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并观察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早患者9例,在Carto指导下进行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心内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起源于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心电图表现为:(1)胸前导联QRS波群时限较短;(2)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1-V2导联之间;(3)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顶端尖锐无切迹、顿挫;(4)V1导联通常呈rS或者R型。9例中4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成功率100%。结论 希氏束左侧起源的室早具有特定的心电图特点,在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可以成功进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和三尖瓣环部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确诊为VT/PVC患者6例,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位置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6例VT/PVC均消融成功,3例起源于主动脉窦,其中2例右冠窦,1例左冠窦;另3例起源于右心室三尖瓣环部,其中2例游离壁,1例偏间隔部.主动脉窦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且额面电轴下偏,Ⅱ、Ⅲ、aVF导联呈高耸直立的R波,胸前导联一般在V3导联之前移行,V4 ~ V6导联呈高振幅R波,V5、V6导联一般无s波.三尖瓣环部起源的VT/PVC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V5、V6导联呈高R波,Ⅱ、Ⅲ、aVF导联QRS波的极性可正可负,但三者极少同时正向,胸前导联一般在v3 ~ V5导联发生移行.其中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VT/PVC与间隔侧起源的相比,具有QRS波限较长、肢体导联QRS波可有切迹和胸前导联移行较晚的特点.结论 与经典部位的VT/PVC相比,两种非经典部位起源的VT/PVC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导管消融能够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导联R波宽伴有切迹(P〈0.05)。Ⅰ导联呈QS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前部,呈R或rR则起源于后部,(P〈0.05)。Ⅱ,Ⅲ,AVF导联R波越高(P〈0.05),胸前导联R/S移行越早(P〈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导联R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前部或后部,Ⅱ,Ⅲ,AVF导联R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 RVOT频发室性早搏病人, 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平均随访36±24个月。结果:①男20例,女40例,男∶女=1∶2,平均年龄[36±12( 18~56) ]岁 ②心电图特征:Ⅱ、Ⅲ、aVF 导联QRS波呈单向R波, aVL导联和aVR导联呈QS型,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 额面电轴向下.间隔部43例Ⅰ导联主波向下或呈qr、qrs、qs等低振幅多相形态,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慢,V4~V5才呈现R/S>1;游离壁17例Ⅰ导联呈R形态主波向上(振幅多≥0.5mV), aVL导联QS振幅多<aVR;胸前导联R/S移行快,V3或更早就R/S>1③ 均为起搏标测消融,即时治疗成功率100%,即时消融后早搏消失,无并发症。常规导管组(n=40例)8例复发(2–30天),4例再次消融未见复发。另4例因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不同意再次手术.冷盐水灌注组(n=20例)1例复发,但早搏明显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再消融。结论 ①RVOT频发室性早搏主要见于青壮年,多见于女性。②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根治RVOT频发室性早搏,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彻底,复发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起源宣性早搏/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选择两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分别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及右冠获动脉窦的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病例,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并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两例患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均呈高大的R波型,aVR导联呈QS型,V1导联R波时限指数均大于或等于50%、波幅指数均大于或等于30%.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者Ⅰ导联呈rS型,aVL呈QS型,胸前导联移行位于V2~3;起源于右冠状动球窦者Ⅰ导联呈Rs型.两例患者均成功消融,无并发症,随访12月无复发.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窦的宣性早搏/心动过速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导管消融主动脉窦内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OT Vhs)的鉴别价值.方法:分析272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72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 VAs患者进行比较,观察V1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v2导联R波振幅比值<0.3、时限比值<0.5,胸导联移行指数≥0,V2导联移行此<0.6及胸导联移行≥V35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诊断RVOT V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上述5种标准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91.18%、93.75%、71.69%、77.94%,特异性分别为87.50%、88.89%、91.67%、88.89%、93.0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8%、96.88%、97.70%、96.06%、97.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2.72%、79.52%、45.39%、52.76%.②5种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 (SE1:0.024,95% CI:0.857 - 0.952)、0.900(SE2:0.024,95% CI:0.854- 0.947)、0.927(SE3:0.021,95% CI:0.887 - 0.968)、0.803(SE4:0.027,95% CI:0.749-0.857)、0.855(SE5:0.023,95% CI:0.809-0.901).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比值<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分别与V2导联移行比<0.6比较,以及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与胸导联移行≥V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95、2.685、3.625、2.311,均P<0.05).其余各个标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形态心电图标准对VOT VAs的鉴别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V1、V2导联R波时限<0.5或振幅比值<0.3,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鉴别RVOTVAs诊断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109-111
目的探讨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起源于肺动脉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例,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Ⅱ、Ⅲ、avF导联R波、avL/avR Q波振幅比值、V2导联R/S的比值和胸导联移行区。结果观察组体表心电图中Ⅱ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R波振幅、avF导联R波振幅、avL与avR的Q波振幅的比值、V2导联R/S波振幅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导联移行区中V2、V3、V5及V6病例比例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导联移行区中V4病例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体表心电图用于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能实现肺动脉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定位,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分析伴有V3导联R/S转换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成功消融的不同解剖标测途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流出道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右心室内膜、心外膜、肺动脉和主动脉窦。尽管心电图标准有助于预测起源部位,但是有时候起源灶难于确定,尤其当胸前导联V3有QRS转换时。本试验分析了33例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其中20例为右室流出道(RVOT),13例为其他位置。确定R/S转换,研究成功地导管消融所需的不同解剖途径。总之,所有患者中有19例(58%)在V3导联上发生R/S转换。在这些患者中,11例(58%)RVOT患者成功进行了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78例初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要求达到完全的肺静脉电学隔离,在部分患者中添加左心房和(或)右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在多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脱机测量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各导联的P波时限,得到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测量术前V1导联S波及V5或V6导联R波振幅及QRS波时限,计算Sokolow-Lyon电压(即V1导联S波 V5或V6导联R波振幅)与QRS波时限的乘积,得到Sokolow-Lyon乘积。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平均随访17.9个月,有效组64例(82%),复发组14例(18%)。与有效组相比,复发组其术前的P波离散度较大[(37.4±14.2)比(46.2±11.8)ms,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高[(0.67±0.07)比(0.72±0.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59%,阳性预测值32%,阴度预测值95%。其他的临床及体表心电图资料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大小,术前最大P波时限、Sokolow-Lyon电压、Sokolow-Lyon乘积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最小P波时限增大[(84.7±14.3)比(90.4±14.0) ms,P<0.05],P波离散度明显下降[(39.0±14.1)比(32.0±12.7) m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最大P时限与术后即刻最大P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比较术前接受胺碘酮治疗和非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较为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即刻的最大P波时限无明显变化,表明环肺静脉消融对于心房间的电传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