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张克波 《西部医学》2017,29(12):1762-1765+176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检测价值, 包括生物标记价值与状态标记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接受治疗的32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 按照患者个人病历及杨氏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 将197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躁狂组, 将125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抑郁组。同时按照患者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 将241例患者纳入未用药组, 将81例患者纳入用药组。另同期选择进行治疗的7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将其纳入精神分裂组, 同时选择行健康体检的322例健康成人, 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测各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 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用药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略高于未用药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及精神分裂组血清尿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躁狂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抑郁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躁狂组及抑郁组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组患者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1~50, 中位数为36(31, 39)分, 血清尿酸水平与躁狂发作无相关性(r=0.09, P >0.05)。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45, 中位数为32(23, 38)分, 血清尿酸水平与抑郁发作无相关性(r=0.26, P >0.05)。 结论 临床医生可通过检查血清尿酸水平作为其生物标记物用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初筛, 但不可以血清尿酸水平的高低作为双向情感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谭云飞  黄满丽  许毅 《浙江医学》2006,28(4):252-254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的精神状态和特征。方法对312例海洛因依赖者在脱毒后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测评。结果男性及女性海洛因依赖人群在疑病、抑郁、癔病、精神病态、妄想、精神衰弱、轻躁狂等7个因子上均高于中国常模。女性样本组还在精神分裂因子高于中国常模。文化程度差异对MMPI各因子分无明显影响。结论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精神状态可能增加了复吸的机会,应加强社会心理干预以防复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MMPI),对4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41例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男性化-女性化、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癔症和社会内向两因子外,其他MMPI各因子分男性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强迫症患者MMPI的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以及精神衰弱等因子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而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病态心理状态;不同性别的强迫症患者其人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特点。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和数字符号测验(SDMT)、数字广度测验(DST)、视觉再生测验(VRT)、言语流.性测验(VF)和连线测验( TMT)分别对3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人格特征和认知功能的测试,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MMPI的测试结果除了男子-女子气( Mf)和轻躁狂( Ma)量表的T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疑病(Hs)、抑郁(D)、癔症(Hy)、社会病态(Pd)、偏执(Pa)、精神衰弱(Pt)、分裂(Sc)、社会内向(Si)的T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抑郁组在SDMT、DST、VF和TMT测验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VRT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SDMT、DST的得分与Pa、Sc的T分呈负相关,VRT得分与Pd、Pa、Sc、Ma的T分呈负相关;TMT提笔次数与Pd、Pa、Ma的T分呈正相关。结论 MMPI在抑郁障碍的诊断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抑郁症患者确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注意转换迟缓且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与其病理性人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不同临床特点对强迫症患者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Yale Brown强迫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问卷 (MMPI) ,对 4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测试 ,并与 41例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强迫症组疑病、抑郁、癔症、心理变态、男性化 女性化、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除癔症和社会内向两因子外 ,其他MMPI各因子分男性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P <0 .0 5或P <0 .0 1) ;强迫症患者MMPI的疑病、抑郁、男性化 女性化以及精神衰弱等因子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而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病态心理状态 ;不同性别的强迫症患者其人格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实验室决策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酒精依赖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进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DS)评估和爱荷华赌博试验(IGT)、骰子博弈试验测试(GDT)。结果:1)酒依赖组在SAS、SDS量表评分中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IGT的第五模块测试中,酒依赖组的冒险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差异(P<0.05);酒依赖组的GDT结果显示,安全选项的得分低于对照组,风险选项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IGT净分数的影响因素是SDS总分、受教育年限、SAS总分(P<0.001);IGT冒险分数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受教育年限和入院次数(P<0.001);GDT风险选项的影响因素是成瘾时间(P=0.011)。结论:本研究发现酒精依赖患者存在风险决策功能损伤,其危险因素包括焦虑、抑郁情绪,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次数和成瘾时间。  相似文献   

7.
唐全胜 《广西医学》2010,32(8):902-90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康复期患者在心理治疗前后的人格特征变化。方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抑郁症患者25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进行测查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疑病症(Hs)、癔症(Hy)、男女子气(Mf)、轻躁狂症(Ma)、精神病态(Pd)、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社会内向(Si)量表T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抑郁症(D)、偏执狂(Pa)量表T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症患者治疗后的Hs、D、Pd、Pa、Pt、Sc、Hy、Si量表T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Mf、Ma量表T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期分裂症、抑郁症患者的病态人格改变。结论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康复期患者心理向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转变。说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康复期患者的某些人格经心理治疗后有各自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00-103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临床特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ADRS、YMRS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抑郁组、躁狂组、对照组三组TSH、FT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F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躁狂组与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T3、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躁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躁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ADRS评分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躁狂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YMRS评分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出现异常,并且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躁狂发作的患者FT3水平显著升高,抑郁发作的患者FT3、T3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60例)和氯丙嗪组(60例),观察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1、2、4、8周末分别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锂浓度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BR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同期两组之间的BRM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有效率90%,氯丙嗪组有效率8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利培酮组较氯丙嗪组少而轻,差异明显(P〈0.05)。结论: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石杉碱甲对酒依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60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石杉碱甲200μg/d,疗程8周。治疗前后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及韦氏记忆测验量表(WPS-R)评定认知功能障碍状况、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石杉碱甲治疗8周,研究组WAIS-RC及WPS-R评分、治疗依从性、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领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87.92比80.03,P〈0.05;80.28分比71.48分,P〈0.01;55.17%比27.59%,P〈0.05;14.18分比12.69分,P〈0.05;13.78分比12.31分,P〈0.05;14.66分比13.31分,P〈0.05;14.21分比12.48分,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石杉碱甲治疗酒依赖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肯定、安全有效,并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躁狂发作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与抗抑郁剂使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对74例在单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74例患者中,转躁曲线呈"S"型者41例(55.4%),阶梯型22例(29.7%),正弦波型11例(14.9%)。从开始使用抗抑郁剂到转换所经历的时间(ATs)为2~525 d,平均(95±109)d。初次与再次使用同一种抗抑郁剂后ATs不同(P〈0.01)。不同转换形式、抗抑郁剂之间,A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逐一按照karach和lasagna的判断准则进行分析,未发现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双相障碍患者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躁狂发作与抗抑郁剂使用有关。结论尚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双相障碍患者在抗抑郁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躁狂发作与抗抑郁剂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氮平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2组(n=36)。实验组予奥氮平、丙戊酸钠联用;对照组应用碳酸锂、丙戊酸钠治疗,比较2组疾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用药2、4、6、8周后,实验组躁狂量表(BRMS)评分分别为(8.22±2.11)分、(6.23±1.52)分、(4.54±0.25)分和(3.21±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疗效确切,安全性佳,值得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华青  王峰  徐勇 《当代医学》2021,27(33):21-24
目的 探讨合并酒精依赖的情感障碍患者随访1年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32例合并酒精依赖的情感障碍患者,经住院治疗1个月后病情稳定出院,于住院前、出院时和1年后分别使用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DUIT)、强制饮酒评定量表(OCDS)、贝克抑郁量评定表(BDI)、贝克焦虑评定量表(BAI)和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和1年随访时,ADUIT、OCDS、BDI、BAI和YMRS评分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双相障碍合并酒精依赖患者基线YMRS评分显著高于抑郁症合并酒精依赖患者(t=10.30,P<0.01),1年随访时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男性抑郁症合并酒精依赖患者ADUIT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t=3.98,P<0.01).基线时,男性双相障碍合并酒精依赖患者ADUIT评分和OCDS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t=2.80,2.95;P<0.01).1年随访时,男性双相障碍合并酒精依赖患者OCDS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t=6.75,P<0.01).随访1年,女性双相障碍合并酒精依赖患者BDI评分和BAI评分显著高于男性患者(t=2.72,2.69,P<0.01).结论 情感障碍合并酒精依赖患者经住院治疗疗效显著,且疗效可持续至少1年.但不同性别患者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郭辉  丁万涛 《浙江医学》2017,39(12):999-100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33例符合ICD-10“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组,127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情绪运用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情绪理解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的情绪感知、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躁狂发作次数与情绪运用、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34、-0.297,均P<0.05);抑郁发作次数与情绪感知、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83、-0.257,均P<0.05);总病程与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72、-0.313、-0.182和-0.204,均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与其病程、发病次数和发作形式等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及临床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196例精神分裂患者和178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精神分裂组和双相情感组。患者均给予16排螺旋CT颅脑扫描并计算HI、TVW、LVBI、VI指数,评定脑萎缩程度分级(GA)。调查并记录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居住方式;分别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双相情感组HI、TVW、VI、GA指数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组(P0.05);精神分裂组LVBI分值显著低于双相情感组(P0.05);双相情感组本科及以上比例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离异比例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SAS及SDS分值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颅脑CT和临床相关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增宽、脑萎缩程度更重,而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更高、离异比例更高,患者睡眠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患者采用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接受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BRM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从第2周开始BRMS分值下降快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4%(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与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钠疗效相同,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临床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健康对照人群之间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以及部分糖代谢指标。方法:根据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提供的的诊断标准,我们将135例双相障碍患者分为双相Ⅰ型障碍组(89例)、双相Ⅱ型障碍组(46例),另选择52例健康个体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双相Ⅰ型障碍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阳性率、情感稳定剂使用率、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双相Ⅱ型障碍组(P〈0.05),以抑郁为首发症状患者的比例、既往自杀未遂率显著低于双相Ⅱ型障碍组(P〈0.05)。(2)三组间血清BDNF、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不全相等(P〈0.05),双相Ⅰ型障碍组、双相Ⅱ型障碍组血清BDNF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INS、HOMA2-IR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双相Ⅰ型障碍组与双相Ⅱ型障碍组之间血清BDNF、FINS、HOMA2-IR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有所下降,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8.
刘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54-2856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中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系统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记忆商数四项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和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智商三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上述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中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梁军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79-80,8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给予阿立哌唑及丙戊酸钠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6)给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对照组(n=46)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CGI—S—BP及YMRS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④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越长,其CGI—S—BP及YMRS评分越低,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两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的后两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丽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治疗中,阿立哌唑及丙戊酸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6受体(IL-6 receptor,IL-6R)水平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98例纳入双相情感障碍组,将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评分≥13分且躁狂发作的51例患者纳入躁狂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评分≥17分且抑郁发作的47例患者纳入抑郁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行PSG的单相情感障碍患者104例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PBMC中IL-6、IL-6R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PBMC中IL-6、IL-6R水平及二者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最低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PBMC中IL-6、IL-6R水平与HAMD评分、YMR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组患者的IL-6、IL-6R水平及AHI显著高于对照组,最低S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躁狂组患者的IL-6、IL-6R水平及AHI显著高于抑郁组,病程显著长于抑郁组,最低SO2、MMSE评分显著低于抑郁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躁狂组患者的IL-6、IL-6R水平均与Y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抑郁组患者的IL-6、IL-6R水平均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患者的IL-6与IL-6R水平呈正相关(P<0.05),IL-6、IL-6R水平均与AHI呈正相关,与最低SO2、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PBMC中的IL-6、IL-6R呈高表达,二者与AHI、SO2具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