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收治的单侧DTC患者80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情况、淋巴管侵犯情况、周围肌肉侵犯情况、TNM分期等,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癌灶大小、TNM分期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1、20.977,P=0.002、0.000);TNM分期、癌灶大小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0.019)。对患者半年后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3例(16.25%),暂时性低钙血症患者21例(26.25%),暂时性声带麻痹患者9例(11.25%),不同并发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0,P=0.615)。
结论癌灶大小、TNM分期是单侧DT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全切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具有较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头状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与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进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457例常规接受甲状腺双侧全切除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性86例,女性371例,年龄17~73岁.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总发生率为59.1%(270/457),其中双侧转移的占42.2%(114/270).颈深组(m+Ⅳ区)淋巴结转移的总发生率为29.8%(136/457).单侧甲状腺癌时,癌肿直径>1 cm和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时的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64.5%(178/276)和81.6%(120/147),癌肿直径≤1 cm和癌肿未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此比例分别为23.4%(11/47)和39.2%(69/176).5例患者淋巴结呈跳跃性转移.术后随访7~59个月,1例死于肺转移;4例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所有患者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无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癌最常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中央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侧N1b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及中央区各亚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96例患者,术前确诊单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术式为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中央区和侧颈Ⅱa、Ⅱb、Ⅲ、Ⅳ及Ⅴb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用缝线标记颈部各区分界,分析各亚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参照美国头颈外科协会颈淋巴结分区法和手术指南,前瞻性的对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的40例早中期(Ⅰ期35例,Ⅱ期2例,Ⅲ期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施行甲状腺切除加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42例次)。对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术后颈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中,9例仅行中央组(Ⅵ组)清除;24例(57%)的清除范围≤3组,且均采用普通颈部横切口。总的淋巴结阳性率为67%(28/42)。其中,Ⅵ组阳性率为58%(23/40)、Ⅳ组为48%(16/33)、Ⅲ组为48%(14/29)、Ⅱ组为50%(7/14)、Ⅴ组为27%(4/15)。Ⅵ组阳性率与Ⅳ、Ⅲ和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8/40)的标本中找到1枚误切的甲状旁腺;27%(11/40)的患者有一过性低钙表现,无永久性者;7.5%(3/40)有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无永久性者。19例随访时间超过6个月者,6个月时颈部超声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对早中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殷志强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5):579-579
取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切口,左侧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右侧至胸锁乳突肌后缘,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于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和颌下腺,下至锁骨和胸骨上凹。打开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打开颈动脉鞘,暴露右侧颈动脉、颈内静脉,清扫Ⅱ、Ⅲ、Ⅳ、Ⅴ区淋巴结。术中解剖显露二腹肌、舌下神经降支和静脉角,注意保护副神经、膈神经和颈丛。3-0丝线缝合颈阔肌,医用胶水关闭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7.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尤其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复发风险及预后的高危因素。因此,适当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范围及术式的选择上仍存在争议,治疗不足及过度治疗仍然普遍存在。如何合理选择颈淋巴结清扫,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同时保证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的原因和再手术时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1998-2005年收治的54例行颈淋巴结清扫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39例不规范手术后的甲状腺残癌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15例根治后的患者(P<0.05).再手术时患者年龄<45岁、首次手术前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同侧癌灶残留或复发、原发癌的多中心性和再手术时B超提示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等是再手术时同侧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原发癌的多中心性和对侧癌灶的出现,是再手术时对侧肿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次手术的个体化的规范根治和必要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避免高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再手术的关键.再手术时应行全甲状腺切除,对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改良性或选择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Rossen S. Dimov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5):575-579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十分常见。DTC患者整体长期生存率高于90%。尽管DTC具有良好的预后,但因淋巴结转移而造成局部复发者增加,将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对患者的关注从以整体存活率为重点转变为以最近提出的无复发生存率为重点。为了这一目标,适当的淋巴结清扫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手术策略将阻止疾病的复发,但有增加并发症的可能。传统上,对肿瘤患者的评估主要是基于术后生存率,但近来认识到,在癌症的诊断与管理过程中,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癌症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提高生存率,也应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评估这些变化也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乳头状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手术方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以及清扫范围的合理选择。方法同顾性分析近4年多米收治的457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甲状腺双侧全切加颈深(Ⅲ+Ⅳ区)组技巾央(Ⅵ区)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颈部淋巴结总转移发生率为63.67%(291/457),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9.08%(270/457),颈深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9.76%(136/457)。当癌肿直径〉1cm或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侵犯肌肉时各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全组无手术或住院期间死亡。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为巾央组淋巴结,其次为颈深组(Ⅲ+Ⅳ区)的淋巴结,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双侧中央组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cm或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和/或侵犯肌肉时宜同时,清扫同侧的颈深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指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比22%,P<0.05);直径≤0.5 cm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4%,5/35)明显低于>0.5 cm患者(P<0.05);肿块位于上极的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5%,12/48)最低(P<0.01);肿块位于中极(45%,13/29)和下极(43%,31/72)的两组患者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45岁,肿块位于中极、下极或肿块直径>0.5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1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均接受了甲状腺双侧全切加双侧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36.7%(79/21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每增加1岁,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是原来的0.935倍)、性别(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男性的0.202倍)、病灶的数目和总直径.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癌肿呈多灶性或总直径超过0.5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淋巴结分区有9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其中50例采取了预防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预防组),42例未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未预防组),比较两组预后。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侧别、肿瘤位置、肿瘤数目、中央区转移、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cal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肿瘤0.5~1.0 cm、包膜浸润、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中央区转移者占67.5%、72.5%、45.0%、87.5%、67.5%,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中央区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防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死亡情况,未预防组病死率2.4%(P0.05),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9.5%(P0.05)。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中央区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V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03例术前V区淋巴结临床阴性、颈侧区阳性的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0例,女性143例;年龄16~76岁,中位年龄42岁.手术范围包括病变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和同期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Ⅱ~Ⅵ区).淋巴结清扫标本经病理证实颈侧区(Ⅱ~V)有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x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颈部Ⅱ、Ⅲ、Ⅳ区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7.3%(96/203)、79.8%(162/203)、81.3%(165/203),V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4.3%(29/203).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B超Ⅳ区淋巴结阳性(x2=5.651,P=0.017)和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x2=10.936,P=0.001)与V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B超颈部Ⅲ、Ⅳ区淋巴结同时阳性是隐匿性V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6,OR=4.550).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未发现Ⅳ区淋巴结阳性时可以不对V区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ccult level V lymph node(LN)metastases in papi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with clinical factor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03 PTC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positive neck lymph nodes in level Ⅱ ,Ⅲ and Ⅳ based on 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who underwent therapeutic lateral neck dissection(level Ⅱ-V)between January 2001 and June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There were 60 male and 143 female patients in the study.The median age at diagnosis was 42 years(ranging from 16 to 76 years).The 203 patients had undergone ipsilateral thyroidectomy and stimultaneously neck dissections(Ⅱ -Ⅵ).All patients had no suspicion of clinicall positive neck nodes in level V.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Pearson chisquare test and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test,respectively.Results The rate of metastatic at levels Ⅱ,Ⅲ and Ⅳ was 47.3%(96/203),79.8%(162/203),81.3%(165/203),respectively.The rate of occult metastatic at level V were observed in 14.3%(29/203).In univariate analysis,LN metastasis in level V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evel Ⅳ LNs(x2 =5.651,P =0.017)and positive LNs throughout the lateral neck(level Ⅲ +Ⅳ)(x2 = 10.936,P=0.001).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LN involvement in all lateral neck(level Ⅲ + Ⅳ)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 of level V LN metastasis(P=0.046,OR=4.550).Conclusion In PTC patients without suspicious LNs in neck level Ⅳ by preoperative ultrasound,prophylactic level V LN dissection may be omitt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161例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分为两组,运用SPSS 2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及等比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61例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发生率为15.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则与跳跃性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直径≤1 cm(OR=0.182, 95%CI=0.070~0.472, P=0.000)与肿瘤累位于甲状腺上极(OR=0.218, 95%CI=0.082~0.574, P=0.002)均为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位置位于上极、直径≤ 1 cm与跳跃转移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以降低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残留转移淋巴结挽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行挽救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有完整随访的9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80例侧后颈部淋巴结有癌残留,总的转移淋巴结残留率82.47%,首次行侧后颈清扫的56例中,残留率85.71%,其中行淋巴结摘除的8例均有癌残留,残留率100%;部分侧后颈清扫的30例,残留率93.33%;一侧全侧后颈清扫的18例中,残留率66.67%.未行侧后颈清扫的41例中,残留率78.05%.每例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在15 ~45个,平均每例23个,平均每例有转移淋巴结8.21个.97例患者中67例有Ⅵ区淋巴结残留,残留率为69.07%,行Ⅵ区清扫的13例患者,7例有淋巴结残留,残留率53.85%;未行清扫的84例中,67例有淋巴结转移,残留率71.42%,Ⅵ区残留部位主要在头臂动脉与气管相交处和喉返神经的深面. 结论 提高术前影像学诊断能力可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残留;选择正确的清扫术式和足够大的手术范围是挽救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癌转移的患者实施保留副神经、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因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较少侵犯上述组织,术后生存时间长,改善生活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中心大部分患者术前已行细针穿刺诊断右甲状腺乳头状癌,所以术中先将单侧腺叶切除,送术中冰冻,等待期间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后,进一步实施功能性的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8.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呈惰性进展且预后良好,但其易在早期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NM),与术后复发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高分辨率超声、CT扫描、细针穿刺针吸活检是术前判断是否存在颈部LNM及转移范围的常用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TC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有望为术前精准评估颈部LNM、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提供新的无创且准确的评价方式。在此,笔者结合目前临床的研究总结并探讨分子标志物与DTC颈部LNM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伴有淋巴结转移的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外科手术治疗的77例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9例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保留组),38例患者采用常规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常规组),数据分析采用SAS10.0软件,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感觉功能优良率、手术并发症率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保留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3年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保留组的术耳廓区、颈肩区的皮肤感觉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9.74%、87.17%均高于常规组的71.05%和6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的手术并发症率10.26%低于常规组的2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 N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用选择性保留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是可显著的改善患者术后术区皮肤感觉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