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磷脂抗体(APA)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相关性,进一步探讨APL-T血栓发生机制。方法:采用 ELISA检测ACA(IgG,M,A),PTT-LA检测LA,APTT /-APC检测APC-R。结果:20例患者符合 APL-T诊断。根据病因分类:14/100例SLE为继发性 APL-T;6/16例“原因不明”血栓与习惯性流产为原发性APL-T。根据抗体分类:12/20例LA阳性为狼疮抗凝因子血栓综合征(LA-T);12/20例ACA阳性为抗心磷脂抗体血栓综合征(ACA-T)。根据临床症状分类:7/20例静脉血栓为Ⅰ型,3/20例脑梗塞为Ⅱ型;1/20例静脉血栓合并脑梗塞,习惯性流产为Ⅳ型(混全型);9/20例习惯性流产为Ⅴ型APL-T。APL-T患者LA阳性率(12/20,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C组0/20,0%)。患者ACA-IgG,M与N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PCR在APL-T患者中阳性率(14/20,70%)明显高于NC组(l/20,5%);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10/11,90.9%)明显高于LA阴性组(l/11,9%),ACA阳性组的APCR阳性率(7/11,63.3%)与ACA阴性组(4/11,36.3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PA与APCR密切相关,APL-T中血栓发生率与APA以及APCR存在明显相关性,说明APA对PC途径的抑制引起获得性APCR可能是APL-T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可将APA作为血栓危险性增加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在习惯性流产(RSA)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探讨APCR引起胎盘血管微小血栓形成并进而引起RSA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APC-KPTT法,ELISA法和PTT-LA法分别对16例RSA及20例正常对照(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抗凝物(LA)检测,采用一期法检恻FVⅦ:C,胶乳凝集法检测D-Dimer。结果:16例RSA患者共8例抗磷脂抗体(APA)阳性,其中4例LA阳性,2例ACA阳性,2例LA、ACA同时阳性,阳性率(50%)明显高于NC组(0/20)(P<0.005),APCR阳性率为50%,明显高于NC组(5%)(P<0.005)。APA阳性组APCR阳性率(87.5%)明显高于NC组(5%)(P<0.005)FVⅡ:C及D-Dimer阳性率均明显高于NC组(P<0.001及P<0.05)。APA阴性组APCR阳性率(12.5%)与N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VⅡ:C明显高于NC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PA阳性组APCR发生率(87.5%)明显高于地APA阴性组(12.5%)(P<0.005)。结论:习惯性流产患者胎盘血管发生血栓一方面由于患者体内处于高凝状态,另一方面由于APCR在习惯性流产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APA有明显相关性,APCR可能是引起胎盘微血栓形成并引起习惯性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活化蛋白C(APCR)与狼疮性肾炎 (LN)的关系及APCR的可能形成原因。方法 :检测 33例LN和 37例无LN的系统性红班狼疮 (NLN) ,ELISA检测ACA -IgG、IgM、IgA、PTT -LA检测LA ,APTT±APC检测APCR。结果 :LN组APCR阳性率 5 7 6% ,明显高于NLN组 ( 32 4% ) ;LN组ACA(IgG、IgM )阳性率 42 4% ,明显高于NLN组 ( 18 9% ) ;APCR和IgG -ACA同时阳性LN的发生率 ( 7/ 7)明显高于APCR阳性而IgG -ACA阴性者( 12 / 2 4)。结论 :APCR和ACA在LN有较高的发生率 ,ACA引起的获得性APCR可能是LN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常妊娠妇女血中活化蛋白C抵抗及其相关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妇女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方法:用APTT-APC法检测APCR敏感性比值(APCR-SR)在50例健康对照妇女(NC)和50例正常妊娠妇女(NP)中的发生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F Ⅴ Leiden突变;用简化的单管稀释蝰蛇毒时间测定法(DVVT)测定狼疮抗凝物(LA)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抗磷脂抗体Ig G(ACA Ig G)含量。结果:NC正常化APCR敏感性比值(n-APCR-SR)为0.95±0.16,NP有22例n-APCR-SR<0.63,即APCR阳性率为44%,NC组仅2例阳性(4%),两组差异显著(P<0.01);24例APCR阳性者均未检测到F Ⅴ Leiden突变;LA阳性率NP为38%(19例),NC为0;ACA Ig G含量NP组显著高于NC组(P<0.05)。LA阳性率和APCR阳性率在NP组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APCR可能是妊娠期高凝状态的一个危险因素,但并非由F Ⅴ Leiden突变所致;抗磷脂抗体(包括LA和ACA)可能是获得性APCR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体内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质(LA)的测定,探讨ACA,LA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4例、轻度子痫前期15例、重度子痫前期23例)及4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血清中ACA阳性率与LA比值,并分析其在正常孕妇与不同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①血清中ACA的阳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血清中LA比值: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体内ACA阳性率、LA比值的高低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及病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方法:分析比较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浆内APCR与ACA的阳性率,并对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与APCR的浓度有明显关系(χ2=7.988,P<0.05),也与ACA-IgG的浓度有显著关系(χ2=14.311,P<0.05),但与ACA-IgM的相关性不明显(χ2=1.118,P>0.05);APCR阳性患者的ACA-IgG阳性率显著高于APCR阴性组(χ2=29.799,P<0.05)。结论:APCR和ACA-IgG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ACA-IgG可能通过引起APCR最终导致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浆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狼疮抗凝物质(LA)等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对FV基因进行分析,同时用APTT-APC法、简化的单管稀释蝰蛇毒时间测定法(DVVT)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APCR敏感性比值、LA水平以及抗磷脂抗体Ig G(ACA Ig G)含量。结果NC正常化APCR敏感指数比值(n-APCR-SR)为(0.95±0.16),NP有22例n-APCR-SR<0.63,即APCR阳性率为44%,NC组仅为2例阳性(4%);在妊高征组(PIH)有12例,占总数的40%;习惯性流产组(HA)4例,占总数的20%。各组间在APCR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APCR阳性者均为检测到F V Leiden突变;同时发现LA阳性率和APCR阳性率在NP组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APCR可能是妊娠期高凝状态一个危险因素,但并非是FV基因点突变引起的;LA和ACAIgG可能是获得性APCR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564例抗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抗心磷脂抗体(ACA)、狼疮抗凝物(LA)、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检测与脑梗死、习惯性流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深静脉血栓等血栓相关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PIT-LA法筛选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ACA—IgG、IgM、IgA;活化蛋白C抑制比值法检测APCR。结果在检测的564例患者中,ACA—IgG、IgM、IgA的阳性率分别为30%、24%和11%,LA的阳性率为6.5%,APCR阳性率为7.9%。其中脑梗死64例,ACA—IgG、IgM、IgA的阳性率为14%,APCR的阳性率为7.8%,未发现LA阳性的病例。265例习惯性流产的患者中,ACA—IgG、IgM、IgA阳性率分别为19%、18%和3%,LA阳性率2.7%,APCR阳性率5.8%。171例的SLE患者中,ACA—IgG、IgM、IgA的阳性率分别为35%、25%和18%,LA阳性率8.8%,APCR阳性率为6%。其他原因不明的血栓性疾病患者64例,ACA—IgG、IgG、IgA的阳性率分别为78%、55%、22%,LA阳性率为30%,APCR的阳性率为23%。结论ACA、LA、APCR的检测对SLE、脑梗死、习惯性流产,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206例细菌性肺炎患者(A组)CRP>6 mg/L,阳性率为89.4%;7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B组)阳性率为82%;75例病毒性肺炎患者(C组)CRP阳性率为12.5%;70例健康儿童(D组)CRP阳性率为3.1%.A、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前后检测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病毒性肺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RP的检测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辅助作用,并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左克 《河北医学》2012,18(3):291-294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8例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和67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细菌性肺炎组)血清 CRP,与 72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对比.结果 入院时支原体肺炎组和细菌性肺炎组CRP均值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细菌性肺炎组显著高于支原体肺炎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CRP和阳性率指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支原体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但细菌性肺炎组仍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所有病例在入院时CRP和MP-IgM检测为阳性者,4岁以下儿童为59.13%(68/115),4岁以上为40.87%(47/115),其中年龄最小的仅生后2个月.结论 对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稍高,但没有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CRP可作为鉴别支原体肺炎或细菌性肺炎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