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5,(1)
目的探索更有效治疗慢性肛裂的术式。方法选择慢性肛裂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传统肛裂切除扩肛术,另一组行肛裂纵切横缝术,对术后并发症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疼痛、尿潴留、出血等大幅减少(P0.01),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肛裂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肛裂纵切横缝术可明显缩短术后愈合时间,显著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治疗慢性肛裂最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对于慢性肛裂,一般需要手术治疗。自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28~62岁。病程:15个月至40个月。患者具有典型排便时、排便后肛门痛、便血,裂口位于肛门后位,并伴有裂口纤维化、肛门狭窄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对老年肛裂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老年肛裂病人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侧位肛裂切除术,研究组应用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分析两组病人术后炎症反应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2.5±3.2)分钟、出血量(4.8±1.7)ml、住院时间(10.38±1.9)天,愈合时间(7.3±1.3)天;研究组手术时间为(37.4±2.1分钟、出血量(1.9±0.7)ml、住院时间(7.3±1.6)天,愈合时间(5.4±0.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天和3天CRP水平分别为(15.2±2.4)ng/ml和(5.2±0.2)ng/ml,IL-8水平分别为(6.3±0.4)ng/ml和(0.3±0.1)ng/ml,对照组CRP水平为(23.4±4.3)ng/ml和(7.4±0.5)ng/ml,IL-8水平分别为(10.2±0.6)ng/ml和(0.5±0.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对照组为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肛裂病人采用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者68例肛裂患根据采用便利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侧位开放式肛裂切除术,观察组采用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观察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肛裂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轻度疼痛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的肛管直径更长,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侧方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应用在肛裂的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采用改良纵切横缝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纵切横缝术。对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肛管直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切口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12.15±2.55d,对照组15.99±3.3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疼痛、切口水肿、切口感染、排尿障碍)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共80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优于纵切横缝术,尤其是在切口愈合时间、降低手术后切口水肿、疼痛、感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操作简便,与纵切横缝术相比不增加手术的难度,易于掌握,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轻、重度肛门狭窄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儿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10岁;病程6个月至2年。合并肛裂8例。成年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5~55岁;病程1~10年。痔术后5例。 相似文献
9.
经阴道纵切横缝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治疗效果,减少直肠前突修补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将经过排粪造影检查证实直肠前突深度在30 mm及以上的1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患者用改良设计的经阴道纵切横缝术,对照组患者用经典术式经阴道纵切纵缝术。结果观察组1例无效,总有效率98.7%;疗程(11.0±1.9)d。术后随访1年,无感染及明显后遗症;对照组8例无效,总有效率88.9%,疗程(17.4±1.6)d,40.3%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改良的经阴道纵切横缝术治疗直肠前突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后遗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与开放式侧位肛裂切除术治疗老年肛裂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2017-06—2019-01间收治的76例老年肛裂患者分为2组,每组38例。A组行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B组行开放式侧位肛裂切除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8(IL-8)水平等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式侧位肛裂切除术比较,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康复,降低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探讨外剥内扎注射加后位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5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别行外剥内扎注射术(对照组75例)和外剥内扎注射加后位纵切横缝术(治疗组75例)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84.0%,创口愈合时间(23.7±4.6)d,术后Ⅱ、Ⅲ度疼痛68例,术后出血11例,术后水肿23例,肛门狭窄16例。复发14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创口愈合时间(16.9±3.2)d,术后Ⅱ、Ⅲ度疼痛64例,术后出血2例,术后水肿4例,复发4例。结果表明,外剥内扎注射加后位纵切横缝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无肛门狭窄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胡志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4):375-376
目的:观察肛门内括约肌挑出式侧切术及肛门后位开放式切扩松解术治疗Ⅱ、Ⅲ期肛裂的近、远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106例患者随机分A、B组,分别采用挑出式侧切术及后位切扩松解术治疗,观察术后疼痛、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半年内近期疗效、半年至两年内远期疗效、后遗症状等.结果:两组疗效相当,但疗程长短(P<0.05)、肛门功能减弱后遗症状(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挑出式侧切术术后疗程短,较对照组平均缩短4~5 d,但需预防术后感染及肛门功能减弱等后遗症状.后位切扩松解术,术式安全,护理简便,但疗程较长,远期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首选药物及扩张术,但其效果不理想犤1犦,手术常采用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Heller术),方法简单,但Heller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20%~50%犤2犦。我们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Heller术式改进,采用食管胃黏膜外肌层纵切横缝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6~49(平均30.5)岁。病程1~18(平均5)年。15例均有间歇性进食梗阻症状,7例伴呕吐及脱水。所有患者均有体重下降,其中贫血8例。X线钡餐检查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最粗者横径7.0cm,食管下段、贲门呈鸟嘴样狭… 相似文献
17.
经直肠耻骨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将36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对照组(18例)采用后位耻直肌部分切断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自 1 995年以来我院收治因直肠前突引起顽固性便秘 97例 ,在低位简易骶裂孔麻醉下经阴道行“纵切横缝术”修补直肠阴道膈来治疗顽固性便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7例 ,均为女性 ,年龄 42~67岁 ,平均 49.8岁 ,病程 3~ 30年。其中均不同程度合并内、外痔 ,42例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 ,35例合并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 ,3例合并内括约肌痉挛。1 .2 临床表现 :见表 1。1 .3 诊断标准 :根据 1 992年全国第七次肛肠学术会拟定直肠前突诊断标准。表 1 直肠前突临床表现例数 排便困难坠胀阻塞感便意不尽排便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观察激光加扩肛术治疗肛裂的疗效。方法对102例肛裂患者在局麻下行激光加扩肛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愈时间7~11d,平均9.5d,随访时间3~6个月,近期治愈率100%。结论结果显示激光加扩肛术治疗肛裂具有疗效好、出血少、痛苦小、愈合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肛管直肠狭窄是由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缺陷,外伤,局部炎症刺激及新生物,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的一种以肛门、肛管、直肠管径变小为病理特点,以排便机能障碍,甚至不能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临床以肛门、肛管、直肠腔道变窄,大便变细,变扁,大便困难,肛门直肠疼痛,坠胀,便血,甚至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为表现.据报道医源性损伤所致肛管直肠狭窄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一例痔术后所致的肛管直肠狭窄病历报告如下,以期总结经验,引起肛肠同仁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