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分水岭梗塞(CWI)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及预后。方法回顾研究58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分水岭梗死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混合型。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判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情况。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类型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及预后。结果58例患者均存在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且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最常见。结论CWI病因是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经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脑分水岭梗死进行分类、分层研究,了解脑分水岭梗死的血管狭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同期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分类: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层:按无血管狭窄、轻、中、重度血管狭窄分层。结果:在95例患者中,皮质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5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4例)、轻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2例)、中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10例)、重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6例,预后好7例);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9例)、轻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7例)、中度血管狭窄11例(预后不好4例,预后好7例)、重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8例,预后好2例)。血管狭窄与不良预后关系: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X2=18.411,p=0.001(C-CWSIX2=8.204,p=0.042;S-CWSIX2=11.699,p=0.008),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影响预后。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预后有关,不同类型的分水岭梗死有区别,临床上应该进行分层评估血管情况,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S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皮质前型28例,皮质后型6例,皮质上型6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12例,在颈动脉窦部(C1)段16例,在颈内动脉(C2)段8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24例,右侧病变16例。本组40例患者全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48处,手术成功率为96.6%。术后324个月随访无TIA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CT或MR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能早期掌握手术适应证行血管内介入术,对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 (CW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88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头颅CT和 (或 )MRI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 ,其中分水岭梗死 139例 ,非分水岭梗死 5 49例。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 ,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血管 ,如有重度血管狭窄 (狭窄 80 %以上 )作脑血管造影检查(DSA)进一步证实。结果  13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 ,有 5 1例颈内动脉闭塞 ,4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 ,6 0例合并颅内血管多发狭窄 ;非脑分水岭区梗死患者 5 49例中 ,2 0例颈内动脉闭塞 ,17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134例颅内血管多发狭窄。将两组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闭塞、颅内血管的多发狭窄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皮质前型分水岭、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  相似文献   

6.
梁云  蔡秀娟 《中外医疗》2012,31(14):63-6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类型、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颅内主要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体循环低血压、心脏病等。临床分型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皮层下型、皮层上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定位诊断后及时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CT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分水岭脑梗死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分水岭脑梗死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及皮层下型,利用CTA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判断颅内外大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观察分水岭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1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且以颅内大血管狭窄更为常见,大脑中动脉狭窄约72.2%,大脑后动脉狭窄66.7%,大脑前动脉狭窄约44.4%,椎动脉狭窄约38.9%,颈内动脉闭塞仅1例。结论亚洲人分水岭脑梗死以颅内大动脉狭窄常见,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因此对严重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有利于预防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分析VCI的可能病因与机制,为早期诊断与寻找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无显著差异。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80.95%,颅内血管病变60%,其中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与VC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目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量为(1.51±1.67)支,患者的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目成负相关(Rs =-0.283,P=0.048)。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VCI的最常见原因,且以颅内大动脉病变为主。由于颅内大动脉病变为华人常见脑动脉狭窄部位,且具有可治疗性,为华人的VCI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均为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所致,15例(50%)降压过猛,4例(13.3%)过度脱水,4例(13.3%)过度出汗,4例(13.3%)手术相关性低血压,3例(10%)过度利尿.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23例,占76%;26例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16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进行TCD检查,17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占62%、77%.结论 医源性因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或血压骤降是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的始动因素,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微栓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及早识别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CWI的病因为建立在脑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的斑块活动,心脏疾患等。本组颈部或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狭窄比例〉70%)35例,占58%,发病时血压较平时偏低19例,占31.6%。结论脑部血管狭窄是CWI发病的重要因素,应注意梗死部位供血大血管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分水岭梗死的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脑分水岭梗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间42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CT分型如下: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13例,皮质下型10例,皮质上型4例,小脑型3例,混合型4例。CT表现为脑分水岭区低密度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分型有其特定的部位及影像表现,CT、MRI各有其特征性征象,MRI判断梗死的位置及范围优于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判断颈内动脉及其它动脉狭窄或闭塞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脑CT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和血管相关软件技术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颅内外血管的狭窄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34例患者行CT脑灌注检查时在分水岭梗死区域外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水岭性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与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名脑分水岭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的病因中,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严重狭窄21例,血压不稳定5例,房颤9例.结论颈部动脉硬化伴粥样斑块形成严重狭窄是CWI的主要病因,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心脏疾病也是CWI的重要病因.颅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脑分水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病变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CW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病情状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为病情进展,各体征指标持续恶化患者,对照组为病情稳定,但各体征指标未恢复至正常标准患者。比较两组临床相关信息,总结导致CWI病情进展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史、血压降低、皮质型CWI、皮质下型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白细胞增高、入院NIHSS评分、吸烟史为急性CWI病情进展的独立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合并糖尿病史为CWI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CWI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为皮质下型梗死、颅内外动脉多发中重狭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颈部血管易损斑块、血压降低和合并糖尿病病史,临床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CWI的主要病因有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二者占86.7%,其次为颈动脉狭窄,占56.2%。经过扩容等输液对症处理,11例痊愈,占34.3%;好转19例,占59.3%。结论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其次为颈动脉狭窄;经对症处理后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及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60例急性小脑梗死病例,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记录患者入院时基本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和颈部血管的MRA或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4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发病至入院时间分水岭梗死组明显高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分水岭梗死组的入院收缩压低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人院时分水岭梗死组的NIHSS评分明显小于非分水岭梗死组(P<0.01),1周后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下降(P<0.05),非分水岭梗死组NIHSS评分上升(P>0.05),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3.3%,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76.7%(P<0.05)。其中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颅外段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患者(P<0.01)。结论: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