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BMSCs复合胶原材料三维诱导软骨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犬BMSCs,以胶原海绵作为支架材料,体外三维复合培养后,观察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的可行性. 方法 健康家犬10只,体重10~15 kg,雌雄不拘.抽取骨髓,体外培养BMSCs,传至第3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组将第3代BMSCs以1×106/mL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体外培养48 h后,将细胞材料复合物以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每隔2天换液;对照组将第3代BMSCs以相同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每隔2天以DMEM换液.培养后14 d,将细胞材料复合物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第3代BMSCs与第2代BMSCs形态基本一致,传代初期细胞伸出伪足,呈梭形或三角形,7 d后逐渐以梭形为主,胞体饱满,细胞传代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细胞广泛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多数细胞呈多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少数呈短梭形,细胞周围间隙可见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呈梭形或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胞质透亮均匀,细胞核轮廓清楚,呈蓝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支架材料孔隙内的细胞胞浆可见棕黄色颗粒,细胞周围出现黄染区;对照组无表达. 结论 BMSCs接种于胶原海绵材料后,经定向软骨诱导后,可向软骨组织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
牛肌腱复合胶原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牛肌腱复合胶原三维支架材料 (tendon mixed extraction of bovine collagen,t MEBC)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探讨其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 方法 胎牛肌腱经脱细胞、冷冻 -干燥方法构建复合胶原三维支架载体 ,取 4~ 6代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HPDL Fs) ,接种浓度 5× 10 6 / ml与 t MEBC复合材料共培养 ,于培养第 1、3、5及 10天 ,细胞计数法了解细胞附着及增殖情况 ;培养第 5、10天 HE染色、扫描电镜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  t MEBC具有良好的多孔网状结构 ,HPDL Fs黏附良好 ,复合培养 1d细胞密度达 0 .5 5 6× 10 4 / ml,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明显 ,培养第 10天细胞密度达 3.94 4× 10 4 / ml;组织学检测显示细胞均匀分布于材料内部 ,形成良好的细胞材料复合体。 结论  t MEB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作为支架材料复合HPDL Fs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基因转染对离体培养的肌腱细胞分裂增殖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转染 48h后细胞IGF 1mRNA和活性蛋白的表达 ;3 H TdR掺入法检测转染后 2 4、48、72h肌腱细胞DNA的合成情况 ;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转染 48h后细胞Ⅰ型胶原的免疫荧光染色行定量分析。结果 IGF 1mRNA和活性蛋白在转染细胞内正确表达 ;实验组每分钟闪烁值 (CPM )为2 3 5 5 .75± 5 41.98,而对照组CPM值为 114 9.0 0± 485 .3 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转染组Ⅰ型胶原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转染组 76.2 0± 3 2 .2 3 ,对照组 3 8.84± 11.10 ,P <0 .0 1)。结论 外源性IGF 1基因转染能够促进肌腱细胞的分裂增殖和Ⅰ型胶原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腱细胞与人工材料体外联合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探索肌腱细胞与人工材料是否有可能复合形成新型有活性的人工肌腱,特设计了本项研究。方法:取第4代腱细胞,复苏后分别加入碳纤维编织带、涤纶编织带及几丁质编织带联合培养,在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及细胞与材料的相容性。结果:腱细胞与碳纤维有良好的相容性。腱细胞沿碳纤维生长、繁殖,并合成胶原。腱细胞与涤纶的相容性较差,在几丁质上无细胞附着。结论:腱细胞与碳纤维联合培养后,保持了腱细胞的形态特征,与碳纤维的相容性最好。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有活性的人工肌腱材料  相似文献   

5.
梯度降解三维支架材料与肌腱细胞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梯度降解肌腱支架材料 (GDBM)与肌腱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及肌腱细胞在三维支架上培养的生物学行为。 方法 将肌腱细胞与梯度降解肌腱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 ,单纯培养为对照组。在 8h、2 4h、72h、7d、2个月进行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 1、2、3、4、5、6、7、8d检测细胞增殖 (MTT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DNA指数及肌腱细胞凋亡。通过3 H Proline掺入实验探讨支架材料对肌腱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结果 肌腱细胞在支架材料上呈梭形复层生长 ,GDBM组肌腱细胞第 2天进入对数增长期 ,倍增时间为 3 .2 5d ,而单纯培养对照组倍增时间为 3 75d。GDBM组与单纯培养对照组比较3 H Proline掺入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说明细胞功能未受影响。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的肌腱细胞DNA指数为 0 96,增殖指数比对照组高 2 1% ,提示肌腱细胞在三维支架上生长速度快 ,增殖能力强。 结论 梯度降解肌腱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作为肌腱细胞的有效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日龄新西兰兔骨髓进行培养传代,采用第3代细胞进行研究。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以含1μg/ml rhBMP-2注射型FS培养细胞;FS对照组:以单纯FS培养细胞;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细胞培养、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方法对各组兔MSCs的增殖、贴壁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染色、Ⅰ型胶原表达、超微结构及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组细胞促增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是:FS对照组→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细胞贴壁率的影响总体由强到弱依次是:FS对照组→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LP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实验组→FS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实验组→FS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粗糙,有微孔存在,FS对照组、实验组细胞与材料融合生长。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程度高,但细胞增殖活性较FS对照组稍差;FS对照组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程度较实验组低,细胞增殖活性较好;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增殖活性较差,胞外基质少。结论以FS为载体复合BMP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可显著提高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但对MSCs促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经胶原涂层处理的煅烧骨(CCB)复合行体外培养时贴附、增殖能力的变化,探讨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的最适时间。方法:制备鼠尾胶原(I型胶原),无菌条件下,将煅烧骨置于胶原液中,2h后取出骨块,置滤网中将孔内外的胶原溶液沥干。体外培养的大鼠MSCs经矿化液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将分化后的成骨细胞滴加到涂胶原的煅烧骨块上,同时以未涂胶原的煅烧骨块为对照组。3天,7天时取材,扫描电镜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细胞在煅烧骨表面的贴附数量及形态,用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在两组材料的生长曲线,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的ALP活性。结果:扫描电镜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的贴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计数认为实验组细胞在材料上粘附数量多,增殖速度快。实验组AL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胶原修饰的煅烧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能明显提高成骨细胞的贴附,并且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维持,体外培养7~8天时,材料上的细胞数达到最大,应尽快植入体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胶原支架材料对细胞亲和性的影响,并观察在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过程中支架材料的物理性质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第3代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至足够数量后,分别种植于100%胶原(实验组1)、70%胶原(壳聚糖∶胶原=3∶7,实验组2)、50%胶原(壳聚糖∶胶原=5∶5,实验组3)、30%胶原(壳聚糖∶胶原=7∶3,实验组4)四种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上,培养7d,通过光镜、电镜等观察和比较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情况、增殖活力和生长形态,以及材料物理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各组壳聚糖-胶原支架材料上,细胞均能黏附、生长良好,其中实验组2的多孔支架材料上细胞增殖更接近单纯胶原材料(实验组1),且材料收缩降解速度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胶原支架材料中,壳聚糖∶胶原=3∶7的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细胞相容性,且材料形变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复合胶原的组织工程肌腱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胶原在组织工程肌腱的构建中对力学强度的影响. 方法裸鼠75只,制成跟腱缺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将人发(hair,H)、碳纤维(carbon fiber,CF)、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GA)、H PGA和CF PGA复合外源性Ⅰ型胶原,与标准转化人胚腱细胞株联合培养制成组织工程肌腱.植入裸鼠右后肢修复跟腱缺损,为实验组(A组);将未复合胶原的上述各种材料植入裸鼠左后肢修复跟腱缺损,为对照组(B组).术后于2、4、6、8和12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观察并比较其变化. 结果实验组2~4周力学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力学强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人发的力学强度最佳,CF次之,PGA最差. 结论外源性胶原在肌腱修复的早期能增强组织工程肌腱的力学强度,对患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衍生肌腱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衍生肌腱支架材料(tendon derivation biomaterials,TDBM)与肌腱细胞的细胞相容性及肌腱细胞在此三维支架上培养的生物学行为,为肌腱组织工程新型支架材料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肌腱细胞与TDBM体外复合培养,设置单纯肌腱细胞培养为对照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DNA倍体水平及肌腱细胞凋亡率。通过^3H-脯氨酸(^3H-Proline)掺入试验了解材料对肌腱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 肌腱细胞在TDBM上呈梭形生长,TDBM组细胞第2天进入对数增长期,倍增时间为3d,而单纯肌腱细胞培养对照组倍增时间为3.75d。TDBM组与单纯肌腱细胞培养对照组比较,^3H-Proline掺入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细胞功能未受影响。与支架材料复合培养的肌腱细胞DNA指数为0.96,增殖指数较对照组高10.1%,提示肌腱细胞在三维胶原支架上生长速度快,增殖能力强。结论TDBM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肌腱细胞的有效载体应用于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相容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制备的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探讨胶原膜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能性.方法①选用8~12周新西兰白兔中分离培养的原代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以1×105/cm2种植到制备胶原膜上,于种植后2、12和24小时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胶原膜的黏附.②分别设立空白组(无细胞)、阴性对照组(培养基)、阳性对照组聚氯乙烯管(Polyvinyl chloride,PVC)浸提液和实验组(胶原膜浸提液).取2~4代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各5孔,1×104个/孔,于接种后24、72和120小时,通过MTT法显色,并于酶标仪490 nm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对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相容性进行评估.结果移行上皮细胞2小时后开始在胶原膜上黏附,随时间推移,黏附细胞数量增加;第24、72和120小时实验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590±0.024、1.065±0.040和1.129±0.074,阴性对照吸光度值分别为0.639±0.068、1.022±0.044和1.087±0.111,阳性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302±0.029、0.653±0.083和0.694±0.031,实验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制备的胶原膜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相容性良好,具有作为泌尿系腔道组织工程支架的潜在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兔肌腱细胞、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的基础上,将冻存复苏的传代细胞与碳纤维、涤纶及几丁质三种材料体外联合培养,观察细胞与材料的相容性以及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比较这两种细胞在三种材料上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碳纤维与两种细胞的相容性均好,有良好的吸附性;涤纶材料上两种细胞生长均少,可能与其表面结构有关;几丁质明显抑制这两种细胞生长。同时发现,无论肌腱细胞,还是成纤维细胞,在碳纤维上座落的数量都明显优于涤纶、几丁质。三种材料交错在一起时,胶原纤维方向是以碳纤维为轴,形成网状,交织缠绕在材料之间。随时间延长,细胞在单根碳纤维或多根碳纤维上排列均匀,包绕碳纤维,且相互衔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有生命的人工肌腱、韧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贵州小香猪8只,每只背部脊柱两侧均有放创性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Ф3.67cm)各3个,共48个创面.将经处理的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ambrane, HAM)分别负载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和表皮细胞,移植到其左侧24个创面作为实验组(A组);以单纯无种植细胞的HAM敷盖其右侧前16个创面(B组);以单纯油纱布敷盖其右侧后8个创面(C组).B、C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后1~3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及上皮化等情况,并进行创面组织HE染色及vW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图像分析法测算各组各时间点创面平均面积(cm2),并计算其愈合百分率. 结果 C组于伤后 22~23天愈合,B组于伤后19~21天愈合;A组于伤后15~17天愈合,较B、C组分别提前6~7天和5~6天,愈合质量好.移植15~17天,A组与B、C组创面平均残留面积及愈合面积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创面的新生上皮已完全覆盖整个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肉芽组织中v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可见胶原沉积;B、C组创面仍见许多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中vWF、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胶原沉积不明显. 结论 HAM负载自体MSCs和表皮细胞植入对放创性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有较好的促愈合作用,愈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骨延长区组织愈合过程中胶原变化的偏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骨延长区骨组织修复过程中胶原变化特点及规律.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制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于术后第5天以1.5 mm/d延长,共延长14 d.于延长结束时,延长结束后7、14、21、30、40、50、60和70 d分批处死动物,取材(n=3).石蜡包埋切片,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偏光显微镜观察新骨组织的胶原变化. 结果延长区胶原变化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在延长结束时及延长结束后的早期纤维组织中,除Ⅲ型胶原外,还含有大量Ⅰ型胶原;②在软骨组织中有Ⅰ、Ⅱ和Ⅲ型胶原;③假性生长板中存在Ⅰ、Ⅱ和Ⅲ型胶原;④骨延长区新骨再生与修复的后期Ⅰ型胶原占绝对优势. 结论骨延长区的骨组织修复是在牵张应力下进行的,其胶原变化显示出与骨折愈合不同的特点;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在偏光显微镜下可清晰地区分Ⅰ、Ⅱ和Ⅲ型胶原,为研究骨组织修复过程中胶原变化的分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无细胞人膀胱黏膜下基质的生物相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细胞膀胱黏膜下基质(acellularurinarybladdersubmucosa,AUB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应用反复冻融-酶消化处理及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人AUBS。体外培养人口腔黏膜细胞,以2×106/ml密度接种于AUBS,观察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取纯种SD大鼠18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将AUBS1cm×1cm移植于大鼠腹部肌肉内,分别于术后3、6、10、14、21和28d各处死3只动物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AUBS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呈三维立体网络状结构。第2代人口腔黏膜细胞接种于AUBS后能够生长和繁殖,10d后在AUBS表面形成了连续单层细胞结构。AUBS植入大鼠腹部肌肉内,术后6dAUBS移植区可见组织细胞浸润、生长,14d可见新生血管形成,28d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结论AUBS可以在体内、体外诱导细胞黏附和生长,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兔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兔椎间盘髓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表型及超微结构改变,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2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椎间盘髓核组织,在含有15%灭活FBS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形态.分别在取材后、原代、第1代、第2代细胞培养期间,进行髓核细胞活力测定;爬片培养后进行甲苯胺蓝、HE、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Ⅰ型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TT法绘制髓核细胞生长曲线,并行原代及第2代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对体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见原代髓核细胞呈类圆形,折光性较强;5 d开始有细胞贴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短梭形;6~8 d细胞生长进入指数生长期;约17 d时,细胞长满瓶壁,可进行传代;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形态逐渐由多角形、短梭形向长梭形改变.髓核细胞活力测定在刚分离完成后细胞活力为95%~97%,原代培养期间为98%~100%,第1代培养期间仍能维持为100%,第2代细胞活力下降较为明显,为75%~80%.髓核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强阳性:HE染色见细胞核、细胞质着色明显.第1代髓核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聚集蛋白聚糖番红O染色呈阳性;第2代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弱阳性,聚集蛋白多糖番红O染色着色较浅.MTT生长曲线与体外细胞培养时生长过程相符.透射电镜显示原代髓核细胞内线粒体少,胞质内有大量糖原颗粒,随传代次数增加,糖原颗粒减少,线粒体数量增多,细胞器开始肿胀.结论 明确了兔髓核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变迁,为组织工程髓核的种子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扩增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连续培养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髓核细胞内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行Ⅱ型胶原染色,观察髓核细胞的类软骨表型表达情况。结果: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20例人退变椎间盘髓核,培养成功16例;原代髓核细胞平均7d贴壁,呈类圆形或多角形,P1代髓核细胞平均12h贴壁,呈大梭形或多角形,两代细胞融合95%所需时间分别为30d和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主要表达于原代和P1代髓核细胞浆内,被甲苯胺蓝染成天蓝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沉淀,两代间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简化髓核细胞分离步骤,提高培养效率;传一代后髓核细胞增殖速率提高,但仍维持类软骨表型,表达聚集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  相似文献   

18.
生物衍生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肌腱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用同种异体肌腱细胞与生物衍生肌腱材料体外联合培养后植入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四川锦猴15只,手术造成纤维鞘管内屈指深肌腱2.5cm缺损后,分三组。A组:生物衍生肌腱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移植组;B组:单纯生物衍生肌腱材料移植组;C组:自体肌腱移植组。术后1、2、3、6和12周分期观察植入物的大体形态、组织学和超微结构,BrdU标记表达。结果 A组植入体内后肌腱细胞能继续增殖,细胞形态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趋于正常,形成的肌腱呈白色且有光泽、致密,组织学可见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12周肌腱细胞仍成活并分泌胶原,BrdU表达为阳性;B组植入体内3周后材料逐渐变细,12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出现中断;C组植入体内2周后桥接部有纤维连接,排列较为规则,肌腱愈合。A组分别于3、6、1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肌腱细胞排列均匀,胶原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网状,主体趋势与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核仁清晰,细胞器丰富。随时间的增加A、C组与B组的差异明显增大。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细胞与生物衍生肌腱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体内能够再生出肌腱样组织,植入的肌腱细胞具有生命力,新生的肌腱组织在大体、组织学方面与正常肌腱相似。  相似文献   

19.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人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的分离方法和培养体系。方法 用Ⅳ型胶原纯化、富集ESCs,将黏附细胞(实验组)和未黏附细胞(对照组)分别接种在Ⅳ型胶原摹质(实验组为A1,对照组为A2)和3T3细胞滋养层(实验照组为B1,对照组为B2),培养体系为:低糖无钙DMEM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10μg/L、氯化钙0.05mmol/L、氢化可的松0.8mg/L),观察细胞能否呈克隆状生长,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ECSs周期和表型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细胞呈克隆状生长,G0/G1期细胞和α6^briCD71 dim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蛋白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呈刚性。结论 人ESCs可通过Ⅳ型胶原快速黏附分选,并可在适当的培养体系里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