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旋菌是否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人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幽门螺杆菌是不同程度活动性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伴有或不伴有活动的慢性胃炎其临床表现是不同的。对许多受感染者来说,幽门螺杆菌似乎是低毒的,仅引起轻至中度的郁闷感,多为慢性病程,几乎不产生炎症,如果有轻度的话,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主要是由于宿主免疫反应调节功能低下所致。最后人们提出这种感染在许多人中几乎是一种共栖现象。对那些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经常存在较重的炎症,且伴有轻到中度活动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产生慢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但许多问题尚  相似文献   

3.
1982年Marshall等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活检组织中分离出一种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简称CP)的螺旋状细菌,并发现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相关关系。其后,不少学者证实了此种关系的存在,从而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本文就国外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幽门弯曲菌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有人发现人的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后又有人在胃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病是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幽门螺旋菌(HP)与胃炎相关。HP感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性消化不良患者的HP感染情况。方法消化不良患者1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1.1岁),男女之比为7:6。记载每例的临床表现,特别询问有无服过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和饮酒史。以往做过胃手术的除外。所有病例都做了胃镜检查和两次胃窦活检。一次活检涂片用做HP革兰氏染色;活检培养在37℃、5%CO_(?)的巧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现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的病原菌。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该细菌在消化性溃疡(PU),特别在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发病学上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990年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的一个专题工作组提出,在PU多因素的发病机制中,HP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同时,就Hp感染的  相似文献   

6.
<正>距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首次被发现和分离已经30年了,发现者Warren和Marshall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对临床诊治最为重要的首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而在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炎中,Hp的作用也极为重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Hp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人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消化性溃疡(PU)的致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因认识的突破,使PU的防治策略发生了彻底变革。1 HP感染致PU的依据1.1 PU患者有较高的HP检出率 研究证实,8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胃溃疡HP检出率也在59%~86%。1.2 HP引起的胃炎是发生PU的重要基础 大量研究证实,PU均发生在慢性胃炎的组织学基础上,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70%,而活动性胃…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PU)的概念、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了非Hp、非NSAIDs特发性溃疡的诊断注意事项,以及研究Hp阴性PU的重要意义,对临床医师具有启迪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丽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08,13(1):53-56
根据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将幽门螺杆菌(H.pylor/)阴性消化性溃疡(PU)分为NSAIDs相关PU和非且pytori、非NSAIDs相关PU。NSAIDs相关PU病程较短,常无典型的腹痛,近50%为无痛性,症状与实际病变相关性差,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溃疡,溃疡直径较小,多集中于胃窦部。对NSAIDs相关PU的治疗仍有争议.对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非H. pylori、非NSAIDs相关PU发生的机制复杂.可能与高胃酸分泌、基础疾病致黏膜防御机制受损、少见病原体感染、某些药物以及其他因素如吸烟、心理因素、应激、饮食习惯等有关。由于发病因素较多且无法明确,非H.pylori、非NSAIDs相关PU的治疗效果常较差。  相似文献   

10.
在人胃内发现螺旋状微生物已有80余年历史,然而1975年才由 Steer 据组织切片及电镜所见,作出了较详细的描述.这种细菌见于80%胃溃疡病人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因胃粘膜同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故可排除外界污染的可能性.基于该菌具有和其它弯曲菌属不同的特征,故1985年被正式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简称 CP).近年来国外对 CP 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等方面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该菌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CP 的生物学特征、检查方法和致病性一、生物学特征CP 在光镜下呈革兰阴性,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到 CP 为 C 形或 S 形细菌,长约2.5~3μm(最大可达6μm),直径0.5~0.7μm,螺旋周期0.9~1.2μm,菌体表面光滑,两端可见4~6根有鞘膜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旋菌(HP)的确切传染途径仍是一个存在许多争议的问题。在化生的直肠粘膜中检测到HP,提示该菌能通过胃肠道。但在发达国家,有关HP的粪-口传播途径仍不清楚,具体而言,尚未从这些国家人群的粪便中分离到HP。本项研究,首次报道从英国消化不良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HP。 36例在英格兰剑桥Addenbrooke医院经接受消化不良常规检查的患者被列入本项研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一)流行病学资料: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最为密切,95%的十二指肠溃疡以及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几项队列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耆一生中患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1].  相似文献   

13.
幽门弯曲菌与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的说来,有关幽门弯曲菌(CP)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不及其与慢性胃炎的研究深入,学者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还有分歧,尽管如此,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重要的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下降,Hp阴性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逐渐增高。Hp阴性消化性溃疡的出血率、溃疡复发率较高,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就Hp阴性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临床特征和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根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确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这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以根治,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抗酸疗示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幽门螺杆菌是多数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溃疡的发生和复发,促进溃疡的愈合,所以对Hp感染患者应行根除治疗.方法98例行内镜证实为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洛赛克+羟氨苄毒霉素+甲硝唑及德诺+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治疗14d.结果停药1mo后行内镜复查Hp测定两组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相近,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组方法具有症状消除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的优点是相对理想的Hp根除方法,特别是后者造价低更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闽南地区汉族人群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与ABO血型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闽南地区370例汉族PU患者作为溃疡组,选取同期且同地区3 155名健康汉族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ABO血型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溃疡组370例患者中,O型血者184例(49.73%),对照组O型血者1 251例(39.65%),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组患者O型血H.pylori感染患者比例(144/370,38.92%)高于对照组(838/3 155,26.56%),溃疡组患者A型血H.pylori感染患者比例(51/370,13.78%)低于对照组(602/3 155,1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汉族人群PU与ABO血型和H.pylori感染具有一定的关系,其中O型血人群存在PU和H.pylori感染的风险较高,A型血溃疡患者H.pylori感染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旋菌和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旋菌和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潘冠华,江伟骏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国内外对HP均作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活动性胃...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旋菌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其致病途径、组织病理学改变、致病物质及胃粘膜对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讨论了幽门螺旋菌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