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1990年湘南部队驻地共发生EHF97例,死亡5例。发病前大都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有明显的接触史。当地主要鼠种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密度分别为48.5%和42.4%。EHF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93.48%,人群血清的阳性率为2.59%,鼠类血清的阳性率为18.47%,其中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阳性率分别为23.64%和20.83%。证明当地患者有EHF存在,人群也有EHF的隐性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EHF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1986年7月—1987年6月在本省资兴市何家山乡两个观察点进行了鼠螨季节消长与HFRS的发病关系调查,发现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鼠种(66.42%);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85.97%)。以11月—12月捕获率最高(12.17%和11.5%),鼠密度高峰出现在人群发病高峰前约一个月,用IFAT检测481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黄毛鼠、小家鼠)鼠种,阳性鼠24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9.90%,其它鼠皆为阴性。提示何家山乡HFRS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逐月鼠密度变化和褐家鼠及黑线姬鼠的带毒率高峰来看,与HFRS发病呈一致关系。该病在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调查情况证明,当地确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各鼠种普遍带革螨,以毒棘厉螨和巴氏厉螨为优势螨种,分别为27.80%和23.50%。  相似文献   

3.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用不同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三种鼠肺抗原对安徽EHF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1、用江西省EHF疫区的黑线姬鼠鼠肺抗原检查了25例安徽EHF病人的双清,急性期(1~7天)血清的阴性率为20%(滴度≥1:80);恢复期(19~4天)血清的阳性率为88%(滴度≥1:80),并且两期的抗体滴度有明显的动态化。一般为4倍增高。其中15例达16倍以上。可见两者具有特异的血清学关系。 2、用四川省EHF疫区褐家鼠鼠肺抗原重复检查上述双份血清,得到非常致的结果。 3、通过对另外11份恢复期血清的检查,还确定了辽宁EHF疫区棕背鼠平鼠肺抗顾与上述黑线姬鼠鼠肺抗原的血清学关系。从而证实了辽宁、四川,江西和徽四省EHF的病毒病原的抗原性相同。  相似文献   

4.
曲阜市1982年—1995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市1982年—1995年人间和鼠间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情监测结果。监测证实,我市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和型疫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其带毒率为3.57%和1.75%。发病以20岁—60岁农民居多,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4.77%。疫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72%。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县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动态,为EHF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获得发病率、病死率、人群及年龄分布、季节分布、血清学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行政自然村,对其野外和室内进行鼠密度监测、鼠种及鼠带毒调查。结果1982-2008年,全县共发生EHF病例5973例,以20-40岁年龄段较高,男性占68.21%,女性占31.79%,男女之比2.1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6%。本病形成春冬两个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95.2%。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其次是小家鼠,野外以大仓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野外大仓鼠带毒率最高(11.59%),室内褐家鼠带毒率最高(11.18%),经统计学检验,野外和室内鼠带毒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026;P>0.05)。结论通过鼠种及鼠带毒调查及该病两个发病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提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大仓鼠为野外优势鼠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且带毒率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2001年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利群  陈斌  阮峰  谭爱军 《热带医学杂志》2003,3(3):338-339,282
目的:了解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EHF)在人和鼠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2001年发生的EHF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在哨点医院选取2001年3--6月份发热疑似EHF病例及健康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并随机在市区选取6个监测点开展鼠监测。将在居民区和野外捕获的鼠分类,并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鼠肺标本EHF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采集的人与鼠血清EHF-IgM、IgG抗体。结果: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1.06%;捕获的鼠种类以褐家鼠为主,占总数的53.08%;鼠密度为28.52%;鼠抗原阳性率为1.36%,其中褐家鼠抗原阳性率为2.35%;鼠类EHF抗体阳性率为13.95%。结论:珠海市鼠存在有EHF流行,建议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发热疑似病人EHF监测,积极灭鼠,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1981~1987年6月,用IFA法检测河北省各地形区鼠等小兽17114只,流行性出血热(EHF)抗原阳性率:褐家鼠5.12%,黑线姬鼠2.47%,大仓鼠0.66%,小家鼠0.58%,背纹仓鼠0.05%;河北平原区3.91%,燕山山区2.05%,太行山区0.68%。居民宅区和田野鼠间都有EHF抗原阳性者,以宅区的褐家鼠最普遍,小家鼠次之,黑线姬鼠较局限。这三种鼠EHF抗原阳性率,成鼠7.44%,显著高于亚成鼠的4.67%;雄性鼠7.7%雌性鼠6.17%。1980~86年全省报告EHF 3266例,发病率和鼠间EHF抗原阳性率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和带毒率特点。1990~1996年全省共捕获宿主动物16种,优势鼠种室内以褐家鼠(占52.22%)为主,其次为小家鼠(占24.95%),野外以黑线姬鼠(占72.18%)为主,其次为褐家鼠(占9.85%)。宿主动物带毒率以黑线姬鼠(10.80%)和褐家鼠(8.29%)为最高,野外宿主动物带毒率明显高于室内。  相似文献   

9.
对大田镇两头门村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调查表明:该镇室内鼠密度为16.33%,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鼠密度为23.33%,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科;室内褐家鼠带毒率为7.32%;室外黑线姬鼠、褐家鼠带毒率为4.92%和18.18%,室内外平均带毒率为6.49%,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该镇疫区类型为家鼠型、野鼠型同时存在的混合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清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的分布、带毒情况及汉坦病毒的型别,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6月-2005年10月对5个监测点媒介动物自然感染出血热病毒进行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鼠肺汉坦病毒抗原,用双抗原夹心麟方法检测鼠血出血热抗体。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病毒分型。结果共捕获478只小兽,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占室外所捕小兽的38.29%,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占室内所捕小兽的46.91%,其次为小家鼠(30.25%),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46.86%。抗原和抗体阳性鼠为39只,总感染率为9.49%。五个监测点间捕获率和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阳性鼠肺Ⅰ型7只(占41.18%),Ⅱ型10只(占58.82%)。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的带毒指数分别为9.02%、13.73%。共检测清洁级实验大鼠26批213只,其中阳性率为2.35%;SPF级大鼠78只,未检出HV抗体。结论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姬鼠型和家鼠型混合型疫区,出血热防制工作应以灭鼠和人群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对我省不同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进行病原分型。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仍以Ⅰ型黑线姬鼠型毒株为主,占34/42例,Ⅰ型/Ⅱ型中和抗体效价≥4。同时也存在褐家鼠型病毒感染,且各地有差异。4~6月份小高峰期褐家鼠感染率为26%。并首次证实彬县为黑线姬鼠型感染的新疫区。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传染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经血清学证实31种小型动物携带EHF病毒(EHFV)抗原。我省证实有9种,其中啮齿动物占7种。本文试从鼠密度、带毒检测、病毒分离及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对我省所查出的带毒动物进行综合分析,为控制EHF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预防对策。一、黑线姬鼠密度与EHF发病关系黑线姬鼠是我省EHF流行区野外主要优势种,在沿江疫区占鼠类构成比的94.2%,沿淮疫区占86.8%。根据其区系分布及季节消长与本病流行基本符合这一规律,通过1970~1974年的验证,证实用9月份黑线姬鼠密度预测本地区当年EHF疫情具有一定程度准确性(表1)。吴系科等[流行病学杂志1981;2(1):  相似文献   

13.
从湖北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5种鼠共779只,食虫目动物鼩鼱2只,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者158只(20.3%),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胸鼠阳性率分别为21.4%、20.9和15.4%,小家鼠、黑线仓鼠和鼩鼱均为阴性。黑线姬鼠阳性率有随体重增加而上升的趋势;鼠体全年均带毒,尤以9、10、11月较高。褐家鼠未见体重和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庆市钩体病的发病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用显微镜凝集试验(AMT)检测病人、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分离培养病原体,同时用PCR法进行比较。结果1961~2004年重庆市钩体发病率在0.09/10万~12.16/10万之间,死亡率在0~0.44/10万之间,病死率在0%~10.34%之间波动。彭水县1998年和2000年的洪灾年出现2次局部爆发。监测点鼠密度在1.6%~4.4%之间波动,食虫目小兽(51%)、褐家鼠(25%)和黑线姬鼠(12%)为优势鼠种。鼠带菌率为1.7%(10/583),褐家鼠和食虫目小兽中分离出钩体病原,均为澳洲群澳洲型。病人血清检测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感染率为45%(598/1330),疫区点血清抗体阳性率(74.7%)显著高于库区点(28.0%)。牛血清检测优势菌群为澳洲群。结论鼠类是重庆市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素为稻田作业,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库区人群免疫水平较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流变缓,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可能引起钩体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防制对策。方法采用人间疫情监测、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宿主动物监测方法,其中实验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共报告HFRS71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69/10万,病死率为1.41%;排查病例抗体阳性率为16.14%(188/1165),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50%(2/400);鼠密度为4.60%(361/7856),鼠肺抗原阳性率为8.31%(30/361),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43%(26/35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形势较为平稳,但仍然存在病例数上升的压力,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周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的变化趋势和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制策略和措施。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疫情资料,用笼捕法每年春秋季定点+定量捕鼠,疑似病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TFAT)和ELISA检测HFRS特异性抗体对鼠肺标本采用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HFRSHV抗原。结果1984~2006年发生HFRS病人340例,年均发病率8.81/10万,死亡15例,病死率为4.41%;发病以20~50岁青壮年农民居多,男多于女,临床表现轻、中型多见,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捕获鼠类12种7897只,捕获率为8.70%,野外以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居民区以褐家鼠占优势;在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社鼠、针毛鼠和黄胸鼠等6种鼠中检出HFRSHV抗原。结论周宁县是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以灭野鼠为主并灭家鼠是预防和控制HFRS的有效措施,建议重点人群选择HFRS双价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7.
吴美忠 《医学动物防制》2000,16(11):605-606
本文对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1998~1999年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动物2132只,隶属2目4科8属13种,室内鼠密度2.59%,褐家鼠为优势种(70.10%),野外鼠密度2.94%,黑腹绒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77.79%),染蚤率7.31%,总蚤指数0.143,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为优势种(87.74%),鼠蚤染带率黄胸鼠最高(16%),其次为褐家鼠(13.01%)采集鼠血清2015份,经IHA法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978份,未发现鼠疫杆菌菌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01~2002年肾综合出血热在人间和鼠间的流行情况,为修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疫情报告对患和疑似患进行免疫荧光抗体IgG检测;从居民、野外监测用笼捕捉鼠类,用乙醚麻醉鼠后鉴别鼠种和性别,无菌剖肺、取血,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Ag、Ab),计算其鼠密度,鼠带病毒密度、鼠带病毒率及带病毒率指数。结果 2001—2002年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分别为0.44/10万和0.40/10万,无死亡病例,外来人员两年中在广州市感染发病60例,病死1例;在市区的2个鼠间疫情监测点和五个区居民及野外监测全年采集各种鼠肺、血清各为1872份。其中褐家鼠1711份,HV抗原阳性146份(8.5%),抗体IgG阳性137份(8.0%),总感染率为8.7%(149/1711),黄胸鼠81份,HV抗原阳性2份(2.5%),抗体IgG阴性;臭鼩鼱30份,HV抗原阳性1份(3.3%),抗体IgG I份阳性(3.3%),其分鼠种抗原、抗体全部阴性;2001年首次在白云区监测中,检出褐家鼠肺中1份为姬鼠型病毒。结论 通过监测证实家鼠型疫区可能演变成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我区首次在灵川县报告有流行性出血热(简称 EHF)病例,并证实黑线姬鼠、褐家鼠携带 EHF 病原,由中国医科院流行病研究所协助,分离出病毒。以后相继发生。几年来,对全区 EHF 疑似患者和健康人群。用特异的血清学方法,进行了 EHF 抗体检测,初步了解我区 EHF 患者的抗体水平及正常人群隐性感染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泾源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构成、密度、带毒率,为HFR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5-2012年间泾源县的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抗原,酶联免疫法检测鼠血抗体,RT-PCR法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05-2012年泾源县居民区平均捕获率为4.27%,野外平均捕获率为3.69%,以2006和2012年为高.居民区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和灰仓鼠为优势鼠种.在2005-2012年中,有5年未检出带病毒鼠,带病毒鼠指数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主要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和灰仓鼠.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显示均为HTN型病毒.结论 泾源县目前仍为HFRS姬鼠型疫区,近年来鼠密度和带毒率有所上升,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