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女7岁,腹部包块伴腹痛、便血7天就诊。体检见腹部膨隆,明显肠型、蠕动波及包块,包块呈长条状,占据左中及中腹部,呈腊肠样。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不明显,肠鸣音亢进,可闻气过水声及金属音。血常规白细胞14.2×10~9/L,大便常规红细胞 。诊为肠套叠而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洗肉水样腹水500ml,套叠近端为回肠,距回盲部约50cm,远端达乙状结肠下部,部份地方肠管重复套叠达6层之多(即回一结一结型)。给予手法复位,解除套叠,温盐水纱布湿敷肿胀瘀血之肠管,10分钟后观察肠管血运恢复良好。探查阑尾明显肿胀,给予切除。视肠系膜较长,为避免套叠复发,于盲肠与回肠壁间间断固定缝合3针,盲肠与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0岁。尸体剖检见腹腔内渗液不多,从空肠上段距屈氏韧带37cm 处起,相继有3段双向肠套叠肿块。第1段套叠肿块长13cm,包括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的下行套叠(套入部长6cm)和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的逆行套叠(套入部长5cm)2处。第2段套叠起始部距第一段20cm,肿块长10cm,亦包括下行套叠(长4cm)和逆行套叠(长5cm)2处。第3段套叠起始部距第2段15cm,肿块长35cm,也包括下行套叠(长5cm)和逆行套叠(长6cm)2处。第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的临床资料,观察肠套叠的CT表现特征,检测套叠肠管长度及管壁肿胀厚度。结果 40例患儿均准确诊断为肠套叠,其中,套叠肠管相对较直的14例经多平面重建测量,26例套叠肠管弯曲者曲面重建后测量。修复成功34例,失败4例,1例肠坏死,1例小肠型的肠套叠行手术。修复成功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8.18±3.09)cm,厚度为(0.79±0.31)cm,修复失败组套叠肠管的长度为(12.18±0.24)cm,厚度为(1.48±0.26)cm,两组长度和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有助于套叠肠管长度和管壁厚度的测量,提高临床修复的成功率,为科学明确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卢晖 《中国医药科学》2015,(3):183-185,202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运用空气灌肠整复的价值。方法分析181例小儿急性肠套叠运用空气灌肠整复的临床资料。空气灌肠181例,经检查后诊断:回结型肠套叠146例回结型套叠28例,结结型套叠6例;未见肠套叠1例;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180例,成功复位162例,复位失败改用手术治疗18例,复位成功率达90%。结果对临床确诊或疑似小儿肠套叠应尽早进行空气灌肠进一步确诊并进行加压整复复位,解除套叠状态,最大限度避免肠梗阻及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约90%小儿急性肠套叠可通过空气灌肠进行整复复位;空气灌肠整复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胡薇  吴国忠 《江苏医药》2001,27(7):554-554
例 1,男 ,18岁。反复便血 2年 ,再发加重 4天入院 ,便血每次约 40 0~ 6 0 0ml,紫红色 ,伴头昏、出冷汗。体检 :血压14/ 8kPa ,贫血貌 ,腹部无阳性体征。直肠指检指套染血。辅助检查 :Hb6 0 g/L ,肠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止血治疗效差。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提示回肠末段有活动性出血灶。急诊全麻下行剖腹探查 ,术中见部分回肠系膜缘增厚 ,可触及多个凹陷性溃疡 ,受累肠管系膜增厚挛缩 ,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肠腔内有积血 ,行病变肠管切除吻合术。术后病检为回肠Crohn病。随访至今未复发。例 2 ,男 ,2 3岁。便血 3小时入院 ,共约 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41例,准确率85.4%.5例未探及血流信号,术后病理均证实合并急性血液循环障碍;6例探及稀疏星点状血流信号,有3例术后病理证实合并急性血液循环障碍;15例套头顶端见肿物占31%.超声误诊3例,漏诊4例.结论 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准确率高,彩色多普勒能够检测肠管套叠部位肠管的活力,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在确定原发病变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美克尔憩室内翻致肠套叠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例美克尔憩室内翻致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其中美克尔憩室楔形切除3例,肠切除肠吻合术7例。术中发现复位套叠肠管肠壁见小孔,肠腔内可触及条索状物,形如肠内息肉。结果术后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肠内条索状物为美克尔憩室,术后随访1~10年未再发生肠套叠。结论行美克尔憩室楔形切除或肠切除肠吻合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反复发作的肠套叠要警惕存在憩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根据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选择复位治疗方式,进行疗效观察.方法 对377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肠套叠后,重点观察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依此选择进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结果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肠套叠263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选择水压灌肠复位成功253例,复位成功率96.2%;10例复位失败后改手术治疗,失败组套叠肠管肠壁严重水肿,无血流显示.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准确率高.根据套叠肠管及其肠系膜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可将肠套叠分三种类型:Ⅰ型即肠管肠壁血流信号增加或正常,应用水压灌肠复位;Ⅱ型即肠管肠壁血流较少且阻力指数偏高,尽量试用水压灌肠复位;Ⅲ型即肠壁严重水肿,阻力指数显著升高,无血流显示,禁忌水压灌肠复位,应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多见于婴幼儿。本文报告2例中老年病例如下:例1:女、48岁。因腹胀伴中下腹痛2天,腹泻5次入院。体检:腹稍胀,无肠型,中下腹肌紧张,右下腹及中下腹均有压痛,未触及包块。腹透视:不全性肠梗阻可能。血、尿常规无异常。入院诊断:1.急性阑尾炎穿孔并腹膜炎;2.急性盆腔炎待排。术中见右骼窝及盆腔有少量淡黄色液体。阑尾无炎症改变,末段回肠及回盲部散在假膜,距回盲部15cm处回肠系膜缘有一约16cm×4cm盲管状肠管与回肠并行粘连,盲端充血肿胀有假膜覆盖,其近端与回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CT在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6例肠套叠中,小肠套叠6例,结肠套叠7例,回盲部套叠3例,本组13例可见"靶征",9例同时可见"彗星尾征",3例可见"双肠管征",6例肠壁增厚,4例不全梗阻,4例可见腹水。结论 CT在诊断肠套叠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月龄儿童多见,男性患儿约占2/3[1]。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肠管蠕动、痉挛不协调,肠管痉挛后可以因蠕动套入远端连续的肠管即鞘部形成套叠,同时鞘部也发生痉挛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成为不可逆性肠套叠[2]。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将儿童肠套叠发病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例1,男,出生后7小时入院。体检见胃、小肠和结肠均暴露在腹腔之外,肠壁水肿且表面有胶冻样物,右脐旁有纵形裂孔约4cm,即在全麻下行肠管回纳及腹壁裂孔修补术,但术后17小时,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例2,男,出生后2小时入院。体检见左脐旁有3.5cm 裂孔,全部小肠暴露于腹腔外,即行肠管回纳及腹壁修补术,术后37小时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而死亡。例3,男,出生后10小时因部分小肠暴露于腹腔外而入院。入院后即行肠管回纳及腹壁修补术,术后情况良好。切口Ⅱ/甲级愈合,10天后出院。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通常将回肠末端(约10cm)、盲肠及阑尾统称为回盲部。由于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回盲部是肠管的炎症、肿瘤、结核、套叠和溃疡的好发部位。此部位的回肠端端吻合受传统解剖、生理观念的影响,多主张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将回盲部、升结肠及结肠肝区切除,然后行回肠横结肠吻合。我院2005年5月至  相似文献   

14.
阑尾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多与残端处理欠妥有关,本院1984~1987年共收治1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11~48岁,平均29.5岁;发病时间最短于术后4天,最长32天,平均18天;术中见残株均>0.5cm,最长1.2cm,化脓并形成脓肿,其中粘连致未端回肠梗阻6例,回结肠套叠2例,腹膜炎2例。术式:粘连松解、腹腔引流4例,未端回肠部分切除、肠吻合2例;套叠整复2例;肠修补、腹腔引流2例。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治066100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孙淑英,梁永富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我院1979~1992年共治疗婴幼儿肠套叠92例。绝大多数是回盲部套叠,包括回结、回回结结型。占套叠总数的90%以上。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回结型53例,占58%...  相似文献   

16.
食生柿子致胃结石的病例较多,柿结石致回肠梗阻病例甚少,现就近年来收住的柿结石致回肠梗阻经手术治愈2例报告如下。例1,女,62岁。因上腹部有沉坠感,胀满、胀痛2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4天,入院。既往有食生柿子习惯。查体:急性痛苦面容,巩膜皮肤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入院诊断:急性胃炎。次日行胃镜检查,胃底见大量胃液,胆汁返流,胃体、胃窦粘膜充血水肿,见多处片状摩烂,胃体部见暗褐色,可移动类圆形约6cm×5cm×4.5cm及3.5cm×3.5cm…  相似文献   

17.
例一、女,25岁。因腹胀、腹痛反复发作9月余入院。体检:营养差,腹部膨隆,见肠型及逆蠕动波。右下腹偶可触及拳头大小囊性肿物。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小肠管高度扩张,直径达8cm,有多个宽大的液平。钡餐:小肠广泛胀气,回盲部显影不清,钡剂可进入结肠。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下段高度扩张,管径达8—10cm,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其内淋巴结肿大。回盲部见一椭圆形约12×7×6cm~3肿块,包膜完整,质软。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病理诊断:回盲部肠重复畸形(囊肿型)。术后随访2年8个月,症状无复发。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6岁。因上腹不适1个月,腹痛、腹胀加重2周入院。14年前曾因结肠多发性息肉行横结肠部分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一),左上腹触及5×4cm实性包块,质硬,可活动,有轻压痛。实验室检查:WBC6.45XIO‘/L,NO·75,LO.25。钡灌肠示:结肠脾曲新生物。拟急性肠梗阻、结肠肿瘤,行剖腹探查术c术中见肿块位于结肠牌曲,和大网膜有粘连,该处肠管狭窄,上端肠管扩张。行部分结肠切除术。术后两周,患者康复出院。病理:切除之回结肠总长125cm。距回盲瓣46cm处见直径3.scm隆起溃疡型肿块,…  相似文献   

19.
杨晓东  鲁明典  闫强  张尚鑫  李永翔 《安徽医药》2020,41(10):1139-1142
目的 分析成人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确诊为胃部疾病并行手术的患者9 82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其余患者中选择36例患者(1:4)作为对照组,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分析术后小肠套叠与性别、体质指数(BMI)、吻合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中位BMI为21.67(19.81,23.09)kg/m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3例(33.33%)患者发生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对照组2例(5.56%),两组患者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是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OR=7.508),而BMI则是术后小肠套叠的保护因素(OR=0.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BMI高的患者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风险更低,而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小肠套叠。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 ,2 6岁 ,已婚 ,孕 1产 1 ,2年前曾行剖腹产术。主诉”右下腹疼痛 1年余 ,加重 2天。”门诊以腹部包块性质待查收入院 ,自诉近 2年月经规律 ,经量、颜色均无异常 ,无发热、纳差、乏力、消瘦等不适 ,偶于右下腹触及包块。查体见 :腹股沟等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右下腹近麦氏点处可触及一直径约 4cm类圆形包块 ,活动度可 ,有压痛。临床主要怀疑”阑尾周围脓肿”。腹部B超提示 :右下腹部囊实性占位病变 ,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因CT对于肠管等空腔脏器扫描影像效果欠佳 ,为明确此包块是否位于肠管内 ,以 1 :4钡剂口服及钡灌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