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宋静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2,18(11):1040-1040
我院收治下肢骨折360例 ,经过宣教无因用拐杖不当发生各种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下肢骨折360例 ,其中男286例 ,女74例 ,年龄15~70岁。2拐杖应用的宣教2 1拐杖的选择 :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 ,嘱病人及亲友选择质量好 ,扶手牢固 ,高度可调试 ,拐头有防滑装置的轻便拐杖 ,通常铝合金制品最佳。2 2扶拐的方法 :拐杖的高度应根据病人的身高调适 ,一般高度是病人双手扶拐 ,拐顶距离腋窝5~10cm ,与肩同宽。因为扶拐的力在双手而不是靠腋窝支撑身体 ,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护理在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期在我院行AJR患者140例,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0例采用强化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手术及护理后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强化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快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6周扶拐行走率50.0%,10周及以后拐行走率仅7.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开展心理护理、功能恢复锻炼康复护理、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康复护理措施在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下肢骨折患者何时下地、负重是每一个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患者能否安全顺利康复的关键。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拐杖是辅助实现患者达到安全顺利康复的最佳工具,早期进行拐杖使用宣教,把握下地活动时机及正确的方法,又是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早期限量负重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早期予限量负重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对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三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在术后3 d开始扶双拐站立,患肢负重30~50 kg行走,扶拐时间最短6个月,观察骨折愈合与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4~32个月.随访6个月时骨折愈合27例(占90%).继续随访至12~...  相似文献   

5.
机体呼吸功能障碍会导致Ⅱ型呼吸衰竭的发生,无创呼吸机只需要通过面罩对患者行正压通气,从而纠正机体缺氧和CO2潴留,避免了进一步使用有创辅助通气(气管插管),使患者遭受的痛苦减至最小。如呼吸机使用不当或护理不到位,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无创呼吸机的治疗作用。我们通过正确评估造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采用预见性护理,旨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至12月Ⅱ型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固定、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3例。结果术中输血12例,平均输血400ml。术后14~35d可扶拐负重行走。43例获随访4~4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4.6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4例,良23例,可6例,优良率达86.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早期下地活动训练,功能恢复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择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并以数字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有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护理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康复总有效率、自主行走率、扶拐行走率、行走自如率及生活基本自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康复总有效率(88.00%)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股骨髁C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方法 股骨髁C型骨折33例采用前外侧切口入路,AO异型支持钢板内固定,C_2、C_3型骨折常规一期植骨,术后4~6周后行下肢功能康复锻炼器(CPM)功能锻炼,6~8周后扶拐非负重行走,12~24周逐渐负重行走 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10年,平均5.7年。骨折愈合时间6~28周(平均20.5周),采用评价方法;优8例,良14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为66.7%;结论 AO异形支持钢板,操作简易,骨折复位满意,关节面平整,内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 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 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运动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其中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下肢功能的训练, 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最终保证患者能够独立行走。由于治疗师的数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机器人在90年代被应用于康复领域, 以减少治疗师的体力劳动和保证治疗效果的稳定。下肢机器人作为新型医疗器具在多种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一定成果。本文研究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时的治疗效果, 以向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股骨颈骨折6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疼痛、心理、功能练习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6例患者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6例,3个月后均能扶单拐行走,无一例出现假体脱位、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使患者减轻痛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3月-2000年4月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29例(31例次)。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不用外固定,拆线后即允许扶拐下地负重行走。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及骨髓炎发生,术后早期作关节锻炼,于3周左右膝关节恢复至术前活动度。结论:带锁髓内针具有适应证广、并发症少、愈合快,感染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股骨干骨折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改良"榫头式"髂骨瓣血管蒂移植内固定治疗青壮年不稳定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经验,以及研究改变张应力和剪应力为纯压缩力、恢复股骨头正常负重面积的治疗手段。方法:在青壮年组中,采用改良"榫头式"髂骨瓣、骨膜瓣血管蒂一直用多枚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改变原张应力及剪应力为纯压缩力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22例。结果:22例患者术后平均4.6周可扶双拐离床不负重活动,平均15.4周可弃拐室内行走。均获6年以上随访,骨折均愈合,疗效显著。结论:对青壮年不稳定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切开复位治疗可选择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1例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和感染,2例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进行了介入治疗获得成功。随访半年,44例能独立行走,2例扶拐行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心肌梗死死亡。结论做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股骨髁C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股骨髁C型骨折33例采用前外侧切口入路,A0异型支持钢板内固定,C2、C3型骨折常规一期植骨,术后4—6周后行下肢功能康复锻炼器(CPM)功能锻炼,6—8周后扶拐非负重行走,l2—24周逐渐负重行走。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l0年,平均5.7年。骨折愈合时间6—28周(平均20.5周),采用评价方法,优8例,良14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为66.7%;结论 A0异形支持钢板,操作简易,骨折复位满意,关节面平整,内固定坚强,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是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股骨髁部纵行骨折患者,采用AO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1周在CPM机上行膝关节功能锻炼,6周扶拐不负重行走。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2年,平均1年4个月,按Merchan等提出的膝关节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结论AO空心加压螺钉是一种治疗Hoffa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骰骨髁支持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14例应用骰骨髁钢板手术治疗内固定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松质骨螺钉退出6例,松质骨螺钉折断4例,钢板折断4例.结果 再手术内固定8例采用逆行锁钉,4例采用动力加压镙钉固定,2例断端移位不大,力线尚好,予以石膏矫形固定2~3个月.平均术后9周扶拐部分负重行走训练,14例骨折均已愈合,13例已取出内固定.结论 钢板折断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所致,术后功能锻练不当或过早负重也是造成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对骨折的愈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阿片类药物是控制癌症疼痛(简称癌痛)的重要药物,若品种及剂量使用不当,将会进一步造成肾脏损伤.癌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并发症的进展,可能会伴有肾功能不全.因此存在肾功能不全风险的癌痛患者,必须正确评估肾功能状态,结合疼痛程度和阿片类药物特性,正确选择药品品种和剂量.该文综述常用阿片类药物的药动学特征、肾功能不全患者和透析...  相似文献   

18.
曹会超  李鹏 《贵州医药》2023,(3):357-358
目的 探究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再予以早期运动康复锻炼指导,两组患者均治疗干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肢负重时间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测评下肢运动功能(FMA)、膝关节功能评分(HS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行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肢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SS、FMA、Harri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可有效缩短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时间,促进下肢相关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且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是适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56岁到75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性地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50例56岁到75岁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平均住院14d;其中伤口I期愈合35例(97.1%),2例因合并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延期愈合,死亡1例;12例患者术后3~5d扶拐仗下地站立或行走。结论认为加强围术期康复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方法78例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康复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康复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情况以及住院、骨折愈合、负重行走时间。结果康复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89.74%高于对照组的6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住院时间(26.6±2.3)d、骨折愈合时间(59.6±2.3)d均短于对照组的(35.3±1.9)、(73.5±4.4)d,负重行走时间(53.6±4.6)d长于对照组的(39.1±2.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康复护理应用于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术后患者中,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恢复踝关节功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