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高危左主干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高危左主干狭窄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手术的病例,手术均采用不停跳CABG手术,术前安装IABP的共有56例。同时统计在我院接受CABG手术围手术期紧迫情况下安装IABP的病例,共有16例。比较这两组病例术中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比例,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术中紧迫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防组少于紧迫组;预防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紧迫组。紧迫组术后2d c Tn I高于预防组。结论:在高危左主干病变CABG手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安全性、围手术期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中心心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586例OPCAB患者中78例(13. 3%)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应用组、紧急置入组两组。预防应用组:42例(53. 8%),术前对冠心病高危患者预防性用IABP辅助;紧急置入组:36例(46. 2%),OPCAB术中或术后因循环不稳定紧急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使用IABP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预防应用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紧急置入组(P0. 05)。术前预防应用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4. 8%)较紧急置入IABP患者(13. 9%)明显减低(P0. 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缩短IABP使用及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预防性应用IABP对高危OPCA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再次置入IABP是高危OPCABG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ONCAB)与非体外循环(OPCA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各40例,术前即刻、术后即刻、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检测cTnI水平.结果 cTnI在ONCAB组与OPCAB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然后逐渐下降;OPCAB组cTnI浓度峰值较ONCAB组显著减低.发生心肌梗死5例,其中ONCAB组3例,OPCAB组2例,cTnI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cTnI在ONCAB组与OPCAB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迅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观察cTnI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明  李儒正  谭威 《山东医药》2008,48(32):126-127
9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46例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4 h、24 h、72 h、5 d、7 d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cTnI、CK-MB及血脂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发现术后4、24 h,CCABG组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OPCAB组;术后72 h,两组cTnI水平亦有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OPCAB对心肌的损伤程度低于CCABG;OPCAB可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可降低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成人监护室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6例高危冠心病行CABG且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时间将其分为:术前置入组(n=48)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88),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花费、住院死亡率等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吸烟比例、术前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术中搭桥的桥血管数目及是否行体外循环患者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45.3±22.1)h vs.(76.1±25.3)h]、机械通气时间[(48.8±16.2)h vs.(71.3±29.3)h]及ICU停留时间[(65.2±15.2)h vs.(98.2±19.6)h]均明显短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P0.05),且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平均住院花费[(13.2±7.8)万元vs.(18.6±9.2)万元]明显低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置入IABP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术中、术后置入IABP患者(8.3%vs.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拟行CABG,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且具有相对较少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小时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帮助高危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微温血和冷血停搏液灌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 将 4 5例 70岁以上行CABG患者随机分为 3组 ,OPCAB组、间断微温血和冷血含氧心脏停搏液灌注组各 1 5例。 3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各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肌钙蛋白I(cTnI)及观察围术期监护情况。 结果 OPCAB组术中、术后各时点CK MB、cTnI与微温血和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K MB在冷血CABG组术后 1d达到峰值 (5 7 75± 34 2 4 )U/L ,此时点OPCAB组和微温血CABG组CK MB值分别为 (2 2 6 4± 1 2 0 5 )和 (42 85± 2 9 0 4 )U/L ,cTnI在OPCAB组术后 6h达到峰值 (0 6 9± 0 2 0 )μg/L ,而微温CABG组与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OPCAB组围术期监护情况明显优于微温和冷血停搏CABG组 (P <0 0 5 )。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保护中 ,OPCAB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CABG组 ,微温血CABG组优于冷血CABG组。与CK MB相比 ,cTnI是评价心肌损害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分析讨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2例OPCAB使用IABP辅助,包括术前顽固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5例,心梗恢复期心功能Ⅳ级2例,心脏明显扩大1例,所有患者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结果12例OPCAB全部成功,远端吻合口数3.7±0.6个.术后IABP辅助时间平均22.3±9.5小时.1例术后8天死于高钾心跳骤停.有1例拔除IABP管后出现局部血肿.其他患者顺利恢复.结论IABP辅助下进行OPCAB是可行而安全的.对于低LVEF、急性心梗和心脏明显扩大等术中不易搬动心脏的情况,IABP有助于扩大OPCAB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时机的选择问题.方法:对54例高危CABG患者应用IABP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组与术中及术后循环状态不稳定情况下应用组的总体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组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均显著低于术中及术后应用组.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因左心功能不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术后因左心功能不全应用IABP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应用"左西孟旦"为分组变量建立倾向匹配44对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呼吸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手术期特点及中期随访结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从1998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我科实施的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包括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92例和OPCAB 151例,比较分析了术前常见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并对术后7年中期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和糖尿病外其余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OPCAB组与CCAB组比较,平均远端血管吻合口数明显减少(3.08±0.76比3.34±0.76,P=0.025),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术后主要并发症(如低心排出量、IABP使用、肾功能不全)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别。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显示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比CCAB组高(63.1%±11.7%比59.0%±10.8%,P=0.049),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也明显高于CCAB组(44.7%比18.8%,P=0.022)。结论 OPCAB在术后恢复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减少方面均明显优于CCAB。从术后中期的随访来看,OPCAB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CCAB组,显示OPCAB在心功能恢复方面优于CCAB。术后7年OPCAB组血管桥闭塞率显著高于CCAB组,说明OPCAB操作难度大,可能影响了血管桥的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左心室功能低下(EF<40%)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疗效,改进左心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手术组对37例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后手术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病死率5%。2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IABP),其中7例在术前放置,14例在术中或术后放置。35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OPCAB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完成的261例行OPCAB的NSTEMI患者资料,按术前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分为两组。A组cTnⅠ0.15ng/mL(n=103),B组cTnⅠ≤0.15ng/mL(n=15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0d内A组死亡4例(3.9%),B组死亡2例(1.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术前cTnⅠ0.15ng/mL、NSTEMI后10d内手术为术后30d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为减少术后MACCEs事件的发生,建议于发生NSTEMI 10d后,且cTnⅠ降至0.15ng/mL以下时行OPCAB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前瞻性的评估术前低剂量胺碘酮预防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房颤)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方法 将200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研究组100例,术前给予常规药物和低剂量胺碘酮,术后两组均用常规药物.结果 研究组的房颤发生率(15%)、房颤时最大心室率(126.0±20.8)次/min,房颤持续时间(8.0±8.6)h均低于对照组的房颤发生率((41%),(χ2=16.766,P=0.000]、房颤时最大心室率((150.0±25.6)次/min,t=0.478,P=0.017]以及房颤持续时间[(12.0±9.6)h,t=0.439,P=0.019].本实验结果 显示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低剂量胺碘酮能安全有效减少房颤发生率,缩短房颤持续时间,并能降低术后房颧最大心室率,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诊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12例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情况。结果1例术后5d撤除IABP,次日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其余11例均在术后3~6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特别是严重的低心排导致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nvention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ronounce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with (on-pump) or without (off-pump)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bserving certain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rameters.

METHODS:

Twenty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with (CPB group: 10 patients) or without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 group: 10 patients) CPB were enrolled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ree times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on postoperative days 1, 2, 3 and 7. The plasma level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lpha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method following stimul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CD11, CD18) of leukocytes were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Furthermore, 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neutrophil count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WBC and neutrophil counts rose markedly in both groups following the operation and remained at this increased level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BC and neutrophil cou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day 7.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TNF-alpha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postoperative day 2 (P<0.05). An intense increase was observed with CPB, which significantly exceeded the values of the OPCAB group 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The CD11a and CD18 expression of leukocytes decreased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on postoperative day 1; thereafter, it increased marked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 postoperative day 2.

CONCLUSIO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inflammatory response reactions following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could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using the off-pump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5例重症冠心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268例,占63.1%;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157例。比较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搭桥(4.09±0.75)支/人,CCABG组搭桥(4.17±0.86)支/人(P〉0.05)。两组新发心房纤颤、围术期心肌梗塞、肾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CABG组比较,OPCAB组手术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输血量、二次开胸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重症冠心病患者中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规CABG)术后5年血管桥的通畅率。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40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地被分为OPCABG组和常规CABG组。OPCABG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CABG;常规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CABG。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利用双源CT造影检查及CT图像后处理,研究两种术式各条血管桥的通畅情况。结果常规CABG组及OPCABG组左乳内动脉(uMA)到前降支(LAD)的通畅率都达到100%,静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和94.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旁路血管桥的3~5年通畅率可以和常规CABG相媲美。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单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在高危患者中的早期临床情况。方法高危患者的定义是其由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VuroSCORE)得出的评分≥5分。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行197例高危CCABG和318例高危OPCAB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OPCAB组和CCABG组EuroSCORE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1.2比6.3±1.4,P〉0.05)。OPCAB组年龄为(71.1±6.0)岁,高于CCABG组的(60.2±8.5)岁,P〈0.01。OPCAB组外周血管病患病率(47.8%)高于CCABG组(23.4%,P〈0.01)。OPCAB组手术死亡率[1.6%(5/318)]低于CCABG组[6.1%(12/197),P〈0.01];术后恢复室(ICU)总时间[(90±169)h]少于CCABG组[(126±187)h,P〈0.05];术后辅助通气总时间[(21±45)h]少于CCABG组[(54±169)h,P〈0.01];术后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2.5%)、术后因心脏问题再次手术比例(1.9%)、术后脑卒中比例(0.3%)及术后心跳骤停比例(2.8%)均低于CCABG组(分别为10.2%、5.6%、2.5%、6.6%,P〈0.01或P〈0.05)。结论在危险评分类似的高危患者中,与CCABG相比,OPCAB能够减少术后ICU时间和术后辅助通气时间,降低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尚不能替代CCAB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