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离性垂直偏斜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统计DVD患者191例(332眼),双眼诊断为DVD者141例(73.8﹪),单眼DVD者50例(26.2﹪),双眼视力均≥0.8者120例(62.8﹪),150例(78.5﹪)Titmus立体视检查呈阴性,182例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隐性眼球震颤(13.6﹪)、共同性外斜视(16.8﹪)、间歇性外斜视(19.9﹪)、共同性内斜视(14.7﹪)、麻痹性斜视(18.8﹪)等,仅诊断为DVD者只有9例(4.7﹪).79例(41.4﹪)未行手术治疗,83例(43.5﹪)行上直肌后退术,29例(15.2﹪)行下斜肌截除+转位术.结论 DVD患者多为青少年,多为双眼,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较大,多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2/2011-08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54例88眼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采用转换注视眼方法治疗后,原注视眼视力无明显下降,现注视眼视力不仅提高而且眼位达到外观美容效果,满意率75%;手术组近期治疗满意率为81%。两组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结论:非手术转换注视眼方法可以有效矫正DVD患者的上斜视症状,尤其对于单眼DVD和双眼不对称DVD一侧眼为上斜视、对侧眼为隐性上斜视者效果较好。本方法尤其适用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且合并轻中度弱视和屈光不正的儿童患者。手术要根据患者的视力、斜视度、眼球运动情况及是否合并水平斜视等综合分析考虑,将诸多因素充分考虑于术中,提高一次手术的正位率。  相似文献   

3.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la-tion,简称DVD)。Stenhen(1895)首次报道这种现象,Bielschowshy(1930)详细地加以描述和分析,Burian及Noorden称分离性垂直偏斜[”。国内外文献有关本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报告甚少,至今仍未得到EMG、EOG、ENG及其他方面的检查所证实,病因尚不明了。DVD是以交替遮盖、被遮盖眼向上分离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斜视。临床表现即违背Hering氏法则,斜角又不稳定,多伴有斜肌亢、隐性眼球震颤和水平斜视。VonNoorden认为DVD随年龄增长有自愈倾向,故不主张儿童患者早期施行手术,但目…  相似文献   

4.
分离性垂直偏斜(简称D、V、D)是以非注视眼上转为特点的斜视。本病原因不明,常和先天性内斜视同时存在。Helveston(1977)发现先天性内斜视中44%合并有D、V、D 存在。但国内却极少报导。近年逐渐被认识,相继有病例报告。我们曾遇到2例。病例1.于×梅女20岁住院号  相似文献   

5.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是以遮盖眼呈上斜状态为基本特点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我们自1990年以来收住院14例,采用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进行治疗,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DVD14例(24眼),男6例,女8例;7-8岁8例,19-20岁6例。双眼屈光不正合并双眼弱视8例,双眼屈光不正合并1眼弱视4例,双眼轻度近视2例。DVD合并内斜6例,DVD合并外斜8例。有轻度代偿头位2例,有轻度上睑下垂并眼球震颤2例(3眼),合并轻度下斜肌过强2例(2眼)。十2()凸透税法,14例(24眼)均引出旋转样上转运动。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对23例(35只眼)不同程度患者采用不同的术式.并比较分析效果.结果:术后29只眼基本满意,6只眼改善.结论:当患者合并下斜肌亢进时,根据下斜肌亢进的程度和分离眼的上飘高度行下斜肌不等量截除+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时,首选上直肌后徙术.双眼不对称时选择非对称性手术,合并水...  相似文献   

7.
对1982至1990年间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3种不同手术法的立即及长期效果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手术方法是:上直肌于止端后12~14mm的Cuppers后固定缝线法(10例患者);上直肌止端后12~14mm的后固定缝线联合该肌后退3mm(7例患者);松弛悬吊术中,上直肌的大量后退10mm(25例患者)。后固定缝线组与大量后退之分离性垂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 22例患者(34只眼),分别采用上直肌大量后徙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1例(16只眼)行上直肌后徙术,满意14只眼(满意率87.5%),改善2只眼(改善率12.5%),11例(18只眼)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满意13只眼(满意率72.2%),改善5只眼(改善率27.8%)。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和下斜肌后徙转位均为治疗垂直分离性偏斜的有效手术,合并下斜肌亢进时,可首选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无下斜肌亢进时,首选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9.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简称DVD。我国文献报导较少,实际并非罕见,只因在临床上多与其他先天性斜视同时存在而易被忽略。我科收住院12例,其中9例经手术矫正,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报告12例中,男3例,女9例。25岁者1例,4~5岁者4例,7~9岁者5例,14岁及25岁者各1例。一、病例概况:①自幼开始,在1岁以前发现者9例,1.5岁以前发现者1例,4~5岁发现者2例。皆无难产,外伤或高热史。②第一眼位时,一眼向上并向内偏斜者  相似文献   

10.
分离性垂直偏斜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乐成  金丽英 《眼科》2001,10(3):171-172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8例DVD病例。结果临床特点(1)交替遮盖被遮眼向上偏斜,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2)常合并隐性眼震;(3)多合并水平斜视;(4)双眼视功能不佳;(5)常合并下转肌或上转肌亢进或麻痹;(6)合并Helveston综合征(Helveston综合征指DVD和A型外斜及上斜肌过强三者同时存在的综合征);(7)视力往往良好,但也有合并视力减退。治疗方法首选上直肌后徙加后固定缝线。若合并下斜肌亢进,则作下斜肌转位术。18例病人出院时均为正位,随诊时间术后1个月~2年,18例病人中15例在第一眼位无明显上斜现象。仅在遮盖一眼时出现轻度上斜。一例术后一年第一眼位5°上斜,较术前斜度明显减少。结论当DVD病人上斜明显影响外观时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对 96例 1 81眼DVD患者应用上直肌后退术 ,上直肌后退联合后固定缝线术 ,下斜肌转位及及上直肌后退联合下斜肌转位术进行随机分组治疗 ,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后退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7 39% ,远期 58 82 %。后退 后固定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2 69% ,远期 80 56%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65% ,远期56 67% ;上直肌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近期效果良好者 83 72 % ,远期 81 2 5%。结论 单独上直肌后退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DVD不如后退 后固定缝线组及后退 下斜肌转位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以下简称为DVD)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斜视、遮盖性上斜视等。DVD为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Schweiger于1894年报告第一例DVD,Beil  相似文献   

13.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DVD)的更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1例(24眼)不同程度DVD患者行不同量手术,评定不同量手术的效果.结果24眼术后外观均取得较满意效果.23眼术后第一眼位垂直斜度<5°,1眼术后第一眼位垂直斜度为8°.结论上直肌大量后徙联合下斜肌切断移位术对DVD患者的斜视矫正能取得较满意效果,未联合下斜肌转位术的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临床特点的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青岛眼科医院2013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断为DVD上斜明显并行上直肌手术的患者共49例。根据双眼上斜程度不等对患者进行分组,设计手术量,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A组:双眼上斜≥20△,上斜程度差别<5△,共18例;B组:双眼上斜≥20△,双眼上斜程度差别≥5△,共14例;C组:一眼上斜≥20△,另一眼上斜<5△,共17例。C组的上斜<5△是指仅有微小上转动度或未引出上斜。C组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1组(双眼手术)和C2组(单眼手术)。手术指征: A组:上斜程度明显影响外观,双眼上斜程度基本相等,上斜度数≥20△者,行双眼上直肌等量的大量后徙7~10 mm;B组:双眼上斜程度不等,上斜度数较大眼,行大量上直肌后徙7~10 mm,另一眼上直肌后徙为5~6 mm;C1组:一眼明显上斜者行其后徙7~10 mm,另一眼则后徙4 mm(10例), C2组:只一眼行矫正手术(7例)。2组独立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睑裂明显不等的变化。A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为94%。B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为93%。C1组行双眼手术者,手术满意度为100%。C2组行单眼手术者,手术满意度仅为29%。对C1和C2组进行比较,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6,P<0.001)。结论:DVD是双眼性疾病,根据分离以及上斜程度是否相同,可行双眼上直肌等量及不等量的后徙。即便一眼无明显上斜,仍须按不等量手术设计给予最小量的上直肌后徙,若仅行明显上斜眼手术则易引起对侧眼术后上斜视和反转性的代偿头位。  相似文献   

15.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临床研究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由于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之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上开展的几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大量上直肌后退术、单纯上直肌后固定术、上直肌后固定联合后退术、下斜肌前置移位术。阐述了其作用机理、手术方法及疗效。由于缺乏长期观察,因此上述各种手术方法的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评定。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又称交替性上隐斜、双上隐斜或双上斜视,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这是一种与Herring法则相矛盾的眼球垂直运动异常.DVD垂直斜视度不稳定,常与内、外斜视相伴发生且有隐性眼球震颤.目前手术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2002年至2005年诊治的30例DVD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手术治疗方式,以便寻求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1例(79眼)DVD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根据不同的上斜程度,对双眼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限定最大量≤7mm);对合并有水平眼位偏斜及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或不伴Bielschowsky(+)者,分别行水平斜视矫正或下斜肌断腱联合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1个月~2a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17例(32眼)眼球正位,19例(37眼)仍存在小度数上斜(≤8△),5例(10眼)存在9△~10△欠矫,远期满意率87.8%,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充分分离DVD患者的上直肌及其周围关联的组织;根据上斜的程度不同,对其双上直肌行不等的超常量后徙,术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分离性垂直偏斜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以下简称DVD)系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常呈上斜状态,是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异常运动,由于它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故往往容易误诊为隐性眼球震颤引起的弱视,同时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临床上往往当作一般斜视进行手术,所以常在水平斜视矫正后6个月至3年出现,其效果当然并不理想,因此分离性垂直偏斜在斜视与弱视的诊断和治疗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病原因不明,常和先天性内斜视同时存在,国外文献报告较多,国内仅有二篇报道。今就分离性垂  相似文献   

19.
分离性垂直偏斜(DVD)是与一般眼球运动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症状较为隐匿,临床上易误诊为内斜V征,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7例内斜视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eical Deviqtion简称DVD)是以被遮盖眼呈上斜状态为基本特点的一种倾斜.本病原因不明,常合并水平性斜视,尤其多见于与先天性内斜视同时存在,国外文献报道较早较多.Helvesfon发现在先天性内斜视中44%合并有DVD,另有报道先天性内斜视患者中约70%-90%伴有DVD.本文报道4例均合并有先天性外斜视,其中1例同时合并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