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第7天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支持过程中肺部感染、腹泻、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5.88,P<0.01),观察组营养支持治疗第30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几乎都会出现意识障碍,不能自主进食,可引起新陈代谢亢进,高血糖症,免疫功能改变等全身性的代谢反应及营养不良,影响治疗和预后。近年来,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治疗已成为共识。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治疗效果。作者曾对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A组的30例患者在手术后后24~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患者在手术后48~72h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C组患者在手术后72~96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结果A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B组及c组,B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C组,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外组单纯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外组则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结果:肠内外组总有效率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外组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肠内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液(安素),并做好专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各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维护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胃肠道功能,合理的营养设计和护理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昏迷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30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实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并积极预防并发症.同期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行营养支持.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及支持后2周血清生化检测指标、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数、预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增强其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7.
重症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军  徐锋  周炳华 《临床医学》2001,21(9):9-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治疗组:观察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20例重型颅脑损伤作对照。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组病例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减少,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病人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延迟性肠内营养(术后48 h后),研究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 h内)。观察不同时机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腹胀、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伤患者早期肠营养支持的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格昏迷评分(GCS)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即胃肠外营组)各25例.入院24 h内给予不同方法 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14 d的血清蛋白(A1b)、血红蛋白(Hb)、血清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14 d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预后. 4 d的血清蛋白(A1b)、血红蛋白(Hb)、血清尿素氮(BUN)、三酰甘油(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14 d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 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预后. 4 d的血清蛋白(A1b)、血红蛋白(Hb)、血清尿素氮(B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