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方法将12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58例(观察组)和无多重危险因素组6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治疗组有高血压病、心绞痛病史及前壁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AMI病人严重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35例AMI患者进行分析。NOAF定义为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心电图上检测到的心房颤动。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实验室、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NOAF和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435例AMI患者中,有46例NOAF,发生率为10.6%。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72,95%CI:1.013~1.124,P=0.025)、左心室射血分数≤40%(OR=4.895,95%CI:1.826~13.605,P=0.004)和左心房直径>40 mm(OR=1.141,95%CI:1.037~1.261,P=0.012)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综合评估住院和随访死亡率(总死亡率)时,NOAF与预后较差相关(15.2%比7.7%,χ~2=4.925,P=0.011)。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NOA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均为AMI患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老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左心房直径增大是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出现NOAF的AMI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工作中发现,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小于40岁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多[1],通过对56例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危险因素与40岁以下患AMI的关系,为早期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与非猝死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猝死因素及心电图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D发生与季节、时间、AMI发病部位、时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9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为2.55;发病前有情绪应激18例(46.15%),有高血压、脑卒中史为16.15%和66.67%,梗死时有心衰46.15%,梗死时有低血压或休克35.90%,QRS低电压46.15%,室内传导阻滞17.95%,与未猝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D发生于秋季10例,冬季9例,多于春夏两季;SCD发生时间00:00~06:00 12例,06:00 ~12:00 15例,高于12:00~18:00和18:00~24:00两个时间段;AMI发病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8例,前下壁复合梗死14例;SCD发生于AMI后第1天21例,第2~3天10例,第4~7天8例;6例发生于过度疲劳、饱餐及用力排便后.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致命性因素,而任何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荷的事情都可成为诱因,包括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夜间突然起床、用力排便、饱餐、寒冷刺激等都能诱发猝死.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旨在探讨影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993年2月至2000年6月期间我院102例老年病房年龄大于60岁的AMI患,观察发病后四周内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发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x^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高TC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的TG和TC水平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166倍,吸烟的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的7.060倍;有高TC血症史的死亡危险性是无高TC血症史的5.899倍,AMI发生24小时内的TC水平每增加1.00mmol/L,其死亡危险性就增加1.845倍,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AMI发生24小时内的血清总TC水平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病人数据库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病人64例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颤动病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数量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脑钠肽最佳截断值为513 pg/mL、左心房内径42.5 mm、植入支架2.7个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结论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数量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东宝  陈文明  华琦  刘志 《心脏杂志》2012,24(6):719-72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中年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入选1995年4月~2005年5月入院的1 137名STE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21~40岁(n=55)、41~60岁(n=364)以及61~90岁(n=718),收集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特点以及血管影像学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连续10年内入住本院的STEMI患者只有4.84%的患者年龄小于40岁,这些患者男性居多,多具有吸烟史、饮酒史(P<0.01);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在年轻患者中相对较少;血脂分析显示年轻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值均相对较高(P<0.01);血管造影结果示年轻患者多为单支血管病变(P<0.01);院内及5年全因病死率相对年老患者均较低(P<0.01)。结论: 年轻患者具有明显不同的危险因素组成和血管影像学结果,不过,这些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短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期间收治的38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 d病死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84例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53.13%。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侧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未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未应用静脉硝酸盐制剂,未接受降脂治疗和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增加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接受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用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病情的评估,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强化降脂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苏垒鑫  程康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7,29(4):422-42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脑梗死(AI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住院的75例AMI并发AIS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单纯AMI和单纯AIS患者各8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并发AIS组与单纯AMI组比较,既往脑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AIS组比较,男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院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入院舒张压为其保护性因素(P<0.01,OR<1)。临床特点分析表明,KILLIP分级≥Ⅱ级高于两对照组(44% vs. 16% vs. 1%,P<0.01),多发脑梗死高于单纯AIS 组(46% vs. 16%,P<0.01),PCI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显著高于单纯AMI组(76% vs. 52%,P<0.05)。 结论 男性、入院舒张压降低、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水平升高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不全、多发脑梗死为其临床特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一旦发生,则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短时间内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器官功能衰竭,是老年患者重要死因.  相似文献   

11.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ICU patients.However,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n the role of MODS as a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particularly in those at advanced age.Our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to identify the predicting factors of MOD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MI.Methods We identifi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MI who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1993 to June 2006.Medical records of 800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60 years or ove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factors predicting in-hospital development of MODS.Results Twenty-seven (3.4%) patients developed MODS within 30 days after AMI.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MODS,patients with MODS had higher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s (55.6% vs 11.6%,P<0.001 ) and more frequent complications of cardiogenic shock (25.9% vs 6.2%,P<0.001),heart failure (HF) (59.3% vs 18.2%,P<0.001 ),cardiac arrhythmia (44.4% vs 26.4%,P<0.05) and pneumonia (55.6% vs 16.3%,P<0.001).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major predi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MODS secondary to AMI were advanced age (≥ 75 years,odds ratio 2.64,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3 to 6.61),heart rate/> 100 bpm on admission (odds ratio 1.74,[CI] 1.14 to 2.64),in-hospital complication of HF (odds ratio 3.03,[CI] 1.26 to 7.26) and pneumonia (odds ratio 2.82,[CI] 1.18 to 6.77).Conclusions MODS is not the uncommon com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MI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Advanced age,heart failure and pneumonia are predi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S in patients with AMI.(J Geriatr Cardiol 2008;5:199-2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1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447例。根据病史分为初发AMI组(n=1268)和再发AMI组(n=179)。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人院时心功能、心肌梗死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入院24h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并用logisticN归模型探寻再发AM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同时患者人院时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04,P〈0.01)、糖尿病(OR2.10,95%CI:1.51~2.91,P〈0.01)、吸烟(0R1.76,95%CI:1.20~2.57,P〈0.01)、血清肌酐水平(OR1.003,95%CI:1.001~1.004,P〈0.01)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糖尿病、吸烟、血清肌酐水平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短期死亡率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入住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的重症肺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RICU住院的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住院期间发生AMI分为2组,对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04名,其中男性患者56名,女性患者48名,平均年龄73.26± 7.23岁,诊断为AMI患者为34名(32.7%),其中男性患者15名,女性患者19名,平均年龄74.12± 6.22岁, 单因素分析发现入院时降钙素原(PCT)水平高、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血乳酸水平高、BNP水平高、APACHE II评分高、血白蛋白低、血肌酐高、血糖高以及使用呼吸机治疗是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PCT、血肌酐以及BNP是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发生AMI的比例很高,入院时高水平的PCT、血肌酐以及BNP是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将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34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查阅患者病史等,将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162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发生心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及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326例急性肌梗死病人被分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组和非脏器功能衰竭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84例溶栓治疗被分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组和非多脏器功能衰竭组,比较两组再通率和年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多脏器功能衰竭(P<0.01),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溶栓成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积极地预防与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 可提高溶栓成功率,有效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合并MODS患者383例,分为急诊PCI组(n=181)和药物治疗组(n=202)。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不同器官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发生MODS器官的数目及病死率。结果 PCI组ST段抬高性AMI患者的比例高于药物治疗组(90.6%vs83.2%;P=0.03),其余临床资料两组相似。血管再通率PCI组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8.3%vs52.5%;P0.01)。在心脏、肺、肾脏和胃肠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两组相似,而在肝脏、脑及血液系统发生功能不全的比率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16.6%vs27.2%,10.5%vs18.8%,2.2%vs7.4%;P0.05)。2个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PCI组高于药物治疗组(65.2%vs54.5%;P=0.04);3个器官功能不全,两组发生率相似;而出现4个或5个器官功能不全时,PCI组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9.4%vs17.3%,2.2%vs7.9%;P0.05)。PCI组总病死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9.9%vs36.1%;P0.01)。结论尽管AMI合并MODS患者风险大,病死率高,但积极有效地行PCI治疗,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老年科、重症监护病房、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及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老年患者656例,依据是否发生MOFE分为两组:MOFE组(n=280)和非MOFE组(n=376)。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发病前患者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OF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OFE发病前患者一般均存在≥2种慢性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呼吸衰竭、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是影响MOF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基础疾病是发生MOFE的重要病理基础,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对相关慢性疾病的治疗,积极保护和改善各脏器功能,从而降低MOFE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王品晓  方志高  冯湘君 《心脏杂志》2005,17(6):576-577,5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以1999年4月至2004年7月收住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176例AM I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泵衰竭组(66例)与对照组(110例,无泵衰竭)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AM I并发泵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泵衰竭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肺部湿罗音、白细胞计数≥10×109/L、左心室射血分数≤0.5、肺炎发生率、下壁、侧壁或非Q波AM I、心肌酶峰值、住院期间病死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高龄及并发肺炎是AM 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M I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 I、高龄及并发肺炎是AM 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年龄≤4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风险概况、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特征及预后。 [方法]选择1 551例STEMI患者,分为年龄≤45岁组(120例)与年龄>45岁组(1 4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造影结果、实验室指标及院内预后情况。 [结果]年龄≤45岁组男性、吸烟、饮酒的比率均高于年龄>45岁组(P<0.0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的比率均低于年龄>45岁组(P≤0.01)。年龄≤45岁组实施介入手术的比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比率低于年龄>45岁组(P<0.05)。年龄≤45岁组Gensini评分低于年龄>45岁组(P<0.05)。年龄≤45岁组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素氮、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NLR)均低于年龄>45岁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Ca)、钠(Na)、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高于年龄>45岁组(P<0.05)。与年龄>45岁组相比,年龄≤45岁组住院时间短,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院内全因死亡率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吸烟、饮酒、NLR升高是年龄≤45岁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45岁组STEMI患者男性、吸烟、饮酒特征更明显,高血压比率仅次于吸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轻,炎症反应轻,短期预后好,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饮酒和NLR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最后治疗结果分为两组,存活出院的患者设为A组,院内死亡的患者设为B组,观察两组基线对比情况。结果:存活出院的A组患者比院内死亡的B组患者,男性占比高,年龄更小,心功能状况较好,有合并糖尿病和心绞痛病的患者占比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间隔时间短,肌酐平均水平和血清钾平均水平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中,A组患者比B组患者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6;95%,Cl:1.45~22.02;P<0.05),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6;95%,Cl:1.84~10.46;P<0.05),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间隔时间超过24h(1~13天危险比:3.01;95%Cl:0.28~6.94;P<0.05。14~30天危险比:3.40;95%Cl:1.41~8.30;P<0.05)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5;95%Cl:2.11~13.15;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患者的心功能级别,合并症,心电图J波的存在,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间隔时间是否超过24h,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等,是决定其存活出院和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