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谨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9,20(4):436-437,474
目的 评价骶前神经切除术及宫骶韧带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以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对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患者行骶前神经切除术、宫骶韧带切除术和单纯病灶切除术,其中骶前神经切除29例,宫骶韧带切除术23例,单纯病灶切除术28例,对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1~12个月,痛经完全缓解率骶前神经切除术组、宫骶韧带切除术组和单纯病灶切除术组术后1个月分别为100.0%、100.0%、92.9%,术后12个月为82.8%、73.9%和50.0%.结论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及宫骶韧带切除术均能明显提高痛经的治愈率,而且前者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骶前神经切除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以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为97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病人行骶前神经切除术、宫骶韧带切除术和单纯病灶切除术,其中骶前神经切除术29例,宫骶韧带切除术35例,单纯病灶切除术33例,对3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病人术后随访1~24个月经周期,3组病人术后痛经完全缓解率骶前神经切除术组、宫骶韧带切除术组和单纯病灶切除术组12个月分别为75.9%、37.1%和33.3%,24个月为72.5%、31.4%和21.2%。结论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除术能明显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在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痛经及性交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单纯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者68例(A组)和同期进行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以及内异症病灶切除75例(B组)。A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A1)行病灶切除术(;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5例(A2)行囊肿剔除术;(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A3)行病灶切除术。B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B1);(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9例(B2);(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B3)。对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3组与B3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能明显提高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及性交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及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5年8月对北大医院1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加宫骶韧带切断术,随访术后病人的痛经缓解情况,月经量、腹痛、性交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13例患者痛经均消失或者明显减轻,术后重度痛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前,术前6例合并慢性腹痛患者,术后亦得到减轻。随访最长为15月。无明显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5.
罗国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06-1707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1月期间浏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痛经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接受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对照组37例,接受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8个月经周期,现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18个月的痛经缓解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痛经具有恢复快、术中创伤小等优点,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彭凤云  李桂林  付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555-155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方法:对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行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对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瘤患者同时行囊肿剥除术和子宫腺肌瘤电消融术,盆腔局部病灶予以电灼,术后观察痛经程度。结果:16例(76.2%)痛经完全消失,4例(19.0%)痛经明显缓解,1例(4.8%)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新方法,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前神经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疼痛症状、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DI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行腹腔镜骶前神经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对照组32例行常规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前、后评价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女性性功能评价表(BISF-W)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性交痛、痛经、慢性盆腔疼痛、肛门肿胀或大便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BISF-W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骶前神经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DIE安全有效,能够显著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特点,研究腹腔镜结合病理诊断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疗价值。方法取该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2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病变组织切除并作病理检查。结果①102例红色病变21例,黑色病变23例,白色病变58例,病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83例(81.37%),没获得内异症病理依据患者19例(18.63%),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中,包含100%红色病变,89%黑色病变以及27%白色病变。②阔韧带后叶(38)和宫骶韧带(39)为最常见病变位置。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由多种病灶引起,病变以白色为主,而病理符合率以红色居高;阔韧带后叶和宫骶韧带为最常见病变位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中,腹腔镜加以精确的病理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病灶直径、部位、期别、不孕类型、痛经、妊娠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率为34.0%,6个月、6~12个月、12~18个月、18~24个月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妊娠率最高,为14.7%。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年龄有关,≤25岁、26~29岁、≥30岁术后妊娠率分别为63.2%、30.0%、14.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病灶直径有关,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6.2%、40.5%、18.0%,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期别有关,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术后妊娠率分别为66.7%、63.6%、31.3%、9.3%,四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病灶部位有关,卵巢部位、其他部位、卵巢合并其他部位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2.0%、40.5%、15.9%,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不孕类型有关,继发不孕和原发不孕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5.6%、26.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痛经无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6~12个月妊娠率最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与年龄、病灶直径、期别、病灶部位、不孕类型有关,与痛经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手术配合体会。方法:2002年2月~2003年10月对该院18例盆腔内异症所致痛经病人行骶前神经切断术术前、术中手术护理配合的特殊性。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经周期痛经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3例。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简单、安全、效果好的优点。结论:腹腔镜手术中护士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器械性能及保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疼痛与病灶部位、粘连程度、浸润深度间的关系.方法 对湖州市菱湖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间妇科住院部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且经手术治疗的168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痛经、排便痛、肛门坠痛、性交痛及慢性盆腔痛与病灶部位、粘连程度、浸润深度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部位在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凹部的肛门坠痛、排便痛、痛经、性交痛及慢性盆腔痛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子宫韧带:x2值分别为23.60、65.83、65.58、37.00、25.63,均P<0.01;子宫直肠凹;x2值分别为17.98、56.41、54.49、27.93、40.90,均P<0.01).术中见131例患者存在粘连,且多为复合粘连,卵巢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x2=115.43,P<0.01),病灶浸润深度在≥5mm者,肛门坠痛、排便痛、痛经、性交痛及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5mm患者(x2值分别为6.62、11.83、10.62、10.66、7.29,均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疼痛与病灶部位、浸润深度及粘连程度为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2年内复发的患者60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史、手术分期、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药物治疗、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和术后孕次等7个临床指标均与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根据其痛经史、手术分期、后穹窿触痛结节、术后药物治疗、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和是否有生育要求等选用创伤小、能彻底清除病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短期应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中隔子宫不孕不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2月~2005年8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中隔子宫不孕不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全部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平均年龄28.5岁,临床表现均为不孕不育,其中不孕不育16例,月经紊乱4例,无症状体检发现4例,全部患者经手术治疗(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手术证实完全中隔7例,不全中隔1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按(ASF-r)分期,均为Ⅰ~Ⅱ期,多处盆腔异位病灶8例,直肠窝异位病灶6例,子宫骶骨韧带异位病灶1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宫内节育器,雌激素治疗3~6个月,追踪随访妊娠10例,分娩5例。结论:中隔子宫不孕不育患者易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是治疗的最佳方法。术后雌激素治疗有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但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则不利,必要时需二次腹腔镜手术去除异位病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和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指病灶浸润到腹膜下深度≥5 mm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等.现报道1例DIE致左侧肾功能丧失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疼痛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住院病例9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其中宫骶韧带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结节(DIE)3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0EM)42例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结节(AEM)20例,术前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进行术前疼痛评分,人组病例为评分在10分或0分的病例,并因此分为疼痛组和无疼痛组(AEM未收集到无疼痛病例)。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病灶中NGF、TrkA及p75的的蛋白表达,同时选择16例同期子宫肌瘤且不伴疼痛患者的宫骶韧带组织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NGF、TrkA和p75在DIE、AEM及OEM3种EMs病灶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宫骶韧带组织(P〈0.01),NGF和p75在DIE病灶的表达高于AEM和OEM(P〈0.05)。p75在DIE、OEM疼痛患者和无疼痛患者病灶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NGF和TrkA在DIE、OEM疼痛患者和无疼痛患者病灶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及其受体TrkA及p75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DIE和NGF、p75密切相关,p75可能与EMs疼痛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14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盆腔痛、痛经和不孕患者进行电话随访2~3年。86结果 14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联防队员患者中盆腔痛占54.5%,痛经占34.5%,不孕占37.5%,术后盆腔痛症状缓解率75.2%,痛经症状缓解率50.5%,妊娠率63.5%。结论掌握EM的临床特点,确诊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缓解盆腔痛、痛经,提高不孕者妊娠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明确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8~12月就诊的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包括子宫腺肌症)患者及34例同期就诊的无原因痛经患者采用中药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服药前后痛经的缓解情况。结果:62例患者痛经均不同程度缓解,临床缓解率100.00%;28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服药后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与服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例痛经患者服药前、后疼痛评分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与无原因痛经组症疼痛评分服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服药前、后月经量改变无明显变化。结论:丹莪妇康煎膏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及无原因痛经上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常规病灶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术后6个月评估临床疗效,并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卵巢血流动力学及卵巢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最小血流速度(Vmin)、最大血流速度(Vmax)、血流阻力指数(RI)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min、Vmax均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血清E2、FSH、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卵巢血流动力学,促进卵巢功能恢复,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翟艳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93-3394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3例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诊6个月~10年,未见复发。结论:腹壁及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是:与月经周期同步、周期性疼痛、伴进行性增大肿块,诊断以症状体征为主,B超协诊为辅,治疗的有效手段是手术切除异位病灶,预防的关键是尽量避免子宫内膜组织遗留在手术切口上。  相似文献   

20.
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2月间我院经宫腔镜结合超声对6例青春期少女进行检查、诊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原发性痛经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先天无阴道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痛。②宫腔镜结合超声检查:6例病例中诊断盲角子宫3例,残角子宫3例,其中5例合并与病侧子宫同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③手术方式:以切除残角或盲角子宫为基本术式,盲角子宫者行大部盲角子宫切除术,术中完全切除盲角子宫内子宫内膜,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者均行囊肿核除术、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及另侧子宫,最终旨在保留正常生育功能。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检查可在术前早期明确诊断青春期少女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保证青春期少女的生育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