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开展的120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和研究。结果对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占98%。结论鼻内窥镜鼻蜜手术安全有效,对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采取最佳护理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100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在鼻腔、鼻窦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1996年3月 ̄1998年10月行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者资料完整追踪随访完善的100例进行分析,就其术前检查,术中鼻内相关疾病的处理以及内镜在鼻科的应用进行讨论。结果:单纯鼻腔手术除2例隐匿性鼻出血治疗2次外,均1次治愈,鼻腔、鼻窦手术治愈率92.0%;严重并发以微并发症5例,结论:在解剖熟悉,术前检查完善下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例中出现的23例手术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23例并发症表现为出血,眶纸板损伤,下甲粘膜部分撕脱、术后窦口闭锁及术腔粘连等,总发生率为11.5%。结论:加强鼻内窥镜手术操作的训练,术中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术后加强术腔清洁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与鼻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是鼻内窥镜手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根据鼻窦解剖,生理规律,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膜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分泌功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治愈鼻窦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使鼻外科的临床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开创了鼻外科的新领域。与传统的鼻窦手术相比,内窥镜手术具有疗效好,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谈谈鼻窦莓菌病的诊治体会。方法:对29例鼻窦霉菌病患者所行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29例患者均痊愈,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损伤轻、效果好,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黏膜纤毛功能的效果。方法:对58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鼻窦内窥镜行功能性鼻窦镜手术,并积极配合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手术均成功,患者鼻塞和脓涕消除,头痛缓解。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损伤小、多视角、可直视等特点,不遗留面部瘢痕,不损伤鼻腔及鼻窦解剖结构并保持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220例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鼻内窥镜外科技术以直观、高效、彻底和创伤小的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与认可,通过应用不同角度的鼻内窥镜将所见图像放大并显示在电视监视器上,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细度和手术效果。我院2004/2008-09对2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进行鼻窦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经鼻内窥镜鼻窦囊肿手术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鼻窦囊肿早期症状不明显,经常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视其扩展的方向不同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昏头痛、面部变形、鼻内症状和眼部症状.前组鼻窦发病率较高,后组鼻窦发病率较低.高分辨鼻内窥镜为治疗鼻窦囊肿提供了方便,具有避免面部切口,清除病变彻底,术后愈合快的优点.本组为1997年1月~2001年9月经鼻内窥镜行鼻窦囊肿手术 30例报告.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的CT表现特征及对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特征,研究CT检查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鼻息肉病人术前均行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分析图象,进行鼻窦镜手术。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鼻窦炎表现,冠状位扫描能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鼻内窥镜手术操作顺利。结论 鼻息内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冠状位检查能提供与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腔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鼻窦镜手术的进路和防止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窦内窥镜手术可用于治疗慢性、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及鼻窦内良性占位性病变等疾病。鼻窦内窥镜手术与传统的鼻窦外科术式比较,具有准确、高效、安全、快速、直观和无痛等优点。鼻窦内窥镜手术是高科技在鼻科学领域的应用,属于微创诊断、治疗的手段,随着腔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手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然而手术的成败与手术的护理配合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翰青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2):1073-1073
鼻窦囊肿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尤以粘液囊肿最为常见。鼻窦囊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可出现眼、鼻、面部甚至颅内症状。诊断明确后应进行手术治疗。1998~2002年本科在鼻内窥镜下结合半导体激光手术治疗鼻窦粘液囊肿2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芦飞  郭会平  王爱萍 《护理研究》2002,16(12):710-710
现代鼻内窥镜外科学就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 ,清除病灶 ,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 ,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从而达到治愈鼻窦炎为目的的鼻外科技术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才引进我国 ,其手术治愈率为 38%~90 % ,有效率为 70 %~ 98% ,并发症发生率为 0 %~ 14 % [1] 。我科于 1996年开展了鼻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手术治疗鼻窦炎病人近千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随机抽查 45例 81侧慢性鼻窦炎病人 ,年龄 17岁~ 68岁 ,根据慢性鼻窦炎临床分型分期标准 :Ⅰ型 1期 3侧 (3.7% ) ;Ⅰ型 2期 2 7侧 (33.3%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鼻腔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15例鼻腔鼻窦真菌病患者,全部术后窦腔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主要症状消失,经6个月~5a的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及术后窦腔护理为治疗鼻腔鼻窦真菌病的有效方法.较传统手术有创伤小,不损害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治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首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1—2008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45例患者。结果45例临床症状均消失,鼻内窥镜检查见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术腔均已上皮化。随访6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非侵袭性鼻窦曲菌病症状无特异性,CT或MRI检查能提高术前诊断率,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内窥镜鼻窦手术纸样板损伤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纸样板损伤的原因及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分析52例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出现纸样板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发生纸样板损伤者3例,占5.8%,经积极处理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纸样板损伤产生的原因与解剖异常及术者操作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鼻内窥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的探讨.方法 病理和临床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术前做鼻内窥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全麻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后随访1年到2年.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复发两例.结论 此方法对治疗早期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配合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46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的配合要点.结果 手术配合顺利,本组治愈280例,好转46例,无效20例,术后并发症8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仪器的正常运转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配合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46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的配合要点.结果 手术配合顺利,本组治愈280例,好转46例,无效20例,术后并发症8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仪器的正常运转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