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玉女煎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女煎首创于张介宾之《新方八阵》。历代医家对此方的评价有车至之别 ,系颇有争议的名方。王旭高、徐玉台等极赞此方之妙 ,谓之为“八阵者最上者”。而陈修园则力譬方之谬 ,谓本方“实不可用”。笔者认为 ,评价一首方剂的优劣 ,首先要看临床效果 ,这是方剂的实践基础 ;而且还要看此方剂本身所揭示的病机深度。玉女煎正是由于其对病机的独到认识 ,把握住了诸如消渴、血证、头痛、痿症等多种疾病的内在发病规律 ,并有卓著的临床疗效 ,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 阐发胃经与肾经的特殊关系 ,重视胃腑、津液足少阴肾为元气之根 ,阴精之藏 ,为…  相似文献   

3.
李慧琴 《中医杂志》2003,44(5):388-389,392
新方八阵系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之50和51卷,前卷为“八略”,列补、和、攻、散、寒、固、因8个方面,专论治则治法;后卷为“八阵”,即以“八略”为基础,将自创的186首新方(实192首,其中肠痈秘方2首,鹅掌风4方4首,大分清饮、小分清饮各分列两阵)分类归入八阵之中,是其继承古义,独辟蹊径,将一生之临床体会、用药心得熔于一炉  相似文献   

4.
对张景岳的八阵分类新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86首新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张氏组方师古不泥,善于补阙创新;治疗上擅长补虚,并倡导阴阳两调,精气并补两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主张以扶正为要;用药与配伍上,强调用药以精一为贵,运用灵活,加减有则,并善于配合药物的升降动静等以纠正病气之偏,立法精当,配伍严谨。作者认为,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张氏对方剂研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启迪人们对待前人之方,既要掌握其制方之理,又要通晓其权宜之变。《新方八阵》是《景岳全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方剂的代表作,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24年)。该书首创了八阵分类法,并创立了新方186首,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不少研究,然大部分侧重于某一方、某一法的研究,而系统论述张氏研究方剂学术思想的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景岳新方的分类、立法、用药诸方面对其作一粗浅探讨,以冀对学习古代医家制方经验,发掘古方之精华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博学精思 ,勤于临床 ,组方用药 ,独辟经蹊。所著《新方八阵》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笔者拜读是书 ,心得多多。每遇疑症 ,据方加减用之 ,鲜有不效。现摘其“补、和、寒、固”四阵验案报道如下。1 补阵新方“补元煎”治性欲减退印某 ,女 ,2 8岁 ,因性欲减退 1年就诊。诉产后一直非经期出血 ,月行 3次~ 4次 ,同房后则赤带淋沥 10余天 ,故而拒绝同房 ,至今性欲淡漠。自感阴道干涩 ,遇触疼痛难忍 ,经期先后不定 ,量少色淡 ,7~ 8天方净。经后伴有头晕 ,目眩 ,腰背酸楚 ,夜尿增多 ,舌淡红苔薄 ,脉沉细。辨证属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6.
明代张景岳《新方八阵》名闻遐迩,清代陆懋修在批注陈修园的《景岳新方砭》时指出,张景岳的《新方八阵》乃是抄袭元人方方壶的《壶天八法》略作删节,另立书名而成。陆氏批语言之凿凿,知者廖廖,应成为景岳学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张景岳《新方八阵》167首内服方剂为研究对象,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景岳组方用药的规律。方法:基于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频繁项集分析发现:出现频数最高的2味中药组合有2组:熟地黄+当归、熟地黄+炙甘草;3味中药组合为熟地黄+当归+炙甘草;4味中药组合为人参+熟地黄+当归+炙甘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关联关系密切的规则30条,其中2味药对15条,3味药团15条。结论:《新方八阵》内服方剂数据挖掘的结果为张景岳学术思想和治病经验的具体体现,对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景岳善用熟地黄之法颇受关注,但其巧用干姜之法,却鲜有关注。笔者从炮制、配伍、用量等方面探讨景岳应用干姜的特色,发现景岳配伍灵活,用量精准,炮制研究透彻,执持中而有圆活。在用量上,汤剂一般用3~9g,在禁忌上,阴虚内热多汗、热毒盛者谨慎使用,体现了其对干姜性味归经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张景岳"新方八阵"方药的制方思想和用药规律,及其与古今医家的学术渊源。方法:对张景岳"新方八阵"方药进行方剂计量特征指标、用药范围、性味归经等内容的计量分析,并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兰室秘藏》、《丹溪心法》、《临证医案指南》和《蒲辅周医案》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八阵新方在用药范围、药味方面与《兰室秘藏》方药较为接近,而在方剂剂量、主次变化方面则与《临证指南医案》方药多有通同。结论:张景岳在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之一。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许多立论和见解如:命门、论治、治形诸论往往很有价值。现就部分论述作一探要。一、治形的理论基础张氏立足于生命首在于形体。提出“吾所以有大乐者,为吾有形。使吾无形,吾有何乐”,“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景岳全书》)。“然则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同上)。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岳补肾方配伍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自刚 《新中医》2007,39(11):88-89
张景岳博学多才,学验俱丰。他在深入考究岐黄典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师古不泥古,勇于创新,著述颇多,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张景岳非常重视元阴元阳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诊治疾病"必当察元气为主"。在治疗上重视虚证,善用温补,且重视滋阴,在补肾方面尤具特色,创左归丸(饮)、右归丸(饮)等补肾名方。笔者通过研习,  相似文献   

13.
岳美中老中医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理论与临床造诣深厚。笔者从学习他的《论医集》、《医案集》、《医话集》等著作中,探究他遣方用药的经验和规律,现介绍如下。1用药动静结合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药谓之动药。在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明确中药功效与主治范围的途径与意义。方法:从分析古方配伍组成、借鉴中医八纲辨证方法、参考药理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较详细阐述了如何明确中药功效与主治范围。结果:以功效明确的古方为切入点,分析古方的配伍规律,反证出方中所用中药的功效与主治要点。借鉴八纲辨证的方法,可以明确其归经、走表与走里,或入气分与入血分;可以反映中药的四性、中药攻邪或补正之属以及其毒性情况。在掌握中药的传统药性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可以拓宽中药的功效与主治认识。结论:掌握如何明确中药功效与主治范围的方法与技术,这对进一步持续提高临床疗效与拓宽中药主治范围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李华 《中医研究》1999,12(2):39-40
按中医方剂传统理论,方剂中的各味药物,决非乱无章法的杂药乱投,而是按主辅佐使(亦有称君臣佐使的,意思一样)的关系来配伍的,通过此种配伍,达到增强综合作用,减轻毒副作用的目的。关于对主辅佐使作用及关系的解释,各方剂著作所言大同小异,并无严重的分岐。其中...  相似文献   

16.
薄云 《河北中医》2012,34(12):1765-1766
岳美中(1900—1982),原名岳钟秀,号锄云,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了中医治疗水平的提高。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及《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等。笔者通过对岳美中有关著作的学习,对其组方用药特色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合方对中药方剂应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医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如何在保持中医传统特色的同时,发展中药方剂现代化。目前,在中医药实验与临床研究领域中,有一种趋势是忽视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复方的整体功效及个性化治疗的优势,以单味中药的提取物替代传统的复方,背弃了中医遣方  相似文献   

18.
从“药对”探析张锡纯制方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药对是张锡纯制方特色之一,药对的功用体现在以下诸方面:1.通补相济,把握邪正;2.和相佐,斡旋气机;3.寒热相伍燮理阴阳;4.敛散相得,调节平合;5.药法大要,贵在平衡。  相似文献   

19.
以药物规律性组合为切入点,从药物规律性组合是构成方剂的要素;组合中药物的药量配比不同,功用指向有异;药物组合间的配用与效能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诸方面探析仲景方的组方用药思路.药物组合是方剂的组成部分,可将其作为独立的配伍单位,采用联合的方式构成复杂方剂;有时一个药组也可单独成方.以药物规律性组合为切入点,着力于方剂中药物规律性组合的解析、掌握与运用,对探讨方剂的构成、演变及其发展,优化方剂的药物组合,及阐明复方的功效、主治、效应物质、作用机制等都有所助益.在此基础上,明确药组在方剂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深化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合理配方择药及创制新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桂枝与茯苓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方剂中用获警或用桂枝的方剂颇多,可见两药的重要性,所载205首方剂中桂校茯苓配伍应用的方剂共10首,笔者仅对其配伍应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的根部,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本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想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日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药性论》曰:“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瘦疾单,治小儿惊痛,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药品化义》曰;“换等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