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鳞癌中p16与p53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中p16与p5 3基因表达特征和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对 31例口腔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及P5 3蛋白表达。结果  31例口腔鳞癌中P16蛋白阳性表达 17例 ,阳性率 5 4 .8% ,P5 3阳性表达 16例 ,阳性率 5 1.6 %。P16在鳞癌Ⅰ级中阳性表达 14例 (6 3.6 % ) ,Ⅱ级中阳性 1例 (33.3% ) ,Ⅲ~Ⅳ级中阳性 2例 (33.3% )。P5 3在鳞癌Ⅰ级病例中阳性 10例 (4 5 .5 % ) ,Ⅱ级中 1例 (33.3% ) ,Ⅲ~Ⅳ级中 15例 (83.3%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病理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病理恶性程度升高而增高 ,提示p5 3基因与口腔鳞癌细胞分化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癌中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以了解p16基因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33例原发性口腔颌面部鳞癌的石蜡标本,将p16基因的变异频率与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16基因的缺失率为21%,点突变率为6%,变异频率为27%。临床Ⅰ、Ⅱ、Ⅲ、Ⅳ期每两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临床Ⅰ、Ⅱ期和Ⅲ、Ⅳ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p16基因变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是口腔颌面部鳞癌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它的失活在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说明其变异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随着肿瘤临床进程的发展,其变异频率增高。研究未发现其变异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p21、p27、p16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预后判断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随访资料完整的11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后石蜡切片中p53、p21、p27、p16的表达,通过目标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比例和阳性细胞中蛋白的染色强度判定各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SAS 9.0软件中的Kaplan-Meier分析p53、p21、p27、p16蛋白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预后的相关性,筛选和确定与口腔鳞癌预后相关的细胞周期蛋白。结果:110例口腔鳞癌标本蛋白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53、p27、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癌术后生存时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p21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术后生存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标本的p21表达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p21有望成为口腔鳞癌预后判断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局部应用IL-2联合化疗前后口腔鳞癌 PCNA、p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2局部应用联合化疗前后口腔鳞癌PCNA、p53的表达.方法34例T3、T4期口腔鳞癌患者随机分两组接受术前治疗,其中23例行免疫化疗(IL-2局部注射合并PVP化疗),11例行单纯PVP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53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化疗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两组均有p53阳性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A、p53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CNA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免疫化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2 0例癌前病变 (白斑 )、15例口腔良性肿瘤 (乳头状瘤 )及 12例正常口腔组织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30例颊癌及10例颊黏膜白斑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基因改变组织中P16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颊白斑和正常颊黏膜无p16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在30例颊癌标本中,7例标本p16纯合子缺失,纯合子缺失率是23.3%(7/30);5例颊癌出现点突变,均发生在第2外显子上,点突变率为16.7%(5/30)。经DNA直接测序,发现5例点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3例突变位点相同,均在第99密码子上由GAT突变为AAT,由门冬酰胺取代门冬氨酸;对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12例颊癌组织进行P16蛋白的检测,发现11例标本P16蛋白表达缺失,1例点突变标本表达正常。结论 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是颊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与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8.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EB染色技术检测新鲜头颈部鳞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显示13例标本中7例有异常电泳带,其中位于第5外显子者1例,位于第6,7,8外显子者各2例,说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与p53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与传统的同位素PCR-SSCP相比,非同位素PCR-SSCP-EB染色技术是一种更简便、安全、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性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27与Skp2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27、Skp2蛋白在6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27蛋白的阳性率63.73%明显低于正常黏膜组织92.72%(P<0.05),Skp2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19.02%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4.24%(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则与以上临床病理特征呈正相关(P<0.05);二者的阳性表达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关(P>0.05)。p27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Skp2蛋白呈负相关(P<0.05)。结论: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7降解相关,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27和Skp2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染色体9q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2例经显微切割的口腔鳞癌组织中DNA微卫星多态标记D9S299(9q22-31)。结果 杂合性丢失检出率为43.8%(7/16),其中高分化鳞癌为33.3%,而低分化鳞癌为75%。结论 染色体9q22-31区域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此区域可能存在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 p5 3基因突变。 方法 采用非同位素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型多态分析 (PCR -SSCP)技术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  14例多形性腺瘤中有 11例出现PCR -SSCP异常电泳带 (阳性率 78.6 % )。突变部位分布在第 5~ 8外显子 ,其中第 5、6、7、8外显子的阳性例数分别为 2、6、7、3例。在 11例阳性肿瘤中有 2例肿瘤同时出现 3对外显子 (第 6、7、8外显子 )异常 ;3例肿瘤同时出现 2对外显子(第 6、7和 7、8外显子 )异常。结论 ①涎腺多形性腺瘤发生中 p5 3基因的第 5~ 8外显子均有突变 ,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外显子 6和 7;②在阳性的肿瘤中约有半数出现多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2.
<正>血管生成是恶性实体瘤浸润和转移的组织基础。研究表明,在某些高度恶性肿瘤中存在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方法,研究了进行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p53基因电穿孔法转染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至36h、电场强度为625V/cm时转染效果最佳,转染后选择剂G418的最佳浓度为300μg/ml。按此条件已成功地进行了p53基因的体外转染。  相似文献   

14.
p53蛋白在口腔疣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腔疣状癌中p5 3蛋白的表达状况及与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对比 ,探讨p5 3蛋白在口腔疣状癌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8例正常口腔粘膜、1 3例疣状癌、1 0例高分化鳞癌、1 0例低分化鳞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 :疣状癌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6 9.2 % (9/ 1 3) ,高分化鳞癌组和低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均为 80 % (8/ 1 0 ) ,而正常口腔粘膜上皮均呈阴性表达 ,疣状癌p5 3蛋白平均染色强度低于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高分化鳞癌的平均染色强度低于低分化鳞癌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口腔疣状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p5 3基因突变 ,疣状癌与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差异可作为其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Metallothionein (MT) is a family of ubiquitous low molecular weight (7 kDa), intracellular (cytoplasmic/nuclear), cysteine rich proteins with high affinity for heavy metals, present in both normal cells and neoplastic cells.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MT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various tumours.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compare the expression of MT in normal subjects and in patients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to correlate the expression of MT with respect to clinical staging of OSCC and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of MT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histopathological grades of OSCC.

Methods

Thirty cases of OSCC were staged clinically and graded histopathologicall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T in OSCC. The scores obtained were documented and compar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MT immunoreactivity was noticed in all cases of OSCC.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immunoreactivity of MT between the normal and OSCC, and in different histopathological grades of OSCC (p = 0.00001*). However,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a number of immunopositive cells in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s of OSCC (p = 0.7573).

Conclusion

The MT immunoexpression increased from low grade to high grade OSCC. Henc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MT may be related to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SCC.  相似文献   

16.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甲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特异性PCR的方法分别检测23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53例OSCC组织中APAF1基因的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23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无1例检测到APAF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53例OSCC组织中有41例(77.36%)APAF1基因启动子区完全甲基化,5例(9.43%)APAF1基因部分甲基化,总甲基化率为86.79%(46/53),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PAF1基因的甲基化与病理分级、年龄、性别无关。结论:APAF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该基因在OSCC组织中表达降低的机制之一,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基因功能静默可能与OSCC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文建  李辉萃 《口腔医学》1998,18(4):176-177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对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和鳞癌中P53、C-myc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粘膜无一例阳性;轻、中、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和鳞癌P53蛋白表达率为12.5%,25.0%,33.3%和50.0%;C-myc表达率为0.0%,12.5%,16.7%和23.3%.白斑和鳞癌间P53变化有显著性差异,C-myc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此两基因的表达与鳞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无关,且在鳞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42例口腔鳞癌患者口腔粘膜和唾液菌群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对口腔菌群的影响。方法:42例口腔鳞癌患者常规联合根治术后给予头孢噻肟钠、奈替米星抗感染2周,分别检测其手术前后唾液、病变区粘膜或术区粘膜、正常粘膜可培养细菌的数量、构成比和检出率。结果:术前唾液细菌量(x=8110@108CFU/ml,lgx=819084)明显高于术后,术前病变区粘膜细菌量(x=5121@ 105CFU/cm2,lgx=517169)远高于对侧正常粘膜,优势菌群发生改变,病变区粘膜有外籍菌定植(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术后切口区粘膜细菌量(x=4134@105CFU/cm2,lgx=516372)仍远高于对侧正常粘膜(x=7124@104CFU/ cm2,lgx=418599),链球菌属所占比例成倍增加。结论:口腔鳞癌可导致患者口腔菌群失调,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及继发局部或全身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其底物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的影响。方法 提取 RNA,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观察mTOR及其底物p70 S6激酶(p70 S6k)的α1、α2、β1、β2不同亚型及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 RT-PCR与Western印迹的结果一致。随着肿瘤恶性度的提高,mTOR、p70 S6K的表达明显增加,而4EBP1的表达则下降。结论 mTOR及其底物表达水平的强弱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它可能成为未来癌症治疗的重要靶向蛋白。  相似文献   

20.
MDM_2及p53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癌基因蛋白(MDM2)过度表达及p53功能失活与口腔疣状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 织化学SP法检测13例口腔疣状癌、10例口腔高分化鳞癌、10例口腔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MDM2蛋白及p53蛋白 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口腔疣状癌中的MDM2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间差异无显著性,而其p53蛋白表达 明显低于口腔鳞癌(P<0.01);虽然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在13例MDM 蛋白表达阳性的口腔疣 状癌中,仅4例(30.8%)呈现p53阳性,69.2%的病例呈现p53阴性表达。结论:MDM2蛋白过度表达与p53失活 并存可能与口腔疣状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