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体外循环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实施无肝素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体外循环术的患者中选取58例术后心源性休克病例,其中25例为冠心病,10例瓣膜病,8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大血管疾病,2例冠心病伴瓣膜病,4例其他病种,对所有患者实施无肝素ECMO辅助治疗,观察包括脱机率、生存率、并发症情况等在内的治疗效果。结果 ECMO辅助时间为8~335 h,平均时间(84.8±75.6)h,其中20例未脱机死亡(34.48%),38例脱机(65.52%),18例脱机后死亡,20例脱机后生存(34.48%)。结论无肝素ECMO可为体外循环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酸水平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82例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动态监测,比较死亡组患者和存活组患者乳酸水平及不同乳酸水平患者不良预后的情况。结果严重乳酸中毒组患者的乳酸峰值、APACHEⅡ、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入院后乳酸水平及入院6、12、24 h后乳酸水平,死亡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入院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乳酸检测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于患有脓毒性休克的人员,当他们进入ICU后,需检测他们的血乳酸浓度情况,分别于进ICU后的12、24、48h进行检测,并记录APACHEⅡ评分,注意观察他们预后的实际情况。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他们在进入ICU时的血乳酸浓度都处于异常水平,并且,存活组的浓度低于死亡组浓度,在12h后,存活组浓度慢慢降低,直到24h后已趋于正常水平;而死亡组在24h与48h的浓度都处于显著异常,直到死亡,死亡组初始血乳酸浓度和APACHEⅡ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为41.3%±22.4%,较之死亡组的乳酸清除率(16.5±12.8)%明显要高,死亡患者乳酸水平随APACHEⅡ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与脓毒性休克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动态监测,获得的准确率较高,同时,简单实用,应大量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在腹腔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14 d 病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定时监测动脉血乳酸并进行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间乳酸清除率差异。结果①存活组初始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死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存活组动脉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价腹腔感染性休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D-二聚体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92±0.84)mmol/L和(4.98±2.57)mmol/L,D-二聚体分别为(4.74±4.27)mg/L和(6.16±4.70)mg/L,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65和22.47±6.91。结论:血乳酸、D-二聚体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心肌钙蛋白I(cTnI)、血乳酸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在脓毒症休克心肌顿抑严重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l例确诊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1h内抽血查BNP、cTnI、血乳酸,并进行APACHElI评分,以后分别在开始治疗后6、24h监测上述指标。观察患者的最终预后,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入院时的差异;分别比较不同预后组内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l例患者,死亡13例,存活18例,死亡率为41.9%。死亡组人院时各项指标数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BNP:(3401.1±1710.2)pg/Lvs(1947.2±1319.5)pg/L,P=0.008;cTnI:(9.4±4.7)ng]L vs(5.1±4.4).g/L,P=0.012;血乳酸:(10.8±4.9)mm01]L vs(7.1±4.5)mmol/L,P=0.027;APACHElI评分:29.4±5.7口s22.1-+8.8,P:0.006]。死亡组患者中,治疗6h上述指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4hBNP[(4757.9-+2044.4)pg/L vs(3401.1-+1710.2)og/L,P=0.0111、血乳酸【(12.4-+3.2)mmol/LVS(8.8±4.9)mmol/L,P=0.0311、APACHEII评分(34.6±6.1ws29.4±5.7,P=0.029)均明显高于人院时(P均〈0.05),eT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中.治疗6h[BNP:(1125.2+563.3)pg/L vs(1947.2±l319.5)pgCL;eTnI:(2.1±1.4)ng/L vs(5.1+4.4)nv4L;血孚L酸:(4.4±2.7)mmol/LVS(7.1±4.5)mmol/L;A.PACHEII评分:15.5±7.9vs22.1±8.81、24h]BNP:(578.1±345.5)pg/L vs(1947.2±l319.5)pz-/L;eTnI:(0.9±0.5)ng/L vs(5.1±4.4)ng/L;血乳酸:(2-4±1.3)mmol/Lvs(7.1±4.5)mmol/L;APACHEⅡ评分:10.4±2.8vs22.1±8.81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NP、eTnI、血乳酸和APACHEll评分可反映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的严重程度,预测患者预后.进一步可据此建立相关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肌顿抑严重程度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在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对乳酸对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判断水平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 RICU )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8例,入院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并抽血测定血清乳酸水平。然后给予呼吸衰竭的正规治疗。治疗后12、24、36、48、72 h分别复测血清乳酸水平,同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结果98例患者中,经治疗64例(65].3%)存活(预后良好组),34例(34.7%)死亡(预后不良组),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乳酸水平间无差异( P >0.05),但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72 h血清乳酸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 P <0.05),同时预后良好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72 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 P <0.05)。另外,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1.3±6.4)分与(25.7±5.7)分( P <0.05)。98例患者中,高乳酸清除率者68例(76.4%),低乳酸清除率者30例(23.6%)。高乳酸清除率组治疗后24、48、72 h病死率均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5)。另外,高乳酸清除率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0.5±6.2)分与(24.3±7.1)分(P<0.05)。结论呼吸衰竭预后良好者有较高的乳酸清除率,能尽快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故动态监测乳酸水平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乳酸动态监测指标预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115例,按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入 ICU 后,尽早开始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 ICU 第1个24 h 内 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Ramsay 评分、医院住院时间、ICU 住院时间、原发病发生情况、可疑感染源、28 d 病死率;记录2组患者液体复苏不同时点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ScvO2改变情况(ScvO2 variation )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等,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2例因入组后24 h 内放弃治疗而排除本研究,所有患者至入院28 d 共21例死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 APACHEⅡ评分及 SOFA 评分均升高,医院住院时间延长,T24时的乳酸浓度明显升高,T12、T24时的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P <0.05)。T24时乳酸清除率ROC 曲线下面积最大(AUC =0.78,95%CI:0.56~0.82),预测患者28 d 预后的准确性最高,不同时点 ScvO2、S cvO2 variation相关的 ROC 曲线下面积较小,预测患者28 d 预后的准确性较差。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4时的乳酸清除率和 APACHEⅡ评分是患者存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入 ICU 后第1个24 h 内的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最好,对预后的评价价值最高,即使超出入 ICU 最初6 h 的最佳治疗窗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也应以乳酸清除率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韩文龙  唐晓林 《安徽医药》2014,(7):1329-1330
目的探究高乳酸血症时间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收治的6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以及高乳酸血症时间,并对比不同高乳酸血症时间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高乳酸血症时间为(57.1±18.9)h,显著高于存活组的(21.2±11.9)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时间>48 h的病死率,分别与高乳酸血症时间〈24 h及高乳酸血症时间为24~48 h的病死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高乳酸血症时间进行监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均血糖和血糖变异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2例入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入ICU后30的预后分为死亡组(n=91)与存活组(n=161),比较两组间入ICU时的血糖(GluAdm)、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的差异,并且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PACHE II评分、GluSD、GluCV与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252例患者中死亡91例,总病死率36.1%。死亡组患者APACHE II评分、GluSD及GluC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APACHE II 29±8 vs.18±7,GluSD(2.98±0.96)mmol/L vs.(1.75±0.87)mmol/L,GluCV(0.34±0.09)vs.(0.23±0.12),P值均<0.05],而两组间GluAdm、GluAve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GluCV和APACHE I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6)和(0.75±0.04),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二者高于GluSD的AUC(0.64±0.05)。结论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与入ICU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0岁高龄冠心病患者315例(高龄组),并以同期住院的300例6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作对照(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病史、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结果 对照组与高龄组年龄分别为(52.4±17.6)岁和(81.6±2.1)岁.高龄组患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血运重建史、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合并症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1).高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46±13)%比(58±11)%,P<0.01],空腹血糖、LDL-C、血清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9±2.1) mmol/L比(5.7±1.9) mmol/L,(4.2±1.7) mmol/L比(3.2±1.5) mmol/L,(141±57)μmol/L比(98±44) μmol/L,均P<0.0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高龄组多支、完全闭塞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病变累及左主干者多于对照组(均P<0.01).预后分析显示,高龄组出院后30 d和1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4.3% (45/315)比3.7% (11/300),30.2% (95/315)比13.0% (39/300),均P<0.01].结论 高龄患者危险因素和各种心源性、非心源性合并症均多于低龄患者,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预后较差,因此决定治疗策略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蓓蓓  张红菊  迟鸿冰 《中国医药》2012,7(10):1201-1203
目的 通过对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肺动脉高压流行性研究,分析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800例,根据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分为观察组(舒张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161例)和对照组(舒张功能障碍,639例).所有患者使用经胸超声多普勒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及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功能检测指标包括二尖瓣口及二尖瓣环、肺静脉血流频谱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年龄偏大,合并心房颤动偏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6±8)岁比(63±6)岁,心房颤动:26.7%(43/161)比5.8%(37/639),均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左心房内径更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房内径:(49±8)mm比(38±7)mm,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4.9±1.0)cm/s比(6.7±1.1)cm/s,均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房颤动、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的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168(95% CI:1.025~1.246)、2.235(95% CI:1.125 ~4.438)和0.386(95% CI:0.196 ~0.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单纯性舒张功能障碍的高血压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高,年龄、心房颤动、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是肺动脉高压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康云鹏  刘文娴  张维君 《中国医药》2013,(12):1681-168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中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对冠脉疾病发生及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入选因胸痛、胸闷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患者45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40例)和非冠心病组(11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间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TG、TC及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8)岁比(60±9)岁,(149±28)mmHg(1mmbig=0.133kPa)比(128±14)mmHg,(88±16)mmHg比(78±8)mnlHg,(61±22)mmHg比(50±12)mmHg,(2.2±1.2)mmol/L比(1.8±1.0)mmol/L,(4.6±1.7)mmol/L比(4.8±1.0)mmol/L,(3.1±0.8)mmol/L比(2.1±0.8)mmol/L;均P〈0.05]。②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脉压、TG、LDL—C为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危险度依次为TG、LDL—C、脉压、收缩压。③340例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者103例,2支病变者114例,3支病变者123例。冠状动脉病变1、2、3支数者间年龄、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1±8)、(62±8)、(64±8)岁;LDL—C:(2.9±0.7)、(3.0±0.7)、(3.2±0.8)mmol/L;均P〈0.05]。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女性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效地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是开展女性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海燕  李维勤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21-3523,I0001
目的通过胃肠功能评分来评价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并研究原发疾病及腹腔感染与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入外科ICU的≥18岁成年人危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患者入科后即进行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信息采集,根据原发病分为两组:非腹部外科疾病组(A组)和腹部外科疾病组(B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腹部体征的连续观察,人科24h内记录影响胃肠道功能的危险因素,记录APACHEII评分,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B组胃肠功能评分比A组高[(6.8±3.8)分与(2.6±2.6)分,t=9.1,P〈0.01];腹部外科疾病是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999—15.509,P〈0.01)。在B组中,合并腹腔感染患者胃肠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其他患者[(9.6±3.0)分与(5.4±5.4)分,t=6.5,P〈0.01],ICU滞留率也明显升高(70.6%与8.1%,x。=45.6,P〈0.01)。腹腔感染是导致严重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2.259—1336.797,P=0.014)。两组之间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腹部外科疾病是胃肠功能障碍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患者30例,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各15例,监测2组患者TNF—α、IL-2在人院后各时间段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常温治疗组外周血清TNF-α含量逐渐升高,24h出现峰值,72h降至12h水平,而亚低温治疗组在30min到2h与常温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6、12、24、72h亚低温治疗组血清TNF-α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且无峰值出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h:(28.67±5.54)ng/L比(58.56±3.34)ng/L,12h:(38.56±2.67)ng/L比(73.65±7.12)ng/L,24h:(46.96±6.54).g/L比(93.45±8.43)ng/L,72h:(43.53±7.32)ng/L比(73.21±6.65)ng/L,均P〈0.05]。常温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IL-2含量均逐渐升高,且均无峰值出现,但亚低温治疗组各时间点IL-2含量均低于常温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min:(0.18±0.03)ng/L比(0.24±0.04)ng/L,1h:(0.22±0.06)ng/I.比(0.33±0.05)ng/L,2h:(0.30±0.04)ng/L比(0.41±0.03)ng/L,6h:(O.35±0.05),lg/L比(0.56±0.04)ng/L,12h:(0.36±0.03)ng/L比(0.60±0.06)ng/L,24h:(0.44±0.03)ng/L比(0.63±0.04)ng/L,72h:(0.44±0.04)ng/L比(0.69±0.01)ng/L,均P〈0.05]。常温组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例)、33.3%(5例)、26.7%(4例)、20.0%(3例)和40.0%(6例),亚低温组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例)、20.0%(3例)、13.3%(2例)、13.3%(2例)和26.7%(4例),亚低温治疗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温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温组和亚低温组的病死率分别为73.3%(1I例)和53.3%(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TNF-α、IL-2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钱虹 《中国医药》2014,(1):62-6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口服40mg,1次/d;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口服10mg,2次/d;2组均治疗4个月。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观察组:(131±7)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136±5)mmHg]、舒张压[观察组:(82±4)mmHg;对照组:(91±6)mmHg]与治疗前[观察组收缩压:(163±11)mmHg,舒张压:(102±5)mmHg;对照组收缩压:(162±9)mmHg,舒张压:(100±3)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4.1±0.9)mmol/L]、三酰甘油[(1.6±0.8)mmol/L]、空腹胰岛素[(15±7)mIU/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5.7±1.7)mmol/L、(3.3±1.4)mmol/L、(21±13)mIU/L](P〈0.05)。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与对照组[三酰甘油:(3.5±1.4)mmol/L,空腹胰岛素(22±13)mI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8.3%(53/6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2/6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安全、有效、依从胜好,并且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8.
何蕾  余振球 《中国医药》2012,7(4):458-460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病(RH)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RH患者100例,按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为:RH+ OSAHS组(n=54),RH组(n=46),收集患者的性别、身高、体重、BMI、吸烟史、服用降压药种类、高血压病程、血脂、血糖、血清尿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晨起卧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和24h动态BP监测相关数据:24h平均SBP(24 h SBP)、24h平均DBP(24 h 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RH+ OSAHS组患者24h DBP、24hMAP、LDL-C、血清尿酸、PRA、服用降压药种类均高于RH组[(86±10)mm Hg(1 mm Hg=0.133 kPa)比(81±10)mm Hg,(101 ±9)mm Hg比(97±8)mm Hg,(3.0±0.6)mmol/L比(2.7±0.5)mmol/L,(437 ±81).μmol/L比(385 ±72) μmol/L,1.44(0.56,3.09)ng/(ml·h)比0.78(0.19,1.96)ng/(ml·h),(4.0±0.7)种比(3.6±0.5)种,P<0.05];而年龄、病程低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2)岁比(54±12)岁,9(3,16)年比10(6,20)年,P<0.05].②年龄(P=0.031,OR =0.964,95% CI:0.932 -0.997)、高血压病程(P =0.015,OR=0.943,95% CI:0.90 ~0.989)、24 h DBP(P=0.016,OR=1.054,95% CI:1.010 ~1.101)、24 h MAP(P=0.014,OR=1.065,95%CI:1.013~1.121)、血清尿酸(P=0.002,OR=1.009,95%CI:1.003~1.014)、LDL-C(P =0.035,OR=2.193,95% CI:1.003 ~1.014)与OSAHS独立相关;24 h MAP(P=0.02,0R=1.065,95% CI:1.008~1.124),UA(P =0.002,OR=1.009,95% CI:1.003 ~ 1.015),LDL-C(P=0.117,OR=1.877,95% CI:0.854~4.128)为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RH患者中合并代谢异常是OSAHS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7-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92例青年患者(≤40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冠心病组(217例)和非冠心病组(75例)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被调查的292例青年患者中体重指数>24 kg/m^2者占78.8%(230/292),吸烟者71.6%(209/292);饮食习惯中喜油腻饮食者55.5%(162/292)。冠心病组严重吸烟者(吸烟史超过1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比例高[207.%(45/217)比9.2%(7/75),P=0.015]。与代谢和炎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表明,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尿酸、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大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4.6±1.5)mmol/L比(4.1±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1.1)mmol/L比(2.1±0.6)mmol/L,脂蛋白a:(135±110)mg/L比(102±58)mg/L,尿酸:(360±100)μmol/L比(337±94)μmol/L,5(2,13)mm/1 h比2(36,)mm/1 h;0.450(0.290,2.510)pmol/L比0.320(0.208,04.75)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敏C 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50(0.738,3.755) mg/L比12.80(0.550,2.71)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比值比(OR)=1.89,95%置信区间(CI):17.4~2.05],高血压(O R=1.56,95% CI:1.48~1.65),2型糖尿病(O R=1.37,95%CI:1.25~15.0),高脂饮食(OR=1.35,95%CI:1.28~1.43)和体重指数>24 kg/m^2(OR=1.09,95% CI:1.03~1.17)和有饮酒史(OR=1.37,95% CI:1.30~1.46)的年轻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在被调查的年龄≤40岁的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肖枫林  周春华 《中国医药》2013,8(7):963-965
目的 探讨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转归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海军总医院腹膜透析时间超过1年的67例腹膜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维持腹膜透析组(37例)、转向血液透析组(4例)、转向移植组(2例)及死亡组(24例).结果 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低于维持腹膜透析组、转向血液透析组、转向移植组[(21±4)g/L比(29±6)、(30±4)、(36 ±7) g/L,(1.52±0.15)比(1.81±0.16)、(1.86±0.35)、(1.95±0.17),均P<0.05].维持腹膜透析组水清除指标明显高于转向血液透析组、转向移植组及死亡组[日超滤量(UF)+尿量(UV):(1.93±0.33)L比(1.50±0.08)、(1.65 ±0.35)、(1.33±0.47)L,(UF+ UV)/体表面积:(1.14±0.12)比(1.04±0.03)、(1.07±0.09)、(0.87±0.37),均P<0.05].维持腹膜透析组及转向移植组残肾功能明显高于转向血液透析组、死亡组[残肾Kt/V:(0.43 ±0.21)、(0.39±0.06)比(0.10±0.04)、(0.18±0.09),残肾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3.1±8.8)、(17.8±2.7)L·周-1·(1.73 m2)-1比(2.4±1.1)、(5.0±2.1)L·周-1· (1.73 m2)-1,均P<0.05].死亡组死亡前3个月总Kt/V及总Ccr均明显低于死亡前1年[分别为(1.52±0.15)比(1.82±0.17),(46 ±7)L·周-1·(1.73m2)-1比(58±6)L·周-1·(1.73m2)-1,P <0.05或P<0.01].死亡组24例中有10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最主要病因.透析不充分、营养不良以及血压控制不佳都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残肾功能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