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方法:用裂隙灯数码相机,在球结膜上观察微循环的血管宽窄不一和毛细血管瘤。我们观察了88例176只正常眼及70例140只原发性高血压眼的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阳性率为94.3%,老年血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9.3%,青壮年血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15.5%。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的两个对照组相比较,差别十分显著,而两个正常血压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宽窄不一,做为指标,较为容易反映球结膜微循环的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3.
4.
高血压球结膜微循环观察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球结膜微血管改变已有文献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特征及其与眼底血管的改变之间的关系,作者观察了208例高血压病(416眼)患者高血压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结果报告如下:一、观察对象:经内科确诊为高血压病208例,... 相似文献
5.
球结膜微循环动态可以直接、清晰地观察,因而可以反应全身微循环情况.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以下简称妊高征)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国内尚未见有报导,本文对近两年我院妇产科住院的好高征患者100例进行了观察,以了解该病微循环的变化及其与眼底、血压变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早期、详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检查对象: 72例患者均为我院内科及眼科患者。内科高血压患者46例,为观察组:眼科选择40岁以上无高血压病史者26例,为对照组。上述两组均排除眼部疾患。观察组男36人,女10人;对照组男15人,女11人,合计男51人,女21人。观察组Ⅰ期高血压4例,年龄21~24岁:Ⅱ期高血压42例,年龄33~40岁6例,41~60岁34人,60岁以上2人,年龄最大72岁。二、检查内容: 1.对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在暗室内采用YZ—5C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所见按下列各项详细记录。 (1)纤曲:血管走行呈团状、网状、螺旋状、蛇行样 相似文献
7.
赵文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7,(7)
近年来对微循环研究不断深入,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方面均有很大进展。笔者在总结了30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球结膜微循环之后,又在中风先兆予测的工作中观察了球结膜微循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简称RP)是一组进行性遗传性眼病.广泛地损害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功能。临床上以暗适应下降.周边视野逐渐向心性缩窄,视力日渐减退为特点,并伴有特征性的眼底异常。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许多致盲性眼病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而RP的致盲率则有所上升。RP的发病在世界各国不一。有资料报告:全世界如按40亿人口计,RP病人约有两千万人(5‰);在中国的发病率为1/4000,英国为1/4900,美国为1/5200,瑞士为1/7000,以色列为1/4500,在日本则为1/9000。本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无定论。目前认为该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73名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146眼)进行了球结膜微循环的检测发现:RP病变过程中存在着球结膜微循环的异常改变;这种改变程度随年龄增大,病程延长,视野受损增加有逐渐加重趋势,男性患者重于女性患者;其特点是:微血管走行异常的出现率增高,少部分病人出现血管口径宽窄不一;微血管瘤的出现率明显增高(P<0.05);A:V的比例异常;微血流减慢;红细胞轻中度集聚。对其中56例同时作了甲襞微循环观察,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γ=0.9965,P<0.001)。结果表明,RP病变过程中所存在的微循环障碍是本病加重进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肾炎为内科常见病之一,目前国内对肾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报道不多。现将笔者对57例肾炎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临床观察,作一初步报告。一、资料和方法本文57例均为内科确诊为肾炎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3—59岁;病程10天至14年;急性肾炎18例,慢性肾炎27例,肾病综合征6例,尿毒症6例;眼部无炎症者。 相似文献
12.
宋振英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89,(2)
一、对球结膜微循环的认识(一)临床意义近些年来对微循环的认识与研究逐步深入,被认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眼的微循环也被列到重要位置,因为其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直接清晰的观察到微循环的微细变化,而对人体无伤害。眼的微循环研究与观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球结膜血管的活体显微镜检查已被认为是研究微循环的重要方法。在许多病理情况下,球结膜血管内红细胞可出现集合作用,还可见到血流迟缓、微动脉瘤及微血管的形态变化等。已知红细胞的集合作用与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球结膜微循环活体观察,以估价全身微循环情况,探讨疾病的微循环病理机制,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对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球结膜微循环的解剖、病理生理、形态学、检查手段,以及临床应用等诸多方面已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来研究更加活跃。本文回顾有关文献,简述了球结膜微循环研究的历史,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对球结膜微循环的检查方法,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球结膜血管的变化比视网膜血管出现早,有助于了解全身微循环的变化,对不少疾病的诊断及病情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观察了249例高血压患者的球结膜血管改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原肺水肿患者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6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和21例初入高原健康人的球膜微循环进行观察。并对16例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高原肺水肿患者球结膜微循环改变的程度与高原肺水肿病情轻重呈正比,且随着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的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