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连瑞 《中国药师》2005,8(10):857-85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规律及诱发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收集的119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s比例较大;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抗感染药物ADRs发生率最大、中药类次之;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s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s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聂小忠 《中国新药杂志》2012,(14):1698-1700,1659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9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方法:筛选出973份中药制剂ADRs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19~39岁)ADRs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生ADRs的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ADRs涉及的中药制剂共341个品种,其中口服制剂66种(19.35%),其次为注射剂。ADRs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5.74%)。结论:应加强对口服和注射类中药制剂ADRs的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度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规律及引发ADR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7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比例较大;注射给药途径的ADRs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98.7%的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影响;ADRs涉及的药物品种中,抗感染药物占46.34%;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s监测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对于ADRs的认识和呈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DRs严重程度、疑似药品种类和ADRs累及器官/系统等相关因素,分析其ADRs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454例ADRs病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s发生率为最高(212例,46.70%);ADRs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TOP 3的药品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8.77%)、血液系统药物(8.59%)和消化系统药物(6.1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s发生率达66.08%,皮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s为最少(0.44%);454例ADRs报告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最多(299例,占65.86%);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占58.37%).结论:在日常ADRs监测中,应重点监测抗感染药物、60岁以上人群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等因素,ADRs所导致的皮肤及附件产生的病变,属于ADRs重要信号特征;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监测上述因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取2008~2019年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ADR数据库中所有NSAIDs相关ADRs自发报告,对其中5 597例有效自发报告中的患者性别、年龄,可疑NSAIDs分类、给药途径,以及ADRs类...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3):580-581
目的:分析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上报的ADRs报告69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引起ADRs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ADRs累及器官/系统,找出引起ADRs特点。结果:69例ADRs患者中,年龄<18岁患者占16.00%,>65岁老年患者占27.50%,>18~65岁患者占56.50%;男-女之比为0.86∶1;静脉给药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79.80%,其次是口服给药方式占10.20%;抗菌药物所致ADRs患者的百分率为最高占36.23%,其次是维生素、营养类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占15.94%;累及器官较多的依次是免疫系统损害为28.9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27.53%,心血管系统损害为17.39%。结论:临床用药中应加强ADRs的监测,可有效预防AD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至浙江省ADRs监测中心的ADRs 521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过敏史、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1例ADRs共涉及227种药品,其中由抗微生物药(85种,占总品种数的37.44%)导致的ADRs 300例,中药制剂(62种,占总品种数的27.31%)引起的ADRs 141例,分别占ADRs总数的57.58%和27.06%;共观察到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s 194例次,占总数的37.24%。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男女比例为1∶1.3;60岁以上患者为ADRs易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导致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s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采用Excel电子表格,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分类,对我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19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良反应病例发生在50~59岁、60~69岁、70~79岁年龄组人群为多;男性高于女性;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以化学药品数量最多,抗感染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是两大主要因素;注射给药途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远高于其它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给药剂量因素间的相关性,确证影响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以期减少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以前瞻性及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对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与给药剂量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根据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中暴露于某一研究因素的为暴露组,未暴露于这一因素的为非暴露组。观察两组中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利用SPSS 1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χ2检验。分析两组间ADRs发生率及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两组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药剂量合理性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SARS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汤山医院临床确诊的680例SARS患者的病案、用药记录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应用和未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2组,描述性分析两组病例基本病情和不良反应。结果: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的病情程度较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的患者严重,平均服用药品种类也较多;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要高于未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患者,发现该组病人出现高血糖、低血钾和白细胞升高等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SARS治疗过程中需慎重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严密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ADR发生的特征,挖掘预警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690例ADR有效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60岁以上个案占38.4%,ADR发生频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性别差异;涉及药品12类351种,主要为抗感染药(占25.07%)和中成药(占14.53%),引起严重ADR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56.5%);30.29%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的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1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ADR涉及药品76种,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44.63%),其次是中药制剂(9.60%);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58.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6.27%);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关系,促进乙型肝炎患者的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出院的336例乙型肝炎患者病历,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种数、ADR报告例数等,分析药物使用情况与ADR发生的关系。结果:336例患者中有55例ADR报告;静脉用药平均为8.8种,口服用药平均为3.1种,发生ADR的例数分别为49例、7例;使用5种以下药物的患者有28例,使用5~9种药物的有207例,使用10种以上药物的有101例,发生ADR的例数分别为2例、15例、39例;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段,35岁以下的有8例,35~50岁的有13例,50岁以上的有22例。结论:静脉给药、使用药物种数过多、高龄均是造成乙肝患者ADR的高危因素。临床应本着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原则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epidemic brought into the spotlight the need for rapi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s against newly emerging viruses. Researchers have leveraged the 20-year battle against AIDS into a variety of possible treatments for SARS. Most prominently, based solely on viral genome information, silencers of viral genes, viral-enzyme blockers and viral-entry inhibitors were suggested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for SARS. In particular, inhibitors of viral entry, comprising therapeutic peptides, were based on the recently launched anti-HIV drug enfuvirtide. This could represent one of the most direct routes from genome sequencing to the discovery of antiviral drugs.  相似文献   

17.
我院3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354份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剐、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4倒ADR中,主要与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较大、抗感染药使用以及中药注射荆的质量有关。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我院3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到的39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9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和10岁以下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9.21%(116例)和16.88%(67例);涉及药品133种,抗菌药物居首位(30.88%),其次是抗肿瘤药;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70.0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4.84%);严重的ADR有9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蒋宇利  冯琳  欧宁  邵志高 《中国药房》2003,14(10):614-61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ADR )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 :对我院2002年29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65个品种 ,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 ,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用药 ,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28 5 % ,以静脉用药途径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 ,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20例 (占6 7 % )。结论 :应加强不易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