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IV的T细胞免疫及其对乙型、丙型肝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攻击CD4~+T细胞,造成T细胞耗竭、功能减退,而T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中对病毒的清除、控制和肝组织病理损伤起主要作用。因此,乙型、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必定会对HBV、HCV感染的T细胞免疫造成影响。本文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静脉药瘾者HIV重叠HBV/HCV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时,HIV对机体T辅助细胞亚群的影响及HBV/HCV核酸载量的变化.方法以静脉药瘾者(IVDUs)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免疫层析法和PCR法检测病毒感染指标,用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 IVDUs的CD3、CD4细胞、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产生减少,IVDUs存在HIV感染时CD3、CD4细胞和IFN-γ产生进一步降低,HIV感染与HBV-DNA和HBeAg表达相关.结论 IVDUsT细胞亚群功能减弱,HIV促进HBV复制,重叠感染可进一步干扰辅助性T细胞(TH)1/T2细胞平衡,降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呈全球分布,我国是高流行地区,由于HBV、HCV基因的高变性,容易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HBV、HCV感染免疫系统细胞,造成机体对HBV、HCV感染的免疫应答异常,并引起组织的损伤,导致肝细胞的慢性持续性感染,并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HBV、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包括输血与血制品传播、静脉吸毒、针刺、医源性传播、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HIV、HBV、HCV重叠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播途径相似,在静脉注射毒品者、性混乱者和血友病患者等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重叠感染,并可导致病毒生物学行为改变,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对HIV、HBV、HCV重叠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毒生物学行为变化、致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有偿献血者HIV-1、HCV、HBV合并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山西省农村某既往有偿献血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状况。方法对4个村年龄18~59岁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检测项目包括HIV-1抗体、HCV抗体和HBV表面抗原(HBsAg)。结果人群HIV、HCV、HBV感染率分别为1.3%(40/3062),12.7%(389/3062),3.5%(103/2982);40名HIV感染者中,85.0%伴HCV感染,2.5%伴HBV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有偿献血(浆)史是HIV、HCV及HIV/HCV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与HBsAg阳性呈负相关,过去5年外出打工史与HIV、HBsAg、HIV/HC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吸毒、终生性伴数、婚外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各种性行为中安全套的使用与HIV、HCV、HBV感染及合并感染有关联。结论应重点关注HIV、HCV和HBV感染者的治疗、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中国大陆吸毒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该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相关检索策略查找已经发表的针对中国大陆吸毒人群HIV、HBV、HCV感染状况的相关文献,整理并制作成数据库进行Meta分析。结果我国吸毒人群HIV、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3.3%、25.0%、50.4%;吸毒人群中HIV、HBV、HCV感染与性别并无明显关联;注射吸毒是吸毒人群HIV、HB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吸毒可以促进HCV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结论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尤其是注射吸毒人群,防止HIV、HBV、HCV在其中扩散。  相似文献   

7.
HIV感染者混合感染HBV、HCV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德市近13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及其预后,为揭示HIV、HBV、HCV混合感染规律,为HIV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对常德市120例HIV感染者进行CD4 、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检测,HBV五项、抗HCV检测,对检测结果做系统的比较和分析。结果120例HIV感染者中,以青壮年为主要人群,以性传播为主要感染方式;混合HCV、HBV感染者有71例,占所有HIV感染者的59.17%。混合感染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血液传播和静脉吸毒为主要的感染方式,且HIV/HCV,HIV/HBV/HCV混合感染的ALT、AST异常比例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P<0.05),HIV/HBV、HIV/HCV、HIV/HBV/HCV三种感染模式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HIV单一感染(P<0.05)。结论HIV感染者混合感染HBV、HCV现状日趋严重,特别在经血液传播、静脉吸毒传播的男性HIV感染人群中更加明显。HIV与多种肝炎病毒合并感染可能加速肝脏和免疫系统的损害,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HIV感染的进程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相似文献   

8.
张月娟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48-2350
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梅毒是主要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而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以及不洁性行为,是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传播的重要因素,吸毒人群的不良行为方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为了解宝山区部分吸毒人群的HIV、HBV、HCV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于2008年4月—2009年12月,  相似文献   

9.
丁瑞敏  王保玲 《江苏预防医学》2022,33(2):187-188,191
目的 了解郑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TP)重叠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对郑州市确证HIV感染者问卷调查及HCV、HBV、TP感染检测,分析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64例HIV感染者HCV、HBV、TP重叠感染发生率为63.64%,其中重叠感染H...  相似文献   

10.
静脉吸毒人群HIV/HBV/HCV混合感染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了解静脉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412例静脉吸毒者进行抗HIV、抗HBV和抗HCV抗体检测。结果 在412例静脉吸毒人群中,HIV阳性检出率为41.75%;在HIV阴性的静脉吸毒人群中,单纯HCV感染比例最高(45.1%),其次为抗HCV阳性伴抗HBs阳性(35.83%);在,HIV阳性的静脉吸毒人群中,单纯HCV感染比例最高(55.81%),其次为抗HCV阳性伴抗HBs阳性(36.05%)。结论 静脉吸毒是HIV、HBV和HCV多重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且HIV合并HCV感染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基因疫苗不仅能诱导宿主CD4^ T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而且在机体内表达的蛋白还能诱导CD8^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给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治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制带来了新希望。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HBV和HCV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受血者受血前HIV、HBV、 HCV、梅毒感染及其重叠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受血者受血前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感染及其重叠感染现状与特点。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6月间某院需输注血制品的9694例患者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标志物、血清抗HCV,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抗HIV和梅毒抗体。结果9694例受血者受血前血清HBV标志物阳性1549例(15.98%),抗HCV阳性59例(0.61%),抗HIV阳性34例(0.35%),梅毒抗体阳性495例(5.11%)。重叠感染者中,HBV与HCV57例(0.59%),HBV与梅毒94例(0.97%),HCV与梅毒3例(0.03%);血清抗HIV阳性患者中,重叠感染HBV13例(0.13%),HCV10例(0.10%),梅毒4例(0.04%);HIV、HBV和HCV重叠,HIV、HBV和梅毒重叠感染各2例(1.08%),HIV、HBV、HCV和梅毒重叠感染1例(0.54%)。结论部分受血者在受血前就已有感染,特别是HBV和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受血者于受血前进行全面检查不仅可避免相关医疗纠纷,还可为患者治疗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新疆和田地区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输血传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等病原体是危及安全血液的主要原因,尤其是HIV感染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非洲国家由于资源投入不足,大约5%艾滋病是由HIV污染的输血而感染.所以阻断和防止输血传染HIV已成为血液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宁市社区注射吸毒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方法]2006年3月,对南宁市某社区内的189名注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采血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结果]检测189人,HBsAg阳性率为7.94%,抗-HCV阳性率为91.01%,TP感染率为4.76%,抗-HIV阳性率为19.05%,36名HIV感染者均合并感染HCV。[结论]某社区注射吸毒人员HCV、HIV、TP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HIV、HBV和HCV感染的现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方法从四川、湖南、广西和新疆等地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采集血液样本2025份,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抗-HIV、抗-HCV抗体和HBsAg。结果红静脉沣射毒品人群中,抗-HIV、抗-HCV及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7%~30.4%、60.7%~85.5%和6.6%~22.4%,其HIV/HBV、HIV/HCV、HCV/HBV和HIV/HCV/HB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0%~0.4%、11.6%~27.2%、2.3%~14.3%和1.6%~4.8%。结论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HIV、HBV和HCV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HIV与HCV合并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全球有3.7亿~4.0亿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由于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因而有大量的HBV合并HIV感染患者。在欧洲,8%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合并HIV感染。在HIV感染患者中,HBV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同样,HIV可使乙型肝炎慢性化率增高而血清e抗体(抗-HBe)及表面抗体(抗-HBs)血清转换率降低。HBV合并HIV感染患者,若出现严重免疫系统损伤,淋巴细胞T辅助细胞(CD4)计数〈200个/mm^3.则预后极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中国大陆吸毒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该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流行状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相关检索策略查找已经发表的针对中国大陆吸毒人群HIV、HBV、HCV感染状况的相关文献,整理并制作成数据库进行Meta分析。结果我国吸毒人群HIV、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3.3%、25.0%、50.4%;吸毒人群中HIV、HBV、HCV感染与性别并无明显关联;注射吸毒是吸毒人群HIV、HB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吸毒可以促进HCV在吸毒人群中的流行。结论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尤其是注射吸毒人群,防止HIV、HBV、HCV在其中扩散。  相似文献   

18.
积极防治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者约1.2亿 ,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者约 380 0万[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估计约为 84万[2 ] 。由于HIV与HBV、HCV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 ,因此 ,在我国 ,HIV与HBV或HCV合并感染较为常见 ,HIV感染者的抗 HCV阳性率为 5 7% [3] ,其  相似文献   

19.
医院安全行医观念淡薄和管理上存在漏洞,使血液透析极易引发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肝炎相关病毒(TTV)及弓形虫等。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降低其生存质量,而且大大降低其寿命,增加其经济负担。医护人员也面临着医院感染威胁。所引发的感染逐渐被人们认识,国内、国外管理者也开始把它作为当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HIV、HBV、HCV重叠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插途径相似,在静脉注射毒品者、性混乱者和血友病患者等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的重叠感染,并可导致病毒生物学行为改变,使感染者临床表现复杂化,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对HIV、HBV、HCV重叠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毒生物学行为变化、致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