9例 ,女 12例 ;年龄 4~ 5 8岁 (平均 2 5 .5±10 .2岁 ) ,4~ 14岁 6例 ( 14 .63 % ) ,14~ 4 0岁 13例 ( 3 1.7% ) ,4 0~ 5 8岁 2 2例 ( 5 3 .65 % )。先天性心脏病 18例 (室间隔缺损 12例 ,动脉导管未闭 4例。法洛氏四联症 2例 ) ,风心病 7例 ,原发性瓣膜脱垂 3例 ,冠心病 3例 ,先心术后病例 1例 ,永久人工…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感染性心骨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感染性心骨膜炎的临床表现形式与治疗的关系。结果:发热为常见及起始症状,贫血,脾大,肝大,心脏杂音改变,周围动态栓塞,脑血管意外。血培养阳性率57.6%,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73.1%。结论:(1)心脏结核异常是感染性心骨膜炎的主要基础病因;(2)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脱垂和联合病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分析7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其基础心脏病以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为主,占87.1%,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较少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脾大、杵状指、贫血。超声心动图(UCG)检出赘生物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8.
1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室间隔缺损(VSD)直接缝合11例,补片修补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采用直视缝合方法。肺动脉瓣成形术3例。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全组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3-18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认为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时机,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6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畸形矫正和赘生物清除术。结果46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病死率2.17%,其余远期效果良好。结论外科治疗可减少心脏功能的损害,避免不可逆的器官损害和感染的扩散,明显降低病死率。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形式与治疗的关系.结果 发热为常见及起始症状,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贫血、脾大、肝大、心脏杂音改变、周围动脉栓塞、血管意外.血培养阳性率57.6%,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73.1%.结论 (1)心脏结构异常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基础病因;(2)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脱垂和联合病变者为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3)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管一平  解德琼  王艳 《西部医学》2011,23(7):1278-1280
目的探讨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住院的44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心脏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26262治疗结果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44例IE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17例(42.2%),先天性心脏病14例(31.8%),无心脏病基础8例(18.2%)。临床表现为发热44例(100%)和进行性贫血29例(65.9%)。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44例。39例患者做血培养,阳性率为59.1%(26例),其中最常见为草绿色链球菌(12例,27.3%),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13.6%)。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47.7%),联合用药最多者为头孢菌素+喹诺酮类(47.0%)。5例IE经单纯内科治疗死亡,病死率为11.4%(5/44)。结论 IE的基础病因比例在基层医院发生明显变化,草绿色链球菌仍是主要致病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IE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诊断,内、外科联合是成功治疗IE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超声心动图(UCG)表现和临床特征等,旨在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I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98.4%)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例(1.6%)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9例(30.6%)无基础心脏病变,43例(69.4%)患者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变。发热为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首发症状41例(66.1%),43例(69.4%)UCG检查确诊瓣膜有赘生物,赘生物附着于主动脉瓣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有19例(47.5%)细菌培养阳性,其中9例(47.4%)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IE病死率的关键,UCG对I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飞琼  高玲  李仲智 《北京医学》2000,22(3):163-16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儿均使用多种抗生素,感染性心内膜炎(IE)未能控制,体温下降。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治疗,摘除心内赘生物并纠正心内畸形。结果 4例患儿施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效果满意,术后无复发。结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经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病因、致病微生物、受累瓣膜等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提高I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1~2008-12共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岁者有13例(12.5%);发热89例(85.58%),贫血75例(72.12%),消瘦、乏力61例(58.63%),心脏杂音101例(97.12%);先天性心脏病45例(43.7%)、风湿性心脏病33例(31.73%),静脉药瘾者7例(6.73%);87例患者进行了血培养,阳性52例(59.77%),其中链球菌25例(48.08%),葡萄球菌17例(32.69%),真菌2例(3.85%);83例(79.81%)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发现赘生物,主动脉瓣36例(34.62%),二尖瓣17例(16.35%),三尖瓣11例(10.58%),联合瓣膜9例(8.65%)。术后早期死亡4例(3.85%)。随访89例(85.6%),随访时间1~112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66例(74.16%),Ⅱ级23例(25.84%)。结论IE的平均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发热和心脏杂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IE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且先天性心脏病比例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草绿色链球菌仍是IE最常见的致病菌;IE常累及主动脉瓣;IE的确诊主要依靠血培养和TTE检查;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1例IE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26例,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2例,吸毒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11例。所有患者都接受心脏手术。结果术后因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5年,2例出现瓣周漏,再次行瓣膜置换,无晚期死亡。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经早期诊断和积极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分析10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效果与转归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2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肾功能衰竭,1例为人工瓣膜炎。随访89例,随访时间1-112w,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工级66例,Ⅱ级23例。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IE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地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原则,以及完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培养阳性22例.感染累及左心系统35例,累及右心系统7例,同时累及左右心系统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行瓣膜替换33例,其中4例并发主动脉根周脓肿者行同种瓣主动脉根部置换,使用机械瓣26例.行二尖瓣成形2例,三尖瓣成形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术后使用主动脉气囊反博术(IABP)4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存活41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8±22.3)个月.随访期间无远期死亡,无再次感染,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晓伟  朱文玲 《北京医学》1994,16(5):281-283
为了解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价值,本文分析了41例IE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不仅对IE的心内赘生物有很高的诊断率,而且所发现的赘生物大小、部位、活动情况、瓣膜关闭不全及其严重程度、有无瓣膜结构破坏或瓣周脓肿形成,不仅是判断IE患者预后的指标,且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和P -选择素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 ,对炎症诱导的凝血因子前体 (酶原 )变化和内皮细胞活性改变的作用。方法  6 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并在开始抗生素治疗 3d内 ,完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其中 15例住院期间发生栓塞事件。另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 35例设为对照组 ,于入院 /门诊体检时空腹抽外周静脉血测IE患者中发生血栓事件者和未发生血栓事件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sE -SLT和sP -SLT水平。结果 IE栓塞 (+)组赘生物检出率较高 ,但与IE栓塞 (- )组比较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86 .7%vs 6 2 .5 % ,P >0 .0 5 ) ,但前者赘生物的最大径较后者大 ,并有显著差异 [(13± 5 )mmvs (9± 4 )mm ,P <0 .0 5 ]。IE栓塞 (+)组血浆sP -SLT水平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6 0 .31± 6 .6 3) μg/Lvs (30 .72± 5 .33) μg/L ,P <0 .0 0 1,和(6 0 .31± 6 .6 3) μg/Lvs (2 7.39± 5 .5 8) μg/L ,P <0 .0 0 1]。同样 ,IE栓塞 (+)组血浆sE -SLT水平也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都差异显著 [(76 .0 6± 9.37) μg/Lvs (4 0 .6 5± 6 .6 9) μg/L ,P <0 .0 0 1和(76 .0 6± 9.37) μg/Lvs (37.2 3± 5 .76 ) μ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