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 例患者的52 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 2.5 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 例患者的52 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 < 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 =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 < 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 < 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 < 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 < 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 例(75.0%),远段血管有23 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 < 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探讨其不同性质斑块的超声特征及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方法:应用IVUS检测71例患者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管腔最大径和最小径、总截面面积及管腔面积。算出斑块的面积狭窄率和直径狭窄率,然后将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管总截面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少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增加比例最大,其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就增加1.99mm^2;硬斑块组增加比例最低,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才增加0.58mm^2;大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增加1.06mm^2;②血管腔面积号斑块面积无相关(硬斑块组除外,它呈弱负相关);③血管总截面积与血管腔面积呈正相关(硬斑块组除外);④直径狭窄率与面积狭窄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①病变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与斑块的狭窄程度及性质有关,它以轻度病变为最高,硬斑块为最低,重度病变并未完全消失;②病变血管腔的大小与斑块的性质关系较大,而与珏块的形态关系不大;③可用直径狭窄率代替面积狭窄率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使检测更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冠脉内超声联机三维成像, 探讨冠心病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机理。方法 对22例冠心病经皮冠脉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患者进行了冠脉内超声联机三维成像, 在二维和三维图像显示模式, 选择远端参考血管段、病变血管段和近段参考血管段的图像,分别测量血管直径、血管面积、血管最小腔径、最小腔面积和斑块面积。对近端参考段与病变段血管治疗前后所测得参数、以及病变段血管治疗前后所测得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前靶血管近端参考段的血管直径为: (4.48±0.47)m m , 病变段的血管直径为: (4.60±0.42)m m 。近端参考段的血管面积为: (17.39±3.91)m m 2, 病变段的血管面积为: (16.70±3.67)m m 2 。近端参考段和病变段的血管直径和血管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无显著差异。支架置入后, 联机三维显示病变段与近端参考段在血管直径和血管面积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0.05), 而最小腔径和腔面积与术前比较, 均有明显增大[(2.04±0.31)m m vs (3.04±0.25)m m , (3.84±0.79)m m 2 vs(8.22±1.46)m m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04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软斑造影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比值也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结论研究表明软斑造影增强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超声造影技术为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塔罗莫司涂层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和雷帕霉素涂层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置入术后血管愈合情况。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6例,根据置入支架分为ZES组36例和SES组50例,ZES组经桡动脉置入ZES,SES组经桡动脉置入SES。2组均随访(11.3±1.8)个月,于支架置入前、置入即刻及随访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病变节段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外弹力膜体积及斑块脱垂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2组支架置入前、置入即刻及随访时病变节段管腔体积、外弹力膜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组随访时外弹力膜体积((431.7±92.2)mm3)明显大于支架置入前((399.2±61.2)mm3)(P〈0.05),ZES组((401.4±81.3)mm3)与支架置入前((392.6±72.0)mm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S组支架置入即刻斑块脱垂率和随访时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22.2%,2.9%)明显低于SES组(44.0%,18.0%)(P〈0.05);SES置入(OR=4.175,95%CI:1.352-11.978,P=0.005)和斑块脱垂(OR=1.438,95%CI:1.016-1.702,P=0.029)是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与SES比较,ZES置入后斑块脱垂和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明显减少,SES置入和斑块脱垂是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主要方法,支架治疗策略的选择成为主要技术问题,文章对冠脉造影后的血管狭窄分析和血管内超声成像的血管分析应用效价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文献报道对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分析及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结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置入前后的影像学造影检查,只能观其血管外壁形态、血流变化.对管腔黏膜病变情况、内支架贴壁情况,支架是否完全对称性扩张,以及支架对病变段的覆盖情况,不能精确显示.血管内超声对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内斑块及黏膜病变情况能够精确实时显示,可实时显示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支架扩张是否均匀对称,支架对血管壁斑块的挤压支撑情况如何.结论:血管内超卢在冠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较冠状动脉造影更能全面的评价血管内病变情况,对支架的选取策略及支架释放后的评价与指导,防止血管内再狭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10 2例冠脉造影确定的小血管病变患者 ,随机分为冠脉造影指导组 (冠脉造影组 )和血管内超声指导组 (超声组 ) ,血管内超声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置入支架 ,冠脉造影组在单纯冠脉造影指导下置入支架 ,根据各自不同的判定标准 ,对支架置入达不到理想标准的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或加置支架。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和术后 6个月不同时间定量冠脉造影测定病变长度、直径或面积狭窄率、病变最小血管直径 (MLD)、参照血管直径 ,观察 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冠脉造影组 5 2例患者 4 9例成功置入支架 ,超声组 5 0例患者全部完成血管内超声检查 ,4 8例成功置入支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比较 :支架置入前 ,两组所选支架长度、内径大小有显著差异 ;支架置入后即刻 ,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病变MLD分别是 (2 .78± 0 .30 )mm、(2 .5 0± 0 .2 7)mm ,直径狭窄率分别是 (8± 3) %、(12± 5 ) % (P <0 .0 1) ;6个月随访时超声组和冠脉造影组再狭窄率分别是 2 5 %、4 6 % (P <0 .0 1) ,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是 6例(12 % )和 17例 (32 .7% ) (P <0 .0 5 )。结论 血管内超声指导小血管病变支架置入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纯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病变而左主干正常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76例患者.应用IVUS测量病变部位的斑块负荷,确定斑块的性质.同时确定左主干是否存在病变,若存在病变则确定病变性质;测量左主干的管腔直径和面积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者,测量斑块负荷.结果 7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患者中IVUS显示完全正常28例,内膜增生12例,有斑块36例,发现内膜斑片2例.对于存在斑块者偏心斑块为30例,向心斑块为6例;脂质斑块25例(占69.4%),纤维斑块4例(占11.1%),钙化斑块2例(占5.6%),混合斑块5例(占13.9%).IVUS显示女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32±0.68)mm,管腔面积为(23.34±5.27)mm2,男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90±0.50)mm,管腔面积为(27.75±4.47)mm2.男女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和0.048).内膜增生者血管直径为(5.90±0.47)mm,血管面积为(27.58±4.21)mm2;存在斑块者的管腔直径为(4.39±0.54)mm,管腔面积为(17.45±5.23)mm2,血管直径为(5.99±0.67)mm,血管面积为(26.61±6.27)mm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26.17±7.87)%,斑块负荷为(34.79±9.37)%.结论 IVUS能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所无法显示的左主干病变,并且能精确地确定左主干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支架置入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择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新乡医学院附属焦作市人民医院接受长支架置入(≥28mm)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依据随访术后12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将其分为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和B组(非心血管事件发生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及手术特征,应用血管内超声并探讨其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在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B组干预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A组,且B组直径狭窄率低于A组(P<0.05)。干预后血管内超声分析,B组最小管腔面(minimum lumen area,MLA)、MLA与远端参考段管腔面积比、MLA与平均参考段管腔面积比大于A组(P<0.05)。其余两组手术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LA、MLA与远端参考段管腔面积比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支架置入预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重点观测及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比研究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与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32例冠心患者,共34处病变,随机分组,20处进入CBA组,14处进入POBA组。采用IVUS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斑块质和量及临近参考血管的改变。结果术后两组管腔面积增大程度(△LA)差异无显著性。IVUS下术后血管横截面积的增大程度(△EEM—A)、整个血管横截面积增大占管腔面积增大百分比(△EEM—A/△LA×100%)、病变两端参考血管斑块负荷增大(△PB)之和、CBA组小于POBA组(P〈0.01或P〈0.001];斑块面积缩小(△PB),CBA组大于POBA组(P〈0.01);夹层发生率CBA组小于POBA组(P〈0.05)。结论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比较两者可获得相似的即刻管腔扩大程度。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50例拟在血管内超声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观察其置入效果。结果在血管内超声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置入支架63枚,术后1年再狭窄3例,占6%。结论IVUS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斑块特点、偏心程度、血管腔径、血管腔面积及斑块面积,在支架置入前可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睛况,支架扩张是否充分,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超声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改进支架放置是否能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方法:54例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超声检查以达到理想的支架放置,达到预定的血管内超声标准,,澡则将使用高压或较大球囊进一步扩张。术后及6个月后行血管内超声测量,分别测量支架及参考血管的最小腔内径,外弹力膜面积,腔面积及面积狭窄百分率,术后仅用阿司匹配及抵克力得低替过度抗凝治疗。结果:血管内超声检查表明术后再狭窄组的最小腔内径腑腔面积小于非狭窄组,6个月后,再狭窄组的最小腔内径缩小伴随面积再狭窄率的增加及腔面积的下降,11例再狭窄发生于支架内最小腔内径(术后)<3mm,而32例支架内最小腔内径(术后)≥3mm中仅1例发生再狭窄(3.1%), 血管内超声发现12例支架边缘内膜撕裂及8例斑块脱垂,其中8例发生于最小腔内径<3mm者都发展为再狭窄。10例再狭窄位于支架边缘,结论:支架后超声检查显示支架最小内径未达3mm者,支架内斑块脱垂者,支架两端有内膜撕裂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上升。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对Radius支架近期及远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评价Radius支架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的价值。方法 147例冠心病患者186处病变择期置入自扩张Radius支架,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及置入后6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同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Radius支架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 对147例患者186处病变,Radius支架的置入成功率为99.5%,临床成功率为98.9%,6.4个月后复查再狭窄率为10.8%;血管内超声显示,治疗前血管内腔面积平均为2.7mm^2,在支架留置后即刻面积扩大为5.3mm^2,约6.4个月后复查支架面积扩大至7.6mm^2,但因支架内新增生的内膜面积为2.6mm^2,最终血管内腔面积为5.Omm^2,比支架留置后即刻略小。结论 Radius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低,血管内超声对观察Radius支架再狭窄发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选择2002-01/12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2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观察对象。①随访6~18个月,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128处病变再狭窄36处,再狭窄率28.1%。再狭窄组血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1)。②按照患者血脂蛋白(a)的水平,把患者分为高脂蛋白(a)组[脂蛋白(a)浓度≥230mg/L]和低脂蛋白(a)组[脂蛋白(a)浓度〈230mg/L]。高脂蛋白(a)组再狭窄率高于低脂蛋白(a)组(P〈0.05)。血管内超声观察高脂蛋白(a)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体积高于低脂蛋白(a)组(P〈0.01)。③相关分析表明脂蛋白(a)与新生斑块面积及体积呈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肖长华  杨希立  李健民 《新医学》2002,33(7):400-40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测对冠誊 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指导介入性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VUS检测100例冠誊 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4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积及其平均径、血管腔面积及其平均径,计算直径狭窄率及面积狭窄率,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分布及特性,并与同时进行的太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结果: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92处,向心性斑块32处,其中96处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节段,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性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狭窄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的测值较低,IVUS测值与其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IVUS对于冠誊 样硬化斑块病变性质的检测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选择方案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超声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脉内支架植入前后动脉壁形态学改变及斑块形态对支架膨展的影响,探讨该技术在支架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例冠心病患者在支架植入前后靶病变处,使用30MHz、2.9F机械旋转式超声导管施行IVUS成像.测量支架植入前后靶病变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中膜面积及腔面积,并评价血管壁的形态学特点.结果:15处靶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血管造影直径狭窄百分比由76±11%降至8±10%.超声上,外弹力膜面积由支架植入前的10.8±3.6mm2增至14.1±2.9mm2,斑块面积则从8.3±1.4mm2降至6.5±1.6mm2(P均<0.01),而管腔面积由于外弹力膜面积增加及斑块面积的缩小,由植入前的4.5±1.8mm2增至6.5±2.3mm2(P<0.05).15处靶病变中,钙化斑块、纤维混合斑块、软斑块分别为3例,8例,4例.偏心班块占73.3%,同心斑块26.7%.IVUS发现PTCA后87%(13/15)存在夹层,其中一些伴有管腔内的小内膜片,而造影则为40%(7/15).符合IVUS支架植入最佳标准者占27%(4/15).有3例(20%)在支架边缘处发现存在内膜撕裂或小裂隙.1例在操作过程中冠脉痉挛,导管后撤及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后消失.结论:IVUS在发现PTCA术后血管夹层方面比CAG更加敏感.冠脉支架植入后,血管的伸展和斑块的减少均参与了管腔的增加.钙化病变影响支架的最佳膨展.此技术安全可行,可用来指导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前对病变的狭窄程度、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的准确判断是支架置入方案选择的关键.最佳冠脉内支架置入方案,能有效的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提高冠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血管内超声对靶阻管的狭窄程度、血管内斑块及黏膜病变情况能够精确实时显示,包括支架是否完全扩张,支架扩张是否均匀对称,支架对血管壁斑块的挤压支撑情况如何.说明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的应用,较冠状动脉造影更能全面的评价血管内病变情况,对支架的选取策略及支架释放后的评价与指导,防止血管内再狭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腔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比较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下粥样斑块的特征。方法  2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在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定量和定性比较。结果 ①在PTCA部位 ,平均面积狭窄 5 0 %~ 70 % ,斑块横截面积是血管横截面积的 (5 0± 18) % ;②冠状动脉内超声下病变的近端和远端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70 % ,而冠状动脉造影下上述部位的病变率仅 30 % (P =0 .0 0 1) ;③ 6 9%的斑块属于软斑块 ,硬斑块占 31% ,但是其斑块面积却大于前者 [(5 0± 16 ) %vs (39± 19) % ,P =0 .0 1] ;④PTCA部位所有近端与远端参考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横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0 1) ,病变段血管腔内斑块面积与血管截面积之间相关性良好 (r =0 .49,P =0 .0 0 3)。结论 冠状动脉内超声下梗死部位斑块负荷极重 ,同时病变的近远端存在广泛性粥样硬化和代偿性扩张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指导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探讨其对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ING)适应症选择、手术过程指导以及手术效果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71例患者的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术前、53处血管段于STENTING后处16处血管段于高压球囊再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将血管的总截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四个指标的术前、STENTING后、高压球囊再扩张后三种状态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IVUS检测显示需手术干预的病变血管69处。STENTING术后复查IVUS的血管53处,其中效果理想的33处,不理想而需高压球囊再扩张的20处。有16处血管经高压球囊再扩张后,再次复查IVUS显示支架打开理想。统计学分析显示:血管总截面积、斑块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在STENTING前后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对高压球囊再扩张前后之间的差异,血管总截面积、斑块面积无显著性,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结论:IVUS能准确选择STENTING适应症,指导选择支架的大小。STENTING及高压球囊再扩张后,血管总截面积及斑块面积的扩大或缩小,在一定程度之后受到限制。而STENTING后支架打开不理想的血管,经高压球囊再扩张仍可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血管管腔内支架的技术性能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血管管腔内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支架尺寸、表面覆盖率、径向支撑力、伸展性、支架纵向缩短率(回缩量)、疲劳测试、材料成分、抗腐蚀性、凝血性能、表面粗糙度及生物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等可作为衡量血管内支架的性能参数。血管管腔内支架已广泛用于动、静脉系统及非血管管腔系统。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6%,主要并发症有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支架脱落等。支架内再狭窄一致性的结论认为再狭窄主要是由组织增生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