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单次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了两种不同刚度接骨板内固定后板下皮质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状况,结果显示:1.接骨内固定后,板下骨的骨吸收与骨形成均明显增加,但以骨吸收为代谢活动。2.增加的骨改建活动或起源于骨内膜面,或起源与骨外膜面,二得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走向。骨内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可沿横向血管表面进入皮质骨,最后出现于皮质骨中央哈氏管表面。而骨外膜面的骨改建活动则由接骨板两侧沿皮质骨表层向接骨板中央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及对局部皮质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材料,尺寸完全一致的模拟骨,分别用两种有板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扭转移实验比较二者的力学性能,另用14只山羊,4只正常对照,10只行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术后3天,2周,4周和9周处死动物,用放射性微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接骨板下和对侧皮腩骨血流量。结果发现:两种接骨板的抗弯能力无显著差异;当转角大于1  相似文献   

3.
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碎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46例62侧跟骨碎折采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组病人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常规拍X线平片及CT片,对骨折的情况进行评估,伤后7~10天待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术中在“C“行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46例62侧骨折全部愈合,无跟骨感染的发生.经过随访,其中21例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僵直及行走时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可能与距下关节面碎折严重有关.结论 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碎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及对局部皮质骨微循环的影响,采用材料、尺寸完全一致的模拟骨,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扭转实验比较二者的力学性能。另用14只山羊,4只正常对照,10只行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用两种接骨板固定。术后3天、2周、4周和9周处死动物,用放射性微球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接骨板下和对侧皮质骨血流量。结果发现:两种接骨板的抗弯能力无显著差异;当转角大于18时,普通接骨板的抗扭能力要高于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普通接骨板板下皮质骨持续缺血,而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板下皮质骨血循环明显好于普通接骨板组,术后2周、4周、9周时分别是后者的2.5倍、9.9倍和2.8倍。接骨板对侧皮质骨缺血是短暂的,术后2周就已恢复。因此,尽管锥状点式接触接骨板的抗扭能力稍低于普通接骨板,但它在保护接骨板下血运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接骨板,因而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坚硬接骨板固定及取出后局部骨量,骨结构和骨强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兔72只,8只正常对照。64只在左胫骨作不锈钢固定,其中40只于术后2月取钢板,然后在取钢板当时及取钢板后1,2,3和4个胃8只动物处死。另有24只动物不取钢板,至内固定后3,4和6月份分期处死。取材作光镜,定量组织分别有8只动物处死。  相似文献   

6.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应力遮挡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螺孔部衬有不同数量、不同厚度聚乙烯垫圈的316L不锈钢接骨板置于20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拟骨中段。分别在固定后不同时期测定不同载荷下接骨板内二螺孔间的外表面及接骨板对侧模拟骨中段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应力遮挡率。结果发现,有垫与无垫接骨板组在术后10周内的应力遮挡率无统计学差异,10周以后两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无垫组保持不变,有垫组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在垫圈厚度相同时,衬垫数量越多(本实验最多采用4孔4垫),后期应力遮挡率下降越明显。表明应力遮挡率的变化与垫圈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应力遮挡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螺孔部衬有不同数量、不同厚度聚乙烯垫圈的316L不锈钢接骨板置于20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拟骨中段。分别在固定后不同时期测定不同载荷下接骨板内二螺孔间的外表面及接骨板对侧模拟骨中段的应变值,从而计算出应力遮挡率。结果发现,有垫与无垫接骨板组在术后10周内的应力遮挡率无统计学差异,10周以后两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无垫组保持不变,有垫组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在垫圈厚度相同时,衬垫数量越多(本实验最多采用4孔4垫),后期应力遮挡率下降越明显。表明应力遮挡率的变化与垫圈数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应力松驰接骨板固定对固定段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应力松驰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于兔胫骨干中段,采用CT扫描及CT值测定和力学测试,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固定后8~12周,两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均逐渐变薄,伴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下降,以对照组为明显.24~36周,实验组板上皮质骨厚度、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逐渐恢复,接近正常;而对照组呈现松质骨化,36周时最大三点弯曲强度仅为正值53.9%.结论:应力松驰接骨板减轻了板下骨骨质疏松的发生,在不去除接骨板的情况下,可使疏松板下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舟状骨骨折占腕骨骨折的71.2%,骨折多发生在舟状骨腰部,占骨折的70%,处理舟状骨骨折的方法不一.但总的方法是根据临床表现制定治疗方案,近几年对此类骨折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去弊求利地进行改进,疗效不断提高.自2001年以来,我们收治了42例腕舟状骨骨折的病人,采用钛合金可矫形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均收到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粗隆下接骨板在股骨粗隆下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对1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粗隆下接骨板治疗,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1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5月,平均12月。参照韩一生等的评定标准,优10例,良5例,优良率88.2%。结论粗隆下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安全可靠,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跟骨骨折固定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钢板各部分及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8具新鲜跟骨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分析。结果:该钢板固定的跟骨骨折其强度与刚度均高于正常足(P<0.05),足以能承载足部所受的力学载荷。结论: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在接能力高,柔性大,固定可靠、贴合、稳定性发,是固定跟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2.
胎儿筛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组织学角度,研究胎儿筛骨的形态学变化以及水平板、纸板和筛凹的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筛骨整体(在冠状位)呈等腰梯形,即纸板为梯形的两边;胎儿期的纸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凹的骨板,至出生时呈轻微的“S”形弯曲;胚胎第24周后,水平板的外侧部分逐渐形成筛凹,并随筛窦的气化而变薄,形成筛窦的顶部。上述结果提示:出生时其眶内侧壁(主要为纸板)结构不呈矢状平面,且与水平板间的角度(斜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大(P<0.01);筛骨水平板则由内侧部分的筛板和外侧部分的筛凹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与人胚胎骨发生及发育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了第9-24周人胚胎股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分布规律及胎龄性变化。结果:第9周胚胎股骨为软骨锥形,雏形的软骨膜,软骨基质及其两端的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呈阳性反应,第10-24周胚胎股骨中,骨形态发生蛋白阳性反应主要见于成骨细胞,骨膜内层细胞,新生骨细胞及骨基质中,破骨细胞及骨髓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也呈阳性反应,骺软骨为阴性,但其内的软骨管为阳性反应,图象分析测定表明:人胚胎股骨内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的平均灰度值随胎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同一股骨内不同部位的骨小梁和成骨细胞的平均灰度值有所不同,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胚胎骨的发生及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60例5-8月胎尸股骨中的铜、铁、锌、锰、锂五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其结果表明;股骨中各元素的含量依次为铁、锌、锂、锰、铜。在胚胎期各元素的含量有各自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左旋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制取分子量42万的聚左旋丙交酯(PLLA)用于制备可降解骨折内固定物。由PLLA原料经不同的成型工艺方法制备了三种棒状骨折棒状骨折内固定物试样。A试样:将PLLA块状原料直接切削加工成棒状物;B试样:将A试样由乙酸乙酯进行抽提;C试样:将PLLA块状原料粉碎抽提后进行熔融挤出和热拉伸。三种试样在37℃生理盐缓冲液中降解280天。考察了试样的分子量、弯曲性能、重点及缓冲液中乳酸浓度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成型工艺,PLLA骨折内固定物的降解有很大差异,C试样的加工成型方法最为理想。因此我们认为:用PLLA材料选定合理的成型工艺方法可以制取满足临床应用要求的骨折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6.
兔胫骨骨折愈合微血管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澄清骨折愈合微血管重建意见的分歧。方法 实验用兔24只,4只用于正常胫骨血管观察,另20只制成骨折模型,术后分别按3,8,18,28,42天处死,观察微血管重建,结果:(1)微血管数量生长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约1周)骨折部位无或有少新生血管,中期(2-4周)血管形成达最高峰;后期(5周以后)血管数量减少并逐渐转为正常形成。(2)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多源的,包括从骨膜动脉到骨痂;从骺-干骺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