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Millard法是修复单侧唇裂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仍然存在 一些缺陷。为了改善上唇形态,延长唇高,本文对Millard法进行了改良,经123例手术验证3-6年随访,效果较好。方法:在Millard法定点的基础上,在“3-5”、“3-6”间定“9、10”点,使“3-9-10”为2mm的等边三角形。在“4”点外2mm处定“11”点,将三角瓣插入以延长唇高,口轮匝肌对位缝合。结果:应用上述方法进行单侧唇裂的修复与经典的Millard相比,可以更好的改善鼻畸形,恢复上唇的丰满度,延长唇高,使上唇形态更自然,更符合美观和生理要求。结论:在单侧唇裂修复术中,采用改良Millard法进行修复,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d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短12例,运动自然性欠佳28例,复裂1例;28例梯度旋转下降法中运动自然性最理想,但出现患侧唇宽度过窄2例。结论:Tennison法对裂隙较宽患者不适宜,运动自然性不理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长;Millard法运动自然性欠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短;梯度旋转下降法运动自然性最理想,术中定点应兼顾上唇宽度,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旋转推进法是临床上修复单侧唇裂最常用的术式。但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对单侧Ⅲ0 唇腭裂患者 ,应用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 ,术中患侧唇峰下降有限 ,术后随访患侧唇峰较对侧高 ,唇弓形态差。为此 ,我们采用旋转推进法结合对偶三角瓣法整复单侧Ⅲ0 唇裂 34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 1 999年至 2 0 0 2年 6月住院病人。 34例中 ,男性 1 9例 ,女性 1 5例 ;年龄最小者 3个月 ,最大 1 1岁 ,其中 1岁以内 2 6例 ,1~ 2岁 4例 ,3~ 4岁 3例 ,1 1岁 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侧Ⅲ0 唇腭裂患者修复唇裂者。1 .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4.
单侧唇裂修复的手术方法应用较多的是Millard法 ,而MillardⅡ式[1] 较Ⅰ式更注重了对患侧鼻小柱软组织的延长和鼻翼形态的恢复 ,但仍然存在不完全性唇裂患者术后唇高过长的弊端[2~ 4] ,笔者应用MillardⅡ式整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时作了改进 ,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一、临床资料选择随机住院的不完全性唇裂患者 182例 ,年龄 6个月~ 2 8岁 ,平均 12岁 ,男 10 4例 ,女 78例 ,均采用MillardⅡ式改良法修复 ,以回诊或用信件随防 6个月~ 2年 ,效果评价分为四等 ,①很满意 :唇红缘对齐 ,左右唇高相等 ,左右鼻孔等宽 ,双侧鼻翼对称 ,唇红幅度自然…  相似文献   

5.
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中 ,旋转推进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但常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而影响疗效 ,完全性唇裂缝合两侧创缘时为减少张力 ,需作较长松驰切口及广泛分离 ,造成创伤大。近年 ,我们采用 L型切口改良旋转推进法的定点及应用于两侧松驰切口、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 36例 ,效果满意 ,现作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为 1 993~ 2 0 0 0年的住院病人 ,共选择 36例完全性单侧唇裂进行手术鉴证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 5例 ,年龄最小为 5个月 ,最大为 2 2岁 ,平均为 2 .2岁。1 .2 切口应用于旋转推进法 ,先按旋转推进法定点 …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7,(12):1095-1098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高的恢复情况,为临床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先天性单侧唇裂患儿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第一组采用石冰的个体化改进MillardⅡ术式,第二组采用不做8点的改良Millard术式。两组患儿分别在手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随访,测量每名患儿健、患侧唇高并计算其差值,再进行两组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完成即刻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6个月后随访,两组间健-患侧唇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初期手术时,石冰的个体化改进MillardⅡ术式,应用范围更广泛,唇高改善理想;不做8点的改良Millard术式避免了鼻底的横行疤痕,但患侧唇高下降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旋转推进与其改进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高恢复情况,为临床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第一组采用旋转推进法进行手术修复,第二组采用在第一组手术方法基础上,在唇红上方设计一小三角瓣的改进法进行手术修复。两组患儿分别在手术后6个月复查,测量每名患儿健、患侧唇高并计算其差值,再进行两组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完成即刻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查,两组健侧、患侧唇高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健-患侧唇高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初期手术时,增加皮肤小三角瓣,可减小瘢痕挛缩的程度,保持两侧唇峰高度对称,保证唇裂术后的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单侧唇裂的修复方法很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经典的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但经许多学者研究和临床证明旋转推进法存在唇高不足及疤痕直线收缩等缺陷,而下三角瓣法存在鼻翼及鼻底修复不良和患侧唇高过长等缺点。为此,我们在上唇下部和唇红缘下各设计一小三角瓣的方法对Millard法进行了改良,在临床对51例单侧唇裂进行了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用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法修复单侧唇裂进行了分析评价。资料与方法:共35例单侧唇裂病人。其中16例用三角瓣法修复,19例用旋转推进法修复。术后均超过三年。手术方法:手术由两名口腔外科医师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三角瓣法系Brauer所描述的方法,旋转推进法系Millard所描述的方法。病例分析:每例患者术后鼻外形按四部分进行分析:①鼻尖位置和外形情况;②鼻翼位置和外形情况;③鼻底外形;④鼻小柱的长度和位置。符合上述三点者为优;二点者为良;一点者为尚好,四点者都不符合者  相似文献   

10.
对100个应用Millard′s法或Le Mesurier′s法修复单侧完全唇裂的儿童,通过侧定,包括唇、鼻在内的6个对称指标,予以评价分析。发现Millard′s法对恢复鼻孔高度,唇弓外形较满意;而Le Mesurier′s法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患侧唇峰定点改变的Mollard汉修复单裂的效果.方法 对430例单侧唇者采用改变了患峰定点设计的Milard法修复.结果 430例单侧唇裂患者术衙即时效果良好.结论 患侧唇峰点定在唇缘嵴在裂的消失处较定在红唇最厚处标志更清楚,更易于寻找,术后的修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1955年,Millard提出了旋转推进唇修复术。其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瘢痕隐蔽在人中嵴和裂隙侧的鼻底,且裂隙侧鼻翼基底位置得以改善,达到鼻孔和鼻堤的协调对称。另外,唇组织可恢复到正常位置,减少唇组织的切割,重建口轮匝肌。然而,Millard技术的一个主要缺点在于缺乏精确的测量,因此,许多人说它是一种“随意切”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作者用精确测量行旋转推进唇修复术的方法,用以矫正其上述不足。 外科技术 在人中切迹定点1,在健侧唇峰定点  相似文献   

13.
对于裂隙宽的单侧三度唇裂,用旋转推进(Millard氏法)修复,常显患侧唇高不足,上唇平坦,没有婴幼儿所特有的栩栩如生的“噘嘴”状态。我科自1975年开始对Mustard氏法略加修改成改良矩形瓣,用以修复单侧三度唇裂,共30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Millard Ⅱ式唇裂修复术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要点.方法 随机选取伴或不伴腭裂的单侧唇裂患者50例,采用改良Millard Ⅱ式进行手术修复.手术设计明确5点定于鼻小柱基底中点、X点定于5-2连线上,均在手术后上唇中线上,摒弃环鼻翼切口.利用干、湿唇黏膜肌瓣重建唇红.结果 50例单侧唇裂患者修复术后,手术瘢痕基本和健侧天然标志线相对称,双侧唇高视觉相等,鼻底线、唇红缘、干湿唇交界线协调对称,唇红丰满,外形满意.结论 Millard Ⅱ式单侧唇裂修复术适度改良后设计明确,修复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5.
830例唇裂唇红整复的个性化设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30例唇裂中 ,单侧唇裂 6 89例 ;双侧唇裂 16 2例 ,年龄 3月~ 5 1岁。1.2 手术方法术前除测量唇部畸形解剖结构 :裂隙宽度、双上唇长度、高度、鼻中柱偏斜度、双鼻底宽度、下唇长度外 ,还要了解个体容貌的“格式塔”(Gestalts)特征。单侧唇裂采用MillardⅠ式 (见图 1)、MillardⅡ式、精确的Millard法、下三角瓣法整复 ,唇红上 2 /3直线设计 ,以求感官的平衡 ,下 1/3至唇下缘舌形瓣设计 ,既保留了唇珠 ,又弥补了唇下缘弧的不足。双侧唇裂采用“原长法”整复 (见图 2 ) ,双侧唇唇红交叉瓣 ,定位于唇下缘弧度最…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唇裂局麻手术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唇裂的早期手术修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对于今后的独生子女.但婴儿的年龄越小,全麻的危险性相对就越大.我们从1978年以来,对248例婴幼儿唇裂,采用局麻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部手术病例248例.新生儿38例48h内出生,1~2个月102例,2~6个月82例,6~12个月22例,1~2岁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16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82例,双侧唇裂4例其中1例双侧完全性唇裂.手术根据裂隙大小采用不同手术设计方法,如下三角瓣法,旋转推进法,旋转推进加小三角瓣法等.手术全部在局麻下完成,无1例发生窒息死…  相似文献   

17.
Millard于1958年提出了对修复单侧唇裂的旋转推进原则(Rotation-aduan-cement Principle),指出在单侧唇裂的病例,其健侧保留了3/4的唇弓,一侧的唇人中嵴及整个唇人中陷凹等自然的解剖结构。这些结构由于发生唇裂而向健侧鼻小柱移位,因此,可以通过鼻小柱基部下方,作一个横向弧形的旋转切口而使这些移位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单侧 度唇裂因唇隙过大 ,伤口张力大 ,术后容易出现伤口裂开 ,鼻底不丰满 ,唇缘形态不理想或上唇过长或过短等情况。采用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 度唇裂 ,能多保留组织 ,因鼻底及唇缘均有三角瓣交叉 ,没有直线切口 ,术后组织丰满 ,伤口不易裂开 ,形态满意。本文报道 50 1例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 度唇裂 ,旨在探讨提高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 度唇裂的效果 ,促进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水平的发展。方法 :上下三角瓣法修复单侧 度唇裂的设计 ,唇缘和鼻底的定点同三角瓣旋转推进法 ,只是 8点的位置固定在患侧鼻翼根部外侧缘 ,除此外增…  相似文献   

19.
自1879年Rose将唇裂修复术引向规范化以来,一个多世纪中,人们对唇裂的修复作了大量的研究,方法甚多。但传统均以在患侧唇的上部作直线切口,在其下部形成各式各样的组织瓣。以后,Millard打破了这个传统,在患唇的上部形成组织瓣,在其下部作直线切口,用单侧唇裂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Millard认为,他的方法(Millard’s Ⅰ式)是一个修复单侧三度唇裂的方法。但较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他的方法最适合单侧二度唇裂和仅有鼻孔底裂,没有牙槽嵴裂的较轻三度唇裂。Millard’s Ⅰ式在严重的单侧唇裂修复中存在着患侧下降不充分已被  相似文献   

20.
应用旋转推进法修复双侧唇裂的体会解放军254医院口腔科孙吉烨近年来笔者应用旋转推进方法修复双侧唇裂13例,在操作方法上做某些改进,经6个月至5年观察,其唇部e然形态和生理功能均甚满意,现仅就手术中的几点体会讨论如下。1关于设计定点定点以前唇的唇缘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