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苦杏仁去皮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两种苦杏仁炮制品,在去皮和留皮中所含有效成份苦杏仁甙的含量变化。结果两种苦杏仁炮制品都是留皮的所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略高于去皮的苦杏仁,表明苦杏仁在炮制过程中没有必要去皮。  相似文献   

2.
苦杏仁是临床上常用的止咳平喘药,选择何种炮制方法更为合理,笔者对氵单法、蒸法及冷水煮沸的苦杏仁分别进行了苦杏仁甙含量测定分析对比,介绍如下。苦杏仁不同炮制品苦杏仁甙含量见表1。表1苦杏仁炮制后苦杏仁甙含量比较炮制方法规格数量苦杏仁甙含量(%)苦杏仁甙损耗量(%)冷水  相似文献   

3.
苦杏仁泛油后主要有效成分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琼 《中医药学报》2002,30(3):32-33
对苦杏仁泛油前后苦杏仁甙及脂肪油含量等进行了比较 ,结果证明杏仁泛油后 ,不仅脂肪油含量及其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 ,而且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苦杏仁甙的含量也明显降低 ,这应充分引起中药经营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不同炮制方法和条件对苦杏仁中苦杏仁甙的含量均有影响,对苦杏仁酶破坏的效果亦不一致。研究表明,将苦杏仁以流通蒸气蒸至上气再维持30分钟的方法炮制,可明显减少苦杏仁甙在炮制过程中的损失和使苦杏仁酶完全破坏。  相似文献   

5.
正交试验法优选苦杏仁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艳阳  苏碧茹 《中药材》1999,22(2):93-94
本文以苦杏仁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溶媒浓度、药材处理方法、溶媒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苦杏仁甙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苦杏仁制成霜,95%乙醇提取2次,每次1h,6倍乙醇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6.
微波炮制苦杏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微波技术炮制苦杏仁,苦杏仁酶灭活完全,苦杏仁甙含量不受损失。并对微波炮制时间和温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3批市售炒苦杏仁进行了外观性状、薄层层析及苦杏仁甙的含量测定,并与对照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乌梅仁中苦杏仁甙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二阶导数光谱法直接测定乌梅仁中苦杏仁甙含量。结果:苦杏仁甙浓度C与振幅D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D=0.081C-0.0007(r=0.9991);平均回收率101.65%、RSD=1.45%。结论:本方法测定乌梅仁中苦杏仁甙的含量,其样品不经分离即可消除背景干扰,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适用于乌梅仁中苦杏仁甙含量测定,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商品炒品苦杏仁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德成  刘瑞贵 《中成药》1997,19(5):20-21
对3批市售炒苦杏仁进行外观性状、薄层层析及苦杏仁甙的含量测定,并与对照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苦杏仁为中医临床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现代药学研究认为,苦杏仁中同时存在苦杏仁甙和杏仁酶,而杏仁酶在适当的温度下能使杏仁甙迅速酶解成氢氰酸而挥发损失掉。因此苦杏仁炮制的目的是灭酶保甙,确保其止咳平喘的功效。目前临床上炮制苦杏仁的方法很不统一,为此本文就目前几种常用的方法比较如下: 1.煮法:[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去尖,擘成两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仁三件于锅子中,下东流水  相似文献   

11.
HPLC法研究配伍对麻黄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昭晖  罗佳波  胡晓添 《中草药》2004,35(3):269-271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麻黄汤各配伍煎液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L8(2^7)正交设计和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10.00),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的含量。结果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复方中其他成分对测定无干扰,可用于麻黄汤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麻黄、桂枝、甘草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存在显著性,两两交互作用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 麻黄、桂枝、甘草对麻黄汤中苦杏仁苷含量影响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柏子仁采收、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及真菌群落分布,寻找影响柏子仁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的关键环节。该研究收集不同成熟时期(球果未破裂时期、破裂初期、完全破裂时期)、不同加工时期(晾晒前、晾晒2 d、晾晒7 d、脱种鳞前后、去皮前后、色选后1 d、色选后7 d)的相关样品,采用ITS扩增子测序方法鉴定样本表面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采用HPLC-MS/MS测定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结果表明,柏子仁采收阶段,从球果未破裂至完全破裂,仅种鳞、种皮2个部位检出黄曲霉毒素且种鳞只包含黄曲霉毒素G2,种皮只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晾晒阶段,随着晾晒时间延长,种鳞开始同时检出黄曲霉毒素B1、G2,种皮检出黄曲霉毒素B1,种仁开始检出低含量的黄曲霉毒素B1。后续加工过程种仁黄曲霉毒素含量上升幅度较小。真菌检测方面,采收期种仁没有检测到黄曲霉菌,晾晒期、加工期均鉴定出黄曲霉...  相似文献   

13.
桃仁制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桃仁炮制品的苦杏仁酶活性、苦杏仁苷含量及其毒性大小,探究桃仁的燀制机制。方法:通过苦味酸试纸变色反应测定桃仁中苦杏仁酶的活性。采用HLPC测定不同桃仁炮制品中苦杏仁苷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15∶85),检测波长210 nm。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比较桃仁不同炮制品的毒性大小。结果:生桃仁可使苦味酸试纸变为红色,桃仁不变色。生桃仁中苦杏仁苷质量分数3.48%,贮藏6个月后苦杏仁苷含量明显降低至2.53%;桃仁中苦杏仁苷质量分数(3.19%)较生桃仁略低,贮藏6个月后苦杏仁苷含量(3.10%)变化不显著。燀桃仁(未去皮)水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55.907 g·kg-1,燀桃仁(去皮)水提物的LD5082.943 g·kg-1。结论:桃仁经燀制后会使苦杏仁酶完全灭活,可防止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因酶解而损失。桃仁燀制后去皮可降低毒性,提示桃仁燀后去皮的炮制方式具有合理性,应按照传统后燀去皮用,为桃仁炮制工艺研究及炮制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结果石膏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甘草、麻黄对苦杏仁苷含量影响不显著,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石膏、甘草与石膏对苦杏仁苷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石膏降低了全方药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苦杏仁药材质量评价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苦杏仁药材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用HPLC法测定了苦杏仁药材 14个市售样品、不同年度贮存品及自制炮制品中苦杏仁苷含量 ,并考察了市售药材的常规理化试验项目。结果 :市售药材生品的苦杏仁苷含量与炮制品间差异明显 ,且去皮品中含量均低于药典标准 ,但自制炮制品的含量均达到药典标准 ;不同贮存年度的市售药材生品带皮妥善保存 ,苦杏仁苷含量至少 10年内变化不大 ;市售药材的常规试验项目测定结果表明各种炮制品间的差异较大。结论 :炮制加工过程是影响苦杏仁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同时有必要制订其常规理化试验项目 ,加强综合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止嗽定喘丸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水-甲醇-乙腈(75:20:5),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止嗽定喘丸中苦杏仁苷平均回收率为99.016%,RSD为1.000%,含量为0.5233mg.g^-1,即0.0313mg.丸^-1。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作为止嗽定喘丸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栀子的显微特征常数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容量分析方法测定栀子粉末中的种皮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值,采用高效液相法对栀子中指标性成分栀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用统计方法对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栀子中种皮石细胞的显微特征常数与栀子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测定栀子的显微特征常数值,可作为其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学模型研究燀苦杏仁标准汤剂质量与其饮片中指标成分苦杏仁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燀苦杏仁标准汤剂,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建立饮片出膏率、标准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苦杏仁苷转移率分别与饮片中苦杏仁苷含量之间的3个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燀苦杏仁饮片出膏率为8.97%~12.12%;标准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为21.74%~30.32%;苦杏仁苷转移率为70.39%~90.54%。建立的3个线性回归模型R2均大于0.8,各项偏回归系数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3个线性回归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0%,平均相对偏差不大于5%。结论该研究可预测不同燀苦杏仁饮片制备所得标准汤剂的质量,为制定其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药用峨眉野连种子形态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平  何平  袁凤刚  胡世俊  张益锋  高姗 《中草药》2009,40(11):1799-1802
目的 通过对峨眉野连种子形态和萌发生理的研究,找到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最佳条件.方法 观察种子外观形态,对峨眉野连种子长宽、千粒质量、含水量、吸水率、生活力和萌发等多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激素质量浓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 TTC(四氮唑)染色法测得的种子的生活力低,仅为56%.空粒和无生活力的种子占44%,表明峨眉野连发育完全的种子较少.种子的吸水实验表明种皮透水性较好,完全吸水时间仅为6 h,从而可以判断,种皮不可能是萌发率过低的制约因素.萌发实验显示,4℃是种子较为适宜的萌发温度,发芽率可达到54.43%.5.0 mg/L的GA_3(赤霉素)处理后的萌发率提高最为显著,可达73.48%,但是过高质量浓度(7.5 mg/L)的GA_3则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结论 种子生活力较低,且种子休眠,这可能是导致其萌发率低的重要原因.峨眉野连种子在不同温度和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处理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其人工栽培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