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辐射损伤后重建免疫造血功能的一重要途径,其植入率高,重建免疫造血功能早;目前急待解决的是寻找更有效的动员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因素分析,同时研究对症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98例,分析所有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发生因素及类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对症抗感染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口腔黏膜感染发生率为56.12%,是术后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呼吸系统感染、带状疱疹;观察组感染治疗总有效率为89.7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7.90,P=0.00),观察组患者术后造血重建成功率为91.84%,对照组患者术后造血重建成功率为77.55%,2组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6.75,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率为0,对照组术后发生感染相关死亡率为8.1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3.86,P=0.04).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口腔黏膜及带状疱疹为主,同时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同时患者通过对症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感染治疗疗效,提高移植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詹其林  许小平 《安徽医药》2004,8(6):420-421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发生、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40例,逐例回顾性分析感染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有27例(67.5%)发生感染,其中死亡2例(5%),发生感染中位时间 7 d,持续10 d,检出菌以G 球菌为多,G-杆菌检出率低,多数在粒细胞缺乏纠正后,同时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得到控制.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发生感染率无显著差别;治疗建议加强使用抗G 球菌的抗生素,尽早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网织血小板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兵  欧阳建  陈军浩  周敏  汤莹 《江苏医药》2003,29(10):751-752
目的 研究网织血小板(RP)在造血干细胞移植(SCT)中预测骨髓造血重建的价值。方法 应用荧光染料TO和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18例SCT患移植后外周血RP%,同时监测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RP%随血小板下降而下降,并最早开始回升,较血小板回升提前4天;再随血小板数的升高,由峰值迅速回落至正常水平。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组,RP%的回升较白细胞、血小板回升提前更显,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组有显差异。结论 RP%可能更早反映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并不受血小板输注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HSCT)术后感染的相关性影响因素,探讨预防感染发生的对症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HSCT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截取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HLA配型、疾病类型、移植方式、预处理方式、ATG/ACG应用情况、GVHD患病情况作为自变量,以上述各自变量对应的术后1年内的感染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模型,对自变量、因变量分别赋值,分析诱发HSCT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另一方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0例分为两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护理,观察组给予对症抗感染护理,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GVHD级别与HSCT术后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不同HLA配型、是否应用ATG/ACG的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术后1个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7.27%(P 0.05);术后1年内,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00%和10.91%,对照组分别为52.73%和21.82%,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VHD级别、选择HLA配型选择、是否应用ATG/ACG与HSCT术后的感染发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而针对HSCT术后易感染部位、病原特点采取相关对症护理措施,则可改善疗效及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评价移植后的近期胸腺功能重建.方法 对1例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半相合亲缘供者与1例HLA全相合非亲缘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收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受者移植后1个多月、受者移植后4个多月的EDTA抗凝静脉血,同时采集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采用STR-PCR技术检测20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及1个性别基因座的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受者不同时期和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T细胞受体DNA重排删除环(TREC)水平.结果 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监测在移植后1个多月及4个多月均完全表现为供者源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个多月及4个多月,半相合供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晚于HLA全相合供者.2例病人移植前TREC相对定量略低于年龄相近的正常对照组,移植后1个多月及4个多月TREC水平明显升高,其中HLA全相合移植病人TREC相对定量高于HLA半相合移植病人.结论 移植后1个多月及4个多月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完全植活.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快于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7.
朱奕  薛俭成  李妙珊 《中国医药》2007,2(3):163-164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例ABO血型主要不合,9例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Allo-PBSCT术后受者造血重建情况,选用同期ABO相合的Allo-PBSCT受者作对比。结果15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PBSCT受者植入骨髓后均未发生急性溶血,有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ABO血型不合对Allo-PBSCT骨髓植活、血小板恢复、粒系重建均无影响。在ABO血型主要不合组,红系恢复时间明显延迟。结论ABO血型不合并不是Allo-PBSCT的障碍,仅在ABO血型主要不合时,出现红系恢复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于细胞移植(APBSCT)具有造血及免疫重建快、瘤细胞污染少等优点,正被临床广泛应用。干细胞的采集和冷冻保存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只有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并进行适当有效的冷冻保存,回输后才能获得造血重建。本科1996年12月~1998年10月,对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PBSCT,造血干细胞通过程控冷冻,液氮保存,回输后全部患者造血功能得到重建,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15~53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其中M。1例,M。3例,M;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恶性淋巴瘤5例;杂合型白…  相似文献   

9.
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oansplant,BMT)用于治疗放射损伤现有许多争议,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重度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损伤对症综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这时进行骨髓移植常伴有发生致死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i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危险;一般受照6.0~10.0GY可能需要BMT,但要有HLA相合供体,故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BMT只适合于自身造血不能恢复的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肠道损伤尚可修复的胃肠综合征。 1 骨髓移植治疗放射损伤研究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增进患儿及家长的卫生保健知识,巩固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患儿及家长为教育对象,在出院前护理人员重点针对日常生活、用药、饮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结果: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除1例在1年内复发外,其余均处于稳定的康复过程中。结论:出院健康教育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病人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行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甲环己亚硝脲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作为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行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结果 6例患者完全植入,+12 d~+20 d(回输干细胞前为一,回输干细胞后为+WBC>1.0×10^9/L,+20 d~+51 d PLT>20×10^9/L,4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Ⅰ度1例,Ⅱ度2例,Ⅳ度1例,4例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致命性感染发生,2例出现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目前无恶性血液病存活13~63个月.结论 采用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顶处理方案行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感染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120例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MA病原学依据和抗SMA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患者的SMA感染率为6.7% (8/120),血液占25.0% (2/8),下呼吸道感染占75.0% (6/8).SMA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例数均为7例,敏感例数均为1例;对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例数分别为7和6例.结论 SMA是allo-HSCT后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对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率低,对喹诺酮类较为敏感,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在单倍体移植时采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甲基环已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环孢素、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结果 8例患者完全植入,白细胞>1.0×10^9/L中位时间为16.3 d(+12~+20 d),Ⅲ~Ⅳ度aGVHD的发生率为12.5%,中位随访时间28.8(4-65)个月,无复发,随访至2010年2月仍存活.结论 在单倍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时采用阿糖胞苷、马利兰、环磷酰胺、甲基环己亚硝脲联合作为预处理方案,用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环孢素、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甲氨蝶呤联合预防aGVH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在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中,2例行无血缘相关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不全相合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同胞HLA全相合骨髓造血干细胞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进行对症治疗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3例患儿均获造血重建,其中病例1在+37d全血恢复正常;病例2在+90d外周血供体嵌合率(STR)97.8%,脐血造血干细胞完全稳定植入。病例3在+80d外周血STR:99.4%,造血干细胞完全稳定植入。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儿童白血病的较好方法,可以提高白血病患儿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302例器官移植后发生CMV肺炎的3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肝移植79例无一例发病;肾移植后CMV肺炎发病率为17.6%(22/125),病死率为36.4%(8/22);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两者分别为15.3%(15/98)及33.3%(5/15).结论 CMV肺炎是器官移植受体常见的严重感染并发症,发病率以肾移植及HSCJT后为高.CMV肺炎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及时辅助呼吸等综合疗法有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对比米卡芬净与氟康唑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患者早期侵袭性真菌病 (IFD)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周血Allo-HSCT的82例患者, 观察组 (42例) 在预处理后粒细胞缺乏期间开始给予米卡芬净静脉滴注至白细胞稳定植入停用, 余时间给予氟康唑口服; 对照组 (40例) 全程给予氟康唑口服。随访至移植后 100 d, 对比2组IFD发生率、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IFD发生率分别为7.1% (3例) 和22.5% (9 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868, P<0.05); 2组真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9% (5例) 和15.0% (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169, P>0.05); 2组应用ATG患者与未应用ATG患者IF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Allo-HSCT真菌感染预防方案中, 米卡芬净联合氟康唑可有效降低移植患者早期IFD的发生率, 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出血性膀胱炎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防治出血性膀胱炎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本组8例中无一例发生早期出血性膀胱炎,2例发生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其中Ⅰ度1例,Ⅱ度1例,分别发生于+32 d及+37 d(回输干细胞后为"+").2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检测血清巨细胞病毒IgM均阴性.2例患者经水化、强迫利尿、碱化尿液、阿昔洛韦抗病毒、酚磺乙胺静脉滴注及黄酮哌酯解痉,其中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当时血小板为20×109/L),经上述处理后症状渐好转至痊愈.结论 充分水化,碱化尿液,加强利尿,使用美司钠及抗病毒药预防及治疗出血性膀胱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方法,特别是可作为初次缓解后的巩固治疗手段,也可用于复发/难治患者挽救治疗。新药虽然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不能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推荐的首选移植方式。它可延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但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骨髓瘤的方法,但移植后疾病复发及较高的相关死亡率抵消了其可能带来的收益,目前仅推荐作为高危年轻患者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Many factors have been reported that contribute to the wide intra- and inter-patient variability of Busulfan (Bu) disposi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model and to determine the covariates affect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PK) of Bu in Iranian adult patients who received oral high-dose as a conditioning regimen befor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Methods

A population PK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30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 oral Bu and cyclophosphamide regimen before HSCT. Bu was given or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tocol of the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seizures caused by Bu, phenytoin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one hour before each dose of Bu.A total of 180 blood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HPLC and PK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by the n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 by MONOLIX 3.1 program. A one-compartment model with an additive error model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 of Bu.

Results

Patients’ disease and weight was found to be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for clearance (CL) and th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according to Monolix analysis. The covariate entered in final model followed by these equations:CL = 13.4[1 + (0.141 × Disease)],  Vd = 42.6[1 + 0.010 × (Weight - 63.9)] In this limited study, the age (15–43 year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For a patient weighting 60 kg, the typical CL and Vd were estimated to be 13.4 l/hr and 42.6 L, respectively. Th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CL and Vd were 13.6 and 6.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metabolic induction in these four days as is evident by comparing the trough levels of Bu. However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one tailed t-test p-values of the days of two and three, two and four and three and four were 0.083, 0.069 and 0.388, respectively.

Major conclusion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type of disease was a determinant of CL and the weight of patient was a determinant of Vd for Bu population PK parameters. A reliable PK parameters and Css, estimated from only one plasma concentrations (5 hrs after the first dose), were validated. Since these methods require few sampling and are easy to be used, the limited sampling methods might be advantageous in the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