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对于辨证论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总结出六经分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五期辨证等法,从而使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更加全面而完整。  相似文献   

2.
外感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是其主症之一。外感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护理上应根据这些辨证方法和各阶段的不同症侯果僦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皆是祖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意义共同之处是:分析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认识病情传变,归纳证候类型,为确立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但两者之治疗角度不同,前者是以营卫气血是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来考虑辨证的,后者是以三焦所属腑脏在温病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基础考虑辨证的,由此可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应用时,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古代医家研讨外感热病的理论概括.随着外感热病临床实践的深入,统一外感热病辨证体系为众多医家学者所关注.运用何种辨证方法才能使三者统一起来,不仅是当前中医教学和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中医理论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尝试着对原有的三种辨证方法进行论证,归并取舍及寒温融会地纳入外感热病证谱的各种证候,提出病期、病性及病位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方法,综合分析外感热病的证候与病理,以全面适应外感热病的辨证.  相似文献   

5.
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热病由温邪所致,表现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病变及不同临床表现。该病的施治须依据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采用汗、清、下、补等法治疗,其中以清为主,使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7.
王志花 《四川中医》2008,26(11):40-41
外感发热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上,运用中医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确立,为温热病的临证施治和温病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卫气营血辨证虽为温热病的诊治主体,但必须得到三焦辨证的补充,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温病的诊治规律。现就三焦辨证的补充意义从温病的定位,定性、定向诸方面分析如下: 一、经纬相辅准确定位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纵横交织,构成了从上而下、由浅入深的辨证系统。但卫气营血辨证指全身的病机变化,侧重于判别邪正相争的不同阶段和深浅层次。不足之处是没有和脏腑定位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急性热病是全身性疾病,但在每一发展阶段,均相应地表现出某些脏腑受损严重。据此,吴鞠通又创立了长于定位的三  相似文献   

9.
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出现,标志着温病学说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两大辩证法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明显区别。怎样从理论上使二者相互融合,并使之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温热病的治疗,是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1 类同的渊源与学说 1.1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就其产生的渊源来看有着基本类同之处,为几百年温病研究者所公认。卫、气、营、血是中医学的生理概念,出自《内经》,是组成人体、营养人体及护卫人体的四种基本物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营、卫、气等在疾病  相似文献   

10.
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我科自1989年以来,治愈了数百例外感热病患者,同时摸索出了一些中医护理规律,现归纳如下:1 一般护理(略)2 辨证施护由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同,应根据中  相似文献   

11.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20余条,通过研读分析对喘证的辨治规律颇有所得。虽然均有呼吸急促之喘证,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伴随症状不同,其治疗亦有不同,本人认为喘证也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现将其归纳为邪客皮毛、邪客经络、邪客肌肉、邪客于腑、邪客于脏等理法方药完备的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14.
宋卫华  王斌  任建坤 《光明中医》2014,(6):1144-1145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结合脏腑、八纲辨证,对咳嗽的治疗做了详细阐释,笔者特将所涉及的条文进行归纳、罗列,明确咳嗽发展过程中的病位、病性、病机,使之更具有条理性,便于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病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对《伤寒论》中六病及六病辨证进行了阐述。认为:伤寒六病客观存在,六病辨证法概况了后世八纲、脏腑、经络、气血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应用时切记辨病脉证并治,随证定病,因证施方,才能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  相似文献   

17.
<湿热病篇>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所著,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作了专门论述.文中湿热病本证条文共计17条,不仅从卫气营血层面,而且从三焦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阐述[1],从而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变化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否定分析思维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逻辑学角度对《伤寒论》在疾病辨证论治中富含的否定分析思维从三方面举例剖析:从不能用某方某法治疗,推断辨治用意;从不出现某症,推断病证的归属;从对先期治疗的否定,推断当前治疗措施。由此可知,否定分析思维在辨证中无所不在,因为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先行的推理结论,是后续推理的前提,再产生新的推理,再得出新的结论,形成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这样循环往复,使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认为否定分析思维是一个实践过程,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全书内容始终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辩证思维过程。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内经》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疾病的现象和实质的辩证关系,病机实质的变化必然透过现象反映于外。病机是“证”的高度概括,通过辨证,立方遣药,法因证立,方随法出。兹就其辩证思维方式浅谈如下,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论痞 ,历代各家注解虽不尽相同 ,但大都释其形成为无形之邪 ,内陷于里 ,结于心下 ,以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常 ,气机阻塞而成 ;临床以心下痞塞 ,但满不痛 ,按之自濡为特点。笔者觉得这种解释似欠妥当 ,认为仲景在半夏泻心汤条文中所说的“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之“痛”字 ,系“通”的假借字 ,痞证当有疼痛症状。理由如下。1 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讲《说文》云 :“痞 ,痛也”。明确指出了“痞”是以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广韵》亦云痞为腹内结痛。痛和通二字从字的结构上分析均为形声字 ,声符相同 ,形符有异 ,二者属双声叠韵 ,读音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