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 HCV感染后体内出现的自身抗体的病理意义及其引起自身免疫的发生机理。  方法 :对 161例 HCV感染者进行了八种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抗双链 DNA抗体、抗 RNP抗体、抗 Sm抗体、抗精子抗体 )的检测。 结果 :有 52例检出 69项次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检出率为 32 .3% ,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 P<0 .0 0 5) (未统计抗精子抗体 )。  结论 :HCV感染可能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自身抗体测定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192例乙型肝炎(HB)患进行自身免疫抗体的测定并作临床分析。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生物薄片马赛克技术制备的覆盖Hep-2细胞,猴肝和心肌,鼠肝、心、肾和胃六种组织细胞为抗原与待检血清结合后,加入荧光素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根据荧光反应模式判定结果。结果 (1)HB患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ANA25.00%,AMA6.25%,SMA11.46%,CS10.94%;(2)HBV DNA阳性与HBV DNA阴性患自身抗休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0.05);(3)ALT较高患检出的自身抗体滴度较高,但ALT的高低与自身抗体ANA的滴度之间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部分阳性病例随访1-6月表明:随着ALT的恢复,自身抗体滴度呈下降或阴转趋势。结论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存在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的消长与乙肝病毒复制状况及转氨酶的升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 将血清样本分为3组:乙型病毒性肝炎组(HBV) 30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235例和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Ⅰ型(LKM-1)抗体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等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结果 (1) HBV组和AIH组ANA检出率分别为9.1%、80.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IH组A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V组(P<0.05).(2)HBV组ANA滴度1:100、1:320、1:1 000阳性率分别为6.2%、2.6%、0.3%,以低滴度(1:100)为主,AIH组1:100、1:320、1:1 0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2.98%、41.28%、14.47%,以高滴度(≥1:320)为主.(3)HBV组AMA、ASMA、抗LKM-1及抗SLA/L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3%、0.9%、0.3%和0%,AIH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6.6%、25.1%、23%和2.55%,明显高于HBV组.(4)AIH组荧光模型以核均质型和核仁型为主;HBV患者以颗粒型为主.(5)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28例自身抗体阳性乙肝患者中有1例评分超过16分,达到自身免疫性肝炎确诊标准(≥16分).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具有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不构成自身免疫性肝炎,高滴度的自身抗体要结合临床资料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报道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抗微粒体自身抗体检测。抗微粒体自身抗体主要在慢性活动型肝炎(CAH)、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小叶型肝炎(CLH)中检出,其中以CAH检出率最高(18.9%)。在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急性肝炎患者中未能查出这种自身抗体。3例肝内HDAg阳性病例,2例出现抗微粒体抗体阳性。提示:抗微粒体抗体存在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脏病变及HDV二重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Z  Wu XX  Fu LC  Luo HM  Chen S  Guo WZ  Deng WD  Zhou YY  Lai CH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9-383,I0007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 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用标准ELISA和PCR法检测 117例未成年SLE患者和 15 3名未成年正常对照、以及 196例成人SLE患者和 392名成人正常对照的EBV感染情况。结果 :未成年组 116例患者 (116 /117)和 10 7名对照 (10 7/15 3)EBV -IgG阳性 (P <0 .0 0 1) ,成年组 195例患者 (195 /196 )和 370名对照 (370 /392 )EBV -IgG阳性 (P =0 .0 14 ) ;随机抽取各 32例 ,患者和对照EBV -DNA阳性为 32、2 3例 (P <0 .0 2 )。结论 :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 ,EB病毒感染可能是SLE的其中一个病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认识,指导临床医生正确用药。方法选择2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8%,以ANA、LKM、SMA、SLA阳性为主,生化指标ALT、AST、ALP、GGT、TB IL、DB IL、-GT、均有三项或三项以上项目升高。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自身抗体及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了自身抗体和干扰素抗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干扰素治疗时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自身抗体的检测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酶免疫法测定干扰素体之总抗体。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患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阳性明显增高(P〈0.01),而且干扰抗体在慢乙肝及慢丙肝患中存在显性差异(P〈0.05);(2)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抗体隧已阳性和治疗后才转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院随机抽取确诊AIH患者与非AIH患者的生化与免疫学资料,分为诊断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免疫学指标中抗核抗体ANA(t=2.63;P=0.005)、平滑肌抗体SMA(t=2.54;P=0.004)、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杭体ANCA(t=1.97;P=0.007)的阳性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AIH在60岁后发病的占成年AIH人数的68.6%.结论 ANA、SMA、ANCA在AIH患者中具有诊断意义,同时密切注意老年患者的生化与免疫指标,达到AI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3124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和2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和自身免疫肝病谱等9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病毒性肝炎ANA、AMA阳性率分别为11.11%、0.39%,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AMA M22.22%,M2-3E 1.86%、Sp1000.59%、PML 0.42%、gp2103.81%、LKM-10.62%、LC-12.28%、SLA-LP 0.26%、Ro5210.6%。自身免疫性肝病ANA、AMA阳性率分别为90.63%、78.13%,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依次为71.87%,71.87%、6.25%、6.25%、65.63%、3.13%、0、21.88%、93.75%。与病毒性肝炎比较,自身免疫肝病的9项指标以及ANA、AM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丙肝、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炎的ANA阳性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肝、戊肝、脂肪肝血清中未检测出自身抗体。与病毒性肝炎比较,药物性肝炎的AN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肝炎患者ANA的荧光模型存在差异。结论检测自身抗体的类型、滴度以及荧光模型对于不同类型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何明  王彩英  何树新  庞琳 《北京医学》2016,(10):1047-1049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妊娠期合并低蛋白血症对母亲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4月1日至7月31日于我院分娩的192例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按母亲分娩前1周内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分为2组:低蛋白血症组(A组)92例,和血浆蛋白正常组(B组)100例,对两组母亲的孕产期情况,包括是否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异常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体重以及出生后1小时静脉血浆蛋白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母亲并发妊娠期糖尿病6例(6.5%)、胎儿宫内窘迫12例(13.0%),B组分别为1例(1.0%)和5例(5.0%),A组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早产、羊水异常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组新生儿1分钟阿氏评分7.4±1.1分,血浆总蛋白65.63 ± 7.77g/L,白蛋白41.83±3.15g/L,B组新生儿分别为8.3±1.2分,67.76±6.47g/L,43.39±3.28g/L,A组均不同程度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及5分钟、10分钟阿氏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并发低蛋白血症者较血浆蛋白正常者可能更易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宫内窘迫,同时与其新生儿的1分钟阿氏评分,血浆蛋白和/或白蛋白更低存在相关性,故积极纠正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对HBV感染母亲及其新生儿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替比夫定在预防中晚期妊娠合并慢性乙肝孕妇宫内胎儿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 53例诊断为中晚期妊娠(妊娠22-30周)合并乙肝孕妇,根据患者情况,分为治疗组(35例)口服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8例)只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两组均在分娩后采取脐带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24h内给新生儿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 IU及乙肝疫苗10 ug,并分别于1、6月时再次注射乙肝疫苗10μg。 结果 治疗组在分娩时检测,显示母亲HBV DNA定量减少,ALT、AST 恢复正常,新生儿出生1年后复HBV血清学标志,治疗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0, 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例3例。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中晚期妊娠合并乙肝孕妇是有效、安全的,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妊娠晚期血清甘胆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妊娠晚期的血清甘胆酸,探讨HBV感染对孕妇妊娠晚期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18例HBV感染的孕妇为实验组,12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妊娠晚期空腹血清的甘胆酸值。并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发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甘胆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血清甘胆酸的升高,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亦升高。结论HBV感染孕妇妊娠晚期检测血清甘胆酸值,对妊娠晚期孕妇及胎儿的监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南宁市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方法将51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按HBsAg、HBeAg、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分为“大三阳”组,共191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为“小三阳”组,共320例,并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92例,感染率48.17%;“小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12例,感染率3.75%;两组比较x^2=145.5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乙肝“大三阳”是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HBV阳性孕妇的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态及其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为有针对性实施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所有医院待产的H...  相似文献   

16.
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孕产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对母婴的影响及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方法 以 1 81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组 ,同期 2 0 0例HBsAg阴性孕妇作为对照组 ,全程观察两组妊娠经过、围产儿预后、产时并发症、新生儿及婴儿HBV感染状况。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 1 9例 ,检出率 1 1 95 % ;1月龄、6月龄静脉血阳性 7例 ,检出率 4 40 % ;对照组为 0。胎儿丢失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研究组与对照组有特别显著差异(P <0 0 1 ) ;而新生儿出生缺陷两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孕产妇感染HBV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导致胎儿丢失的危险性增加 ,HBsAg、HBeAg双阳性的孕妇尤为突出 ,应加强孕期保健 ,酌情终止妊娠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妇乙肝感染对产后首次喂养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到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住院孕妇,通过调查问卷及医院住院孕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孕妇的基本信息,收集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检测,产后1周时电话随访活产分娩孕妇,获取首次喂养行为信息,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乙肝感染与首次喂养行为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1 826名孕妇。安庆市孕妇人群产后首次喂养以纯母乳方式为主(77.7%,1418/1826);HBeAg(+)/HBsAg(+)、HBeAg(-)/HBsAg(+)及HBsAg(-)3组孕妇产后首次喂养选择纯母乳方式的比例分别为70.8%(17/24),75.8%(91/120)和77.9%(1310/1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庆市孕妇人群分娩后首次喂养方式中,母乳喂养比例较高,未发现HBV的携带状态影响孕妇产后首次喂养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智娟  罗神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57-1359,1363
目的: 了解妊娠期不同糖耐量孕妇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情况, 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进行产检的9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和糖耐量试验结果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糖耐量受损组(GIGT)和妊娠期糖尿病组(GDM)。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值, 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INS)水平, ELISA法检测血清APN水平, 分析各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3组孕妇年龄、孕周和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孕妇孕晚期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空腹血糖(FPG)、FINS水平在NGT组、GIGT组和GDM组水平逐渐升高,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亦逐渐升高, 而APN水平在3组间逐渐降低(P<0.01)。以年龄、孕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APN水平与孕晚期BMI及血清FPG、FINS以及HOMA-I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P<0.01)。以APN为应变量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FPG、FINS水平均是血清APN水平改变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GDM组血清APN水平最低, 且APN水平与HOMA-IR呈负性相关, 提示APN作为GDM的保护因子之一, 是INS的增敏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梅毒螺旋体(TP)、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合称TORCH)系列病原生物感染与早产的相关性. 方法对315例早产妇女和100例正常育龄而无自然流产史妇女,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进行梅毒螺旋体和TORCH系列病原体血清IgM抗体检测,同时采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和培养法进行宫颈分泌物CT抗原检测和UU分离. 结果早产组血清TP、Tox、CMV、RuV、HSV IgM阳性率分别是8.57%、16.19%、23.65%、 20.00%、39.05%、对照组阳性率分别是0、2.00%、7.00%、4.00%、9.00%;宫颈分泌物UU、CT抗原检出率早产组分别为37.78%、13.65%,对照组分别为18%、5%,对照组与早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TP、 UU、CT及TORCH系列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孕妇流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孕前及孕期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检测,对保证胎儿健康出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将6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分别检测孕妇和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孕妇分娩前HBV-DNA显著降低(P<0.05),新生儿出生24h内HBsAg和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和1岁时HBsA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显著降低孕妇HBV-DNA载量,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