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与听性脑干反应对成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阈的评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与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对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阈的评估.方法:对102例成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分别测试ASSR反应阈、ABR反应阈和纯音测听,比较ASSR反应阈和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从而评估二者对行为听阈预测的准确性.结果:ASSR反应阈、ABR反应阈和行为听阈之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在高频与行为听阈相关性较接近.但在低频,ASSR的相关性较ABR高.结论:ASSR和ABR均可用作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客观听阈的评估,但ASSR较ABR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99-1401
目的探讨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SSR)在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听力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及ASSR相对其他测听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0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耳科检查,ABR(听性脑干反应)、ASSR(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和40Hz AERP(听觉相关电位)测试。对比不同频率下ASSR引出率与ABR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频率下ASSR与ABR V波反应阈、40Hz AERP反应阈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频率下ASSR反应阈引出率与40Hz AERP反应阈引出率与ABR反应阈引出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0.5、1.0k Hz时ASSR反应阈与40Hz AERP反应阈呈正相关(P0.05)。2.0、4.0k Hz时ASSR反应阈与ABR反应阈呈正相关。结论听觉多频稳态诱发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听力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感音神经性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波型分化差,对感音神经性聋做出进一步诊断较困难,应用疏波短声给声可提高感音性聋的BAEP出波率和改善波形分化。目的:研究应用疏波短声给声刺激提高感音性聋的BAEP出波率和改善波形分化的现象。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菏泽医学专科学校。1999/2000年间菏泽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接诊的耳聋患者中经临床及纯音测听确定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48例、70耳,年龄90d~42岁,平均10.7岁。干预:检测耳给短声刺激,对侧耳给噪声掩蔽;分别用疏密交替波和疏波短声给声刺激进行BAEP测试,比较两种给声测试的结果。主要观察指标:各波出波率及波形。结果:用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BAEP各波出波率很低,70耳中出现Ⅰ波16例,出现Ⅱ,Ⅲ,Ⅳ,Ⅴ波各2例,余均呈无反应型。改用单一的疏波短声后,各波出波率明显提高.尤其前3个波更高,70耳中,各波出现例数分别为70,68,52,12和16,各波出现率与前者相比,除Ⅳ波外,其余各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P&;lt;0.01),且波形分化也有改善,最为明显的是Ⅰ波变得更大且呈多峰。结论:应用疏波短声给声有助于BAEP为感音性聋进一步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5.
6.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感音性耳聋病灶定位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感音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探讨其对病变部位定位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242例感音性耳聋患者,10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周围性耳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延迟或Ⅰ波消失,重者Ⅰ~Ⅴ波消失。中枢性耳聋因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的不同,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化。药物中毒和老年动脉硬化性耳聋患者预后不良。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听觉传导路病变的定位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但不能对病变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性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老年性聋患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观察ABR各波出现率、潜伏期值及波间期,并以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老年聋组ABR除Ⅴ波外,两组各主波出现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老年聋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Ⅴ潜伏期均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性聋患者不仅有耳蜗功能的损害,脑干传导通路也可发生病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感音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探讨其对病变部位定位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242例感音性耳聋患者,10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周围性耳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延迟或Ⅰ波消失,重者Ⅰ~Ⅴ波消失。中枢性耳聋因病变性质、部位、大小的不同,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化。药物中毒和老年动脉硬化性耳聋患者预后不良。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听觉传导路病变的定位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但不能对病变定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感音神经性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potential,BAEP)波型分化差,对感音神经性聋做出进一步诊断较困难,应用疏波短声给声可提高感音性聋的BAEP出波率和改善波形分化.目的研究应用疏波短声给声刺激提高感音性聋的BAEP出波率和改善波形分化的现象.设计前后对照试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菏泽医学专科学校.1999/2000年间菏泽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接诊的耳聋患者中经临床及纯音测听确定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48例、70耳,年龄90
d-42岁,平均10.7岁.干预检测耳给短声刺激,对侧耳给噪声掩蔽;分别用疏密交替波和疏波短声给声刺激进行BAEP测试,比较两种给声测试的结果.主要观察指标各波出波率及波形.结果用疏密交替波短声给声,BAEP各波出波率很低,70耳中出现Ⅰ波16例,出现Ⅱ,Ⅲ,Ⅳ,Ⅴ波各2例,余均呈无反应型.改用单一的疏波短声后,各波出波率明显提高,尤其前3个波更高,70耳中,各波出现例数分别为70,68,52,12和16,各波出现率与前者相比,除Ⅳ波外,其余各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且波形分化也有改善,最为明显的是Ⅰ波变得更大且呈多峰.结论应用疏波短声给声有助于BAEP为感音性聋进一步做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HBOT)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2—C6左侧横突软组织注射组织硬化剂法构建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HBOT组。HBOT组从造模第6周开始采用2.2ATA,100%O2,每日1次,连续2周HBOT治疗。测定各组动物50Hz高刺激率、10Hz低刺激率左侧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结果:在50Hz高刺激率短声刺激下,模型组ABR的Ⅲ、Ⅳ波峰潜伏期(PL)分别延长至(3.21±0.19)ms、(4.12±0.24)ms,Ⅰ-Ⅳ波峰间期(IPL)至(2.61±0.26)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Ⅰ-Ⅲ波IPL延长至(1.69±0.22)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HBOT使Ⅲ、Ⅳ波PL分别缩短为(2.99±0.21)ms、(3.90±0.20)ms,Ⅰ-Ⅲ波IPL为(1.49±0.19)ms,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10Hz低刺激率AB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BOT可改善颈源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脑干神经元突触效能和外周听觉通路传导,恢复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噪声性听损伤者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接触噪声作业的47例工人进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和ABR测试;依PTA正常者和4、3、2kHz处的听力受损者分为4组:对各组的ABR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随听力损失频率和程度的增加,逐渐出现低声强Ⅴ渡潜伏期延长、高声强Ⅰ波的异常,继之伴Ⅲ波、Ⅴ波的异常,同时伴Ⅴ渡反应阈的逐渐上升。(2)仅有4kHz受累的轻度噪声性听力损失者.主要表现为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半数耳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结论:(1)噪声性听损伤的ABR变化反映了声损伤始于外毛细胞,逐渐累及内毛细胞、听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的病变过程。(2)低声强的Ⅴ波潜伏期延长和高声强的Ⅰ波异常系轻度噪声性听损伤ABR的主要异常表现;对于可疑噪声性听损伤者在ABRV波阁值正常时。还应观察其阈值处潜伏期,并结合其他听力学检查结果才能作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在听力筛查阳性婴幼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宁波市新生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听力筛查阳性者70例转诊至宁波市儿童听力诊断治疗中心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及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综合分析ABR及ASSR的测试结果。结果 70例婴幼儿(140耳)中ABR正常37耳, 轻度聋18耳, 中度聋21耳, 重度聋31耳和极重度聋33耳; 非极重度聋ASSR的2 kHz和4 kHz反应阈与ABR反应阈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IP/I0.05), 而ASSR的0.5 kHz和1 kHz反应阈与ABR反应阈之间无直线关系(IP/I0.05)。极重度聋0.5 kHz、1 kHz、2 kHz和4 kHz ASSR引出率分别为42.4%、57.6%、45.5%和48.5%,高于ABR的引出率21.2%(I/Isup2/sup=9.7408,IP/I=0.0450)。结论 听力筛查阳性婴幼儿的高载波频率ASSR与ABR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ASSR具有频率特性及较高反应引出率而更适用于极重度聋婴幼儿残余听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语言前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皮质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评价正常听力者和语言前耳聋患者的半球优势.方法 对9~12岁、19~22岁年龄段语言前耳聋患者各20例以及相应年龄组正常听力者各20名行梯度回波MR T1WI薄层采集,分别测量听皮质、颞上回、颞叶的灰质、白质容积以及总容积.结果 9~12岁、19~22岁年龄组语言前耳聋患者与正常听力者双侧Heschl回、颞上回、颞叶的灰质、白质容积以及总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2岁组左、右侧颞叶、颞上回灰、白质容积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侧Heschl回灰、白质容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2岁组左、右侧Heschl回、颞上回灰、白质容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聋患者和正常听力者听觉中枢的左、右侧半球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听力者相比,耳聋患者Heschl回灰、白质容积比均显著增加;耳聋患者与右利正常听力者听觉中枢的左侧半球容积显著大于右侧半球. 相似文献
14.
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听觉中枢的fMRI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与正常听力者的听皮质频率敏感性排列结构的差异;双侧听皮质中枢半球优势的变化;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皮层下区听觉传导通路的变化.方法20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分别采集T1WI、GRE-EPI及3D GRE T1WI影像.采用组块式方法分别随机给予500 Hz,4000 Hz两种纯音刺激,每种刺激重复2次.所有图像均经AFNI进行后处理,统计阈值概率设定为P<10-5,激活范围阈值设定为半径5 mm,体积300 mm3的连续激活区域考虑为有意义激活区.结果正常听力者和单侧耳聋病人给予单耳500 Hz,4000 Hz刺激时,二者对于听皮质激活容积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听力者给予单耳刺激表现为对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7.56,6.02(右耳刺激);2.56,5.11(左耳刺激).而单侧耳聋病人则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半球激活容积比分别为0.62,0.69(左侧耳聋,右耳刺激);0.96,0.83(右侧耳聋,左耳刺激).结论正常听力者对500 Hz和4000 Hz的频率刺激激活区的位置存在差别.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失去了听觉中枢的频率敏感性空间排列结构.单侧耳聋病人表现为同侧半球优势.500 Hz对正常听力者和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人的听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大于4000 Hz者. 相似文献
15.
针刺"内听宫"穴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者和正常耳针刺内听宫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BR)的变化,以确定该穴位治疗耳聋的作用. 方法 19例( 21耳)突聋患者 ,使用丹迪公司
2000型诱发电位仪 ,在铜网屏蔽状态下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针刺内听宫穴
15 min,拔针后休息 5 min,再行 ABR检测,比较针刺前后 ABR的变化. 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
ABR的Ⅰ ,Ⅴ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 P >0.05). 21耳突聋中
15耳针刺内听宫穴耳鸣减轻,甚至消失.耳闷减轻,听力提高.其中 5耳针刺前
ABR波形分化差,Ⅰ波或Ⅲ波消失,重复性差,针刺后其 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Ⅲ,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
16耳突聋针刺前 ABR的Ⅰ波潜伏期( 2.00± 0.34) ms,Ⅴ波潜伏期 (6.04±
0.59)ms,ⅠⅤ波间期 (4.04± 0.57)ms,针刺后 ABR的Ⅰ波潜伏期 (1.77± 0.27)ms,Ⅴ波潜伏期
(5.79± 0.63)ms,ⅠⅤ波间期 (3.98± 0.58)ms,Ⅰ ,Ⅴ波潜伏期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06,2.463,P< 0.05). 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患者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针刺该穴位可作为治疗突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震动触觉刺激fMRI评价先天性耳聋婴幼儿听觉及语言中枢功能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震动触觉刺激fMRI在先天性极重度耳聋婴幼儿听皮质、语言中枢功能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19例(聋儿组)及听力正常幼儿7名(对照组),分别采集轴位SE T1WI、GRE-EPI fMRI以及全脑三维扫描影像。采用组块设计方法分别给予右小腿近踝部震动触觉刺激。所有图像均采用统计参数图5(SPM5)进行后处理,利用SPM5二次统计模块进行聋儿组与对照组的组内分析和组间比较。结果 聋儿组患儿在给予右小腿近踝部震动触觉刺激时,双侧颞横回、颞上回(BA41区、BA42/22区)可见明显激活。对照组在给予相同刺激时听觉中枢激活不明显。语言中枢包括额中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中回、角回,可见明显激活。聋儿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聋儿组数据减去对照组数据时可见激活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颞横回、双侧颞上回。结论 震动触觉刺激fMRI可用于评价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婴幼儿听觉及语言相关脑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是由调制声信号诱发的,反应同刺激声信号具有锁相性的稳态诱发电位。目前已成为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的起源、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1-01/2003-12的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uditorysteadystaterespon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3-12的诱发电位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诱发电位,听觉,客观测听法”。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上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筛除明显非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试验包含平行对照组,即感音神经性聋但未测试听觉稳态诱发电位者。③试验组为感音神经性聋并经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者。排除标准为对传导性及混合性聋患者的研究,个案报告被排除在外。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7篇关于听觉稳态诱发电位的随机和非随机试验,20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7篇试验中,5篇因系重复的同一研究,2篇为Meta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联合应用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意义。方法对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出生3~5天的2869例(5738耳)新生儿给予TEOAE进行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联合应用TEOAE和AABR复筛。结果在新生儿听力初筛中,共有311例新生儿(10.84%)未通过,复筛中28例(14.34%)未通过。结论 TEOAE与AABR联合测试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对听力障碍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有利于提高新生儿语言和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客观听力检测技术分析新生儿核黄疸后听觉通路损伤的临床听力学特点,评价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的蜗性及蜗后病变特征.方法:选择1999-06/2003-12就诊的2岁以下新生儿核黄疸后伴听觉通路损伤患者32例(62耳)为核黄疸组;以大脑半球病变为主的疾病,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恢复期、精神和运动发育迟缓等其它中枢性病变伴听觉通路损伤患儿34例(68耳)为中枢性病变组;并选取同年龄段听力正常小儿30例(54耳)为健康对照组.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和镫骨肌声反射检测,对比不同组别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V阈值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各自的特点,同一组间不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V阈值耳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变化特征.各组间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的差异显著性选用方差分析,11个频点引出率等计数资料的差异显著性选用卡方检验.结果:各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核黄疸组脑干诱发电位波V阈值>80 nHLdB占81%,-80 nHLdB占3%,-60 nHLdB占16%;中枢性病变组分别为46%、28%、26%,分布比例较为均衡.核黄疸组脑干诱发电位波V阈值在-60 nHLdB和>80 nHLdB的F5频点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低于中枢性病变组(P<0.05);核黄疸组和中枢性病变组听阈值在-60 nHLdB的F5频点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中枢性病变组听阈值在-60 nHLdB和-80 nHLdB听阈值F5频点后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0 nHLdB,-80 nHLdB,>80 nHLdB听阈值F5频点后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出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5.76,P>0.05).结论:新生儿核黄疸后听觉通路损伤患者可联合应用客观听力检测进行评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应成为临床上测试听力的两项基本无创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