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41例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及疗效等。结果:所有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者25例(61.0%),头痛者23例(56.1%),恶心呕吐者8例(19.5%)及颈项强直者29例(70.7%)。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个/L者40例(97.6%);脑脊液压力>180 mmH2O者34例(82.9%),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者34例(82.9%),脑脊液培养示新生隐球菌阳性者28例(68.3%),6例脑脊液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均阳性(100%),合并新生隐球菌败血症者23例(56.1%);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者12例(29.3%)。经规范化抗隐球菌治疗,有效率为70.7%(29例),病死率为29.3%(12例),其中复发率为2.4%(1例)。结论:对疑似艾滋病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感染患者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病原学检测及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查,对疑似患者...  相似文献   

2.
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稳定新生隐球菌L型感染小鼠后,部分脑组织中出现长丝体和巨形体。病原分离,新生隐球菌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病理学检查,各脏器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我们认为:①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的特征性表现为间质性炎症;②隐球菌性肉芽肿的形成可能与病灶处新生隐球菌变异成L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方法:用液式细胞仪和免疫扩散法检测了12例隐脑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脑患者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 及C3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G下降(P<0.05)。结论: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隐脑患者同样存在着细胞免疫低下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在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我们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的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标准野生株B3501与格特变种标准株ATCC32609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平均时间。结果:2种变种的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丘疹、结节、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只在免疫正常小鼠的皮损形成时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新生变种与格特变种的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推测2种变种对原发性皮肤感染的致病力可能无差异,新生变种发病较多可能与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5.
最近,作者等从一非AIDS又无免疫缺陷的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有首次分离出一株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经与尿素酶阳性的新生隐球菌和尿素酶阳性的白念珠菌反复对照,并经动物实验证明,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和线医院情报室联机检索,国际上未见类似报告。  相似文献   

6.
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它主要感染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磷脂酶作为新生隐球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日益受到重视。综述近年来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检测及其性质、可能的致病机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2002年9月-2008年3月期间收治的13例艾滋病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平均体重47.90 kg,恶病质表现;CD4+细胞计数11例<0.05×109/L,2例在(0.05~0.1)×109/L之间,平均0.038×109/L.结论: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炎常发生在晚期患者,病情重,顶后差,应加强早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重度隐球菌性脑膜炎抢救成功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称隐脑)是由新生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即使经过正规治疗,死亡率仍高达25%~60%[1],以往认为隐脑患者脑脊液(CSF)中菌体计数超过280个/mm3,即无法救治,往往在数天内死亡。最近我...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它主要感染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磷脂酶作为新生隐球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日益受到重视。综述近年来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检测及其性质、可能的致病机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就可能侵犯人体,引起严重的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极高。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7个变种,然而能够致病的只有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且以血清型A型最常见。我们以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了质粒克隆库,这是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如在核酸水平探索致病机理,建立快速诊断方法等。一、材料和方法(一)菌株和质粒:①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株D48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本研究室保藏;②质粒PUC18及宿主菌JM103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种属小鼠的毛囊细胞能否嵌合重建有色毛囊, 探讨不同黑素细胞群在小鼠有色毛囊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C57BL/6J、BALB/C胎鼠或乳鼠皮肤, 分离出表皮细胞群、毛囊上皮细胞群和真皮细胞群, 培养、纯化从表皮细胞群获得的表皮黑素细胞。实验包含三部分, ①乳鼠C57BL/6J毛囊重建实验:分为表皮细胞+毛囊上皮细胞组、真皮细胞组;②嵌合毛囊重建实验:分为乳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乳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胎鼠BALB/C真皮细胞+胎鼠C57BL/6J真皮细胞组;③有色毛囊重建实验:分为乳鼠BALB/C真皮细胞+乳鼠C57BL/6J表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乳鼠C57BL/6J毛囊上皮细胞组、乳鼠BALB/C真皮细胞+培养的C57BL/6J表皮黑素细胞组。采用小室移植法将不同细胞接种于裸鼠的背部, 每组4只。于移植后4周和8周, 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荧光评估毛囊重建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和8周, 乳鼠C57BL/6J毛囊重建实验中(本部分实验2组共8只BALB/C裸鼠, 7只存活, 1只因创面感染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益气败毒汤对B16黑素瘤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败毒汤对B16黑素瘤小鼠肿瘤肺转移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近交系小鼠分为3组,每组20只,均予B16黑素瘤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建立B16黑素瘤小鼠肺转移模型。分别设益气败毒汤56g生药/kg组、环磷酰胺(CTX20mg/kg,连用3天)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组均连续胃管给药20天,停药次日经股动脉放血处死,压片法计数肺组织肿瘤转移灶,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和E-cad-herin的表达,ELISA法检测治疗后小鼠血清中S100B蛋白的变化。结果CTX组小鼠肺转移的肿瘤数为52±22个,益气败素汤组为79±20个,生理盐水组为108±26个,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益气败毒汤治疗组小鼠肺转移的肿瘤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5);CTX及益气败毒汤经胃管给药治疗后,小鼠肺肿瘤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强,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TX组和益气败毒汤组间nm23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在所有组织中均不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CTX和益气败毒汤经胃管给药治疗后,小鼠血清中S100B蛋白的值虽有所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益气败毒汤具有抑制B16小鼠黑素瘤肺转移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nm23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芪加真武汤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的作用,旨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实验组:环磷酰胺(CTX)+芪加真武汤。阳性对照组:CTX+胸腺肽。病理模型组:CTX+生理盐水(NS)。正常对照组:NS+NS。实验组小鼠用芪加真武汤灌胃4周。第3周末前三组用环磷酰胺15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造成免疫抑制模型。第4周断头取血,应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四组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用3H-TdR渗入法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IL-2水平降低(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溶血素均降低(P<0.05)。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显著提高IL-2(P<0.01)、淋巴细胞转化率(P<0.01)及血清溶血素水平(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IL-2、淋巴细胞转化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加真武汤颗粒能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清IL-2水平。  相似文献   

14.
A quantitative histological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n healing-impaired diabetic mice. The dorsal areas of female mutant diabetic mice, C57BL KsJ db/db (Jackson Lab.), were given two 6 mm-size full thickness wounds with a punch biopsy instrument. After application of bFGF, the wounds were left open. 8 days after wounding, the mice were sacrificed, and histological sect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several hist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degree of wound closure, granulation tissue thickness, matrix density, and capillary numbers. Application of 5 micrograms of bFGF for 5 days induced significant responses by all of these dermal parameter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non-treated db/db mice (p < 0.001). A minimum of 0.5 micrograms bFGF per day was required for a significant effect. Time-cours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nulation response in bFGF-treated mice peaked between 8 and 12 days and decreased after 12 days, while matrix density continued to increase until the 18th da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三七总皂苷(PNS)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七总皂苷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溶液建立雄激素性脱发模型后,每组给予相应试剂或蒸馏水处理。对每组脱发区的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毳毛毛囊进行计数并计算终毛/毳毛的比值。测定小鼠血清睾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以及小鼠皮肤组织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毛发明显稀疏,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终毛/毳毛比值、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量明显下降,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组小鼠毛发增多可见大量新生绒毛;小鼠皮肤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明显增加,终毛/毳毛比值升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TGF-β1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C57BL/6AGA小鼠模型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以及下调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A case of pulmonary granuloma due 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s reported. Focal cryptococcal granulomata developed over the facial skin and death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C57BI/6小鼠建立过敏性接触性慢性瘙痒模型(ACD).检测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等与瘙痒有关的基因在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ACD小鼠模型中伴发慢性瘙痒的作用.方法 将8~12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DNFB诱导的实验组和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在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笔者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构建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与荚膜缺陷株cap64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时间。结果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均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感染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荚膜可能不是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