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治疗的26例前列腺癌患者。中位年龄69(57~87)岁。临床分期为局限期14例,转移期12例。放疗方案:18例为35.0~37.5 Gy/5次,其中1例5年前行调强放射治疗(IMRT)72 Gy;8例为前列腺(25 Gy/5次)+盆腔(48.0~50.4 Gy/28次)。SBRT为隔日治疗,中位处方剂量线69.5%(65%~80%)。内分泌治疗:2例行去势手术,其余采用化学去势疗法。主要危及器官限量:直肠V35 Gy <1 cm3、膀胱V35 Gy <5 cm3。主要观察指标:放射损伤、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评价、局部控制、症状缓解。次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2.44个月,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3级早期和晚期放射损伤,1、2级早期放射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9.2%,1、2级晚期放射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0.8%和3.8%。放疗后效果评价症状缓解及局部控制情况良好。放疗后1、3、6、12个月,局限期患者PSA值与放疗前相比均下降明显(Z=2.900,2.794,2.510,2.090,P<0.05),但转移期患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局部控制效果好,症状缓解率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射波刀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总医院28例接受射波刀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Ⅰ~Ⅱ期),处方剂量为28~52 Gy(中位剂量42.2 Gy),分3~7次给予。等剂量曲线水平为65%~87%(中位水平为80%)。结果疾病控制率96.4%,随访5~2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6.4%,总生存率100%。发生Ⅰ~Ⅱ级乏力16例(57.1%),Ⅰ~Ⅱ级放射性肺炎5例(17.9%),无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射波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控制率高、不良反应轻,可作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根治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射波刀治疗小肝癌前瞻性临床研究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治疗小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应用立体定向放疗技术治疗33例小肝癌的患者资料,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采用修改后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4.0分级标准评价治疗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控制(CR+PR+SD)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平均随访19.3(2.3~30.8)个月。截止随访日期,共有33个病例含33个靶点纳入研究。其中18个病灶(54.5%)完全缓解,7个病灶(21.2%)部分缓解,5个病灶(15.2%)稳定,3个(9.1%)进展。总有效(CR+PR)率为75.8%,局部控制率为90.9%。1年局部控制率为100%,2年局部控制率为83.6%,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DPFS)为15.0个月。未照射肝脏体积≥ 1 000 ml、治疗前甲胎蛋白(AFP)<100 ng/ml、治疗后CTCAE分级≤ 1级均有助于延长生存期。V5与2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相关(P=0.015)。治疗后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肝损伤主要为1、2级不良反应,1例出现3级肝功能损伤在治疗半年后缓解,1例出现4级肝不良反应在治疗后1年治愈。结论 射波刀治疗小肝癌不良反应可耐受,局部控制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在脑肿瘤放射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放射损伤风险,其可能损害正常脑组织,从而造成认知障碍.射波刀对治疗靶的适形性好,且定位准确,因此,可以在分次较少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治疗.射波刀治疗是迄今为止放射损伤的危险最小的治疗手段,其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最大保护.射波刀已被证明了在治疗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性疾病转移瘤方面具有较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体部γ刀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 120例PHC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与介入加γ刀组(综合组).介入组60例,行TACE 1~5次,平均3.5次;综合组60例,先行TACE 1~4次,平均3.1次,2~4周后行γ刀治疗.结果 综合组与介入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和78.6%、40%,2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HC疗效介入加γ刀优于单纯行TACE治疗,能有效提高生存期,不良反应轻微,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射波刀治疗时,正常肺部组织所受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射波刀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放疗计划,根据肿瘤体积大小和位置不同,采用PTV区域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剂量均匀指数(HI)、同侧和对侧肺组织接受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5V10V20V30参数对物理计划进行评价,并对肿瘤贴近肺门患者的放疗计划,加入对侧肺组织保护进行优化,评价对侧肺和全肺组织的照射体积比。结果 贴近胸壁肿瘤的照射体积比:同侧肺组织V5≥(15.21±3.12)%,对侧肺组织V5≥(1.34±0.67)%。贴近肺门的肿瘤的照射体积比:同侧肺组织V5≥(39.4±11.90)%,对侧肺组织V5≥(1.48±0.34)%。同侧和对侧肺组织的照射体积比均随肿瘤体积增大而增大。加入对侧肺部保护限制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后,对侧肺和全肺的照射体积比V5V10有明显的降低(t=2.44、4.81、3.53、3.17,P<0.05)。结论 贴近肺门的肿瘤对同侧和对侧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明显高于贴近胸壁的肿瘤。加入对侧肺部保护进行优化放疗计划后,能够减小对侧肺和全肺组织的损伤,实现了保护正常肺部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射波刀治疗>3 cm脑转移瘤(每例患者脑转移灶≤3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47例经病理诊断的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其中43例单发,2例为3个病灶,另2例为2个病灶,且每名患者至少有1个病灶直径>3 cm,仅给予射波刀治疗,8~12 Gy/次,共计3~5次,治疗后1周、1个月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此后根据原发肿瘤情况,平均每2~3个月评估1次。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9%、72%,治疗后3个月评价治疗总有效率为83%,疾病控制率为96%,6个月及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和93.6%,期间急性脑水肿发生1例,激素依赖性脑水肿发生1例,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结论 射波刀治疗>3 cm脑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射波刀治疗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接受射波刀治疗的22例(27个靶点)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性病变患者资料。肿瘤体积为0.88~125.66 cm3(中位数18.87 cm3),处方剂量为21~51 Gy(中位数39 Gy),分割次数为3~8次(中位数5次),生物等效剂量为35.7~100 Gy(中位数72.6 Gy),64%~82%(中位数72%)等剂量线覆盖计划靶区。采用 CT 为基础评价有无进展。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随访时间为8~97个月(中位33个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7%(10/27)、48%(13/27)、7.5%(2/27)、7.5%(2/27),有效率为92.5%(25/27)。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68个月(中位21个月)。1、2、3年局部控制率均为 90.6%,总生存率分别为78.8%、60.6%、43.4%。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乏力等胃肠道反应。射波刀治疗前接受过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所有伴有腰痛或下肢水肿的患者在治疗后均能使症状得到迅速缓解。结论 射波刀是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能够诱导症状迅速缓解,而不良反应极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射波刀(CyberKnife)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多发脑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时,不同计划设计方式对颅内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CyberKnife中心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例多发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例患者分别选择单靶区多计划和多靶区单计划进行治疗计划设计。通过对计划靶区(PTV)及其周围正常脑组织、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和适形指数(CI)、实施治疗总节点数和总机器跳数(MUs)对比分析,进行两种物理计划设计方案评价。结果 采用两种设计方式所得治疗计划均能够满足>95% PTV接受处方剂量照射。多靶区单计划方式能够明显降低患者PTV周围正常脑组织受照最高剂量和平均剂量,使得脑干受照最高剂量和平均剂量分别相对下降1.62%和5.57%(t=1.09,P<0.01),治疗总照射节点数和总机器跳数平均相对下降了4.63%(t=1.87,P<0.01)和1.06%,缩短临床治疗时间。两种方式设计所得治疗计划的CI指数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CyberKnife能够实现对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患者的精准立体定向放疗,在进行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时,将直径及体积相近的多靶区单计划设计,不仅能够减小患者正常脑组织及OAR的受照剂量,而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由术前(42.01±7.66)Hu减少至术后(25.61±2.06)Hu,增强由(66.99±7.65)Hu减少至(29.66±2.06)Hu,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48.32±8.41)ml·100 ml-1·min-1减少至(28.73±8.92)ml·100 ml-1·min-1,血容量(BV)由(65.38±10.49)ml/l 000 ml减少至(37.8±10.71)ml/1 000 ml,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100 ml-1·min-1减少至(44.62±34.26)ml·100 ml-1·min-1.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γ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肺癌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常常不能手术切除。近几年临床广泛采用三维立体定向放疗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1年12月起研究其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急性并发症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验证某射波刀机房的迷路外墙屏蔽的辐射防护效果,发现特殊情况下的屏蔽防护设计缺陷并予以纠正。方法 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某射波刀机房辐射防护屏蔽设计方案,主要考虑有用线束经过影像中心,不会直接照射迷路外墙。在对已经建成的机房实施放射防护验收检测时,发现存在有用线束不经过影像中心实施照射的情况并补建屏蔽防护设施,并加以验证。结果 经过现场验证检测,在有用线束经过影像中心的情况下,距迷路外墙30 cm相关关注点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31 μSv/h,低于参考控制水平10 μSv/h。当有用线束不经过影像中心的情况下,距迷路外墙30 cm相关关注点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达到301.67 μSv/h,接近参考控制水平的30倍。对此部分迷路外墙增加厚度以后,距其30 cm处的最高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14 μSv/h。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结论 建议设计射波刀机房的迷路外墙屏蔽时,应当根据加速器的运动范围确定有用线束是否经过影像中心,是否存在直接照射的迷路外墙的特殊情况,并根据照射范围和辐射源点至关注点的距离,按照有用线束计算屏蔽厚度,以符合标准要求,同时避免在机房迷路外墙相关专注点位置居留的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癌在进行射波刀治疗前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的最优延迟时间,并分析此时间点靶区勾画与各评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16排大孔径螺旋CT定位机对拟行射波刀治疗的120例胰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进行增强扫描,分别是:25、45和65 s组,30、50和70 s组和35、55和75 s组。扫描完成后根据图像质量评分表由3名副高职称以上放疗科医生分别进行评分。采用随机截距发展模型、Sidak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胰腺癌射波刀治疗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的最优延迟时间。同时采用Pearson法分析此时间点时靶区勾画与各评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边界、腹膜后淋巴结及十二指肠显示情况及靶区勾画把握度大小在45与65 s、50与70 s、55与75 s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高于同组内的25、30和35 s时的评分(t=3.59~21.68、13.34~15.46、12.42~13.83,P<0.05),因此最佳扫描时间范围为50~65 s,且55 s时靶区勾画把握度的均值最高(3.91±0.50),与肿瘤边界、十二指肠、腹膜后淋巴结显示情况及参考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肿瘤边界呈正相关(r=0.914 4,P<0.05),与参考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呈负相关(r=-0.926 3,P<0.05)。结论 胰腺癌射波刀治疗前CT定位增强扫描建议延迟时间为50~65 s,评分值最优时间点为55 s,靶区勾画的把握度与肿瘤边界显示情况呈明显正相关,与参考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对比评价射波刀联合或不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2月28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经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射波刀治疗剂量为20~37 Gy/4~6 F,贝伐单抗剂量为5 mg/kg、每2周1次。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1个月评估;疗效在治疗后3个月评估,随后每间隔3个月评估1次。结果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可达8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7.7个月,平均总生存期达10.9个月;射波刀未联合贝伐单抗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可达69.2%,中位PFS 4.7个月,平均总生存期达7.5个月。2组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射波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对比射波刀单独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较长的PFS,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四种探测器测量射波刀离轴比曲线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探测器测量射波刀离轴比曲线,为正确选择和应用探测器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PTW-60017、PTW-60018、PTW-60019和IBA-SFD 4种探测器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射束中心轴方向测量射波刀不同孔径准直器、不同深度的离轴比曲线,分析不同探测器测量的离轴比曲线差异及探测器固定方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 探测器平行于射束中心轴方向时,4种探测器测得的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均比实际射野偏大,最大偏差为1.9 mm,偏差随测量深度增加而增大。4种探测器测得的FWHM之间最大偏差为0.2 mm。4种探测器测得的半影最大偏差为0.3 mm,IBA-SFD测得半影最小,PTW-60019最大。测得的半影均随准直器孔径和深度增加而增大。准直器孔径大于30 mm时,IBA-SFD在射野外存在过响应现象。探测器垂直于射束中心轴方向时,PTW-60017、PTW-60018、PTW-60019测得的FWHM和半影比探测器平行于射束中心轴方向时小,准直器孔径5 mm时尤为明显。而IBA-SFD测得的结果相反。随着准直器孔径增加,4种探测器测得的左右半影间差异增加,杆效应明显。结论 4种探测器测量的射波刀离轴比曲线相近,但应用时需考虑各自特点,并注意探测器固定方式和杆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自1996年至2003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了6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统计分析射波刀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治疗中<3颗金标结合脊柱辅助摆位与≥3颗金标计算旋转偏差的区别,并阐述脊柱辅助摆位在<3颗金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45例采用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的肿瘤患者执行放疗,其中观察组94例(<3颗金标),对照组51例(≥3颗金标);治疗前对观察组所有病例添加1个脊柱摆位计划,分别统计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在所选脊柱距离下脊柱辅助摆位修正的旋转偏差,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计算的旋转偏差结果。结果 金标追踪脊柱辅助摆位结果:金标与所选脊柱中心距离<20、20~40、40~60、60~80和>80 mm旋转统计偏差均值分别为(0.494±0.350)°、(1.291±0.590)°、(1.705±0.739)°、(2.512±0.761)°和(2.796±1.081)°,观察组和对照组旋转总偏差分别为(1.742±0.784)°、(1.805±0.562)°。金标呼吸跟踪结果:在上述情况下旋转统计偏差均值分别为(1.190±0.547)°、(1.956±0.735)°、(2.141±0.670)°、(2.957±0.648)°和(4.027±0.695)°,观察组和对照组旋转总偏差分别为(2.619±0.906)°,(2.233±0.763)°。金标追踪与金标呼吸跟踪的脊柱辅助摆位与金标计算的旋转偏差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标追踪治疗中,脊柱辅助摆位修正旋转偏差范围随金标与所选脊柱中心距离增加而增大,当金标与所选脊柱距离<60 mm时可以认为脊柱辅助摆位计算的旋转偏差与金标计算的旋转偏差具有同等的肿瘤旋转校正效果;当可使用的金标<3颗且金标与邻近脊柱中心最小距离较近时(<60 mm),可以采用添加脊柱辅助摆位计划计算肿瘤旋转方向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氩氦刀靶向治疗肺癌的CT影像学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例肺部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应用氩氦刀微创、靶向冷冻治疗,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氩氦刀冷冻形成的冰球能达到覆盖病灶体积的90%~100%,术前、术中和术后有不同的CT影像学表现。治疗后1~3月复查CT,肿块均有较大程度的缩小或消失。结论:CT影像学表现能够直接客观地评价氩氦刀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意义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