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宏英  王宁  王朝  刘平  苏胜 《眼科新进展》2019,(12):1141-1144
目的 鉴定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患者囊袋内积聚液体以及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的蛋白质组成。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CBS患者,继发青光眼且合并后发性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撕除混浊的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用强裂解液提取蛋白质,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确定蛋白质组成,并根据Mascot搜索数据结果估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所得蛋白质组成数据与同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蛋白质主要组成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CBS患者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蛋白质组成中,含量较高(前10种)有细胞骨架类蛋白:晶纤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锚蛋白2;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βB1-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性葡萄糖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A5。晶状体上皮细胞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前15位)包含上述成分中的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波形蛋白、肌动蛋白以及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而晶状体皮质检测到的含量较高的蛋白主要是各种晶状体蛋白,包含CBS患者囊袋内积液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组成中的βB1-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结论 CBS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主要蛋白质组成与晶状体上皮细胞更加相似,它们可能参与CBS囊袋内液体的积聚以及此种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国兴  王婷婷  张声 《眼科》2002,11(6):371-373
目的 :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 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 -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P <0 0 5 ) ;角质蛋白 -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 ((P <0 0 1) ;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 :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得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成为成纤维样细胞 ,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 ,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 ,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正常以及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αB-晶状体蛋白的免疫活性变化,探讨其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分别摘取8周龄、10周龄、12周龄、14周龄正常对照组以及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观察不同时期大鼠晶状体中αB-晶状体蛋白的免疫活性变化。结果αB-晶状体蛋白在各周龄正常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纤维部具有较高的表达。在8周龄、10周龄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纤维部可观察到与正常对照组相同的较强的免疫活性,而12周龄、14周龄鼠的白内障晶状体纤维部αB-晶状体蛋白的免疫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在12周龄、14周龄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纤维部,αB-晶状体蛋白的免疫活性减弱,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αB-晶状体蛋白可能被一些蛋白酶水解分化,从而促进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曹贺  宁远  张劲松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021-1024
目的:研究大鼠单眼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双眼前、后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同二聚体A亚型(PDGF-AA)及其受体(PDGFR-α)的表达。方法:以45只大鼠晶状体穿通伤建立单眼外伤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用ELISA法检测伤后不同时相双眼房水中PDGF-A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及葡萄膜中PDGFR-α的表达,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眼晶状体穿通伤后2wk内,双眼房水中PDGF-AA含量值均成双峰样规律性变化,伤眼组含量值明显高于对侧眼组(P<0.001);伤眼组晶状体上皮及葡萄膜PDGFR-α表达为阳性,对侧眼没有PDGFR-α的表达。结论:晶状体穿通伤后PDGF-AA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中波紫外线照射诱导大鼠发生白内障的实验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紫外线照射致大鼠晶状体相关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利用中波紫外线分别照射大鼠0d、1d、3d、7d,建立实验性白内障大鼠模型,并应用SDS-PAGE检测晶状体总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晶状体相关蛋白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与未经紫外线照射的大鼠晶状体相比,紫外线照射大鼠1d后,晶状体透明度无明显变化,照射3d后开始出现轻度晶状体混浊,7d后可形成皮质性白内障.应用SDS-PAGE检测,经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总蛋白表达量有所改变;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晶状体相关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发现随照射时间的延长,晶状体相关蛋白中有1种蛋白下调表达,4种蛋白为先上调后下调表达,2种蛋白为先下调后上调表达,2种蛋白表达无规律.结论 成功应用中波紫外线照射方法制作了白内障大鼠模型;紫外线照射可使晶状体相关蛋白表达发生改变,变化趋势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晶体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兴  王婷婷等 《眼科》2002,11(6):371-373,I012
目的: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对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P<0.05),角质蛋白-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P<0.01);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成为纤维样细胞,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化分对老年性白内障表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其受体CD44在白内障患者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与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48%±4.14%和45.55%±5.52%,在皮质性白内障为4.36%±1.12%和3.05%±1.02%,在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中表达为阴性。前囊下白内障组中OPN及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和CD44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866)。结论OPN及CD44在前囊下白内障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表达为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两者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性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在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其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组织学和mRNA水平上初步了解大鼠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的分化。方法对48只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在术后即刻、1d、3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取不同时间点后发性白内障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晶状体蛋白基因-αA、αB、βB1、βB2、βA2、γD的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大鼠术后均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术后即刻,晶状体前囊膜下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术后1d,LEC已增殖迁移至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术后3d,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轻度混浊、皱缩,晶状体囊袋内布满增生的LEC,周边部发生晶状体纤维分化。术后7d,后囊膜中央混浊继续加重,呈放射状皱褶,周边形成Seommering环。术后14d,瞳孔区囊膜组织纤维机化,Seommering环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新生晶状体纤维填满晶状体囊袋,形成类似正常晶状体的赤道部。术后2、3个月,晶状体纤维继续增生,体积接近正常晶状体。半定量RT-PCR显示术后αA、αB、βB1、βB2、βA2、γD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后发性白内障,并表达α、β和γ晶状体蛋白。该动物模型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αB-晶状体蛋白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眼晶状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邹尉玉 《眼科研究》2003,21(6):575-578
目的 检测轻、中、重度混浊的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和不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的表达 ,探讨αB 晶状体蛋白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 50 %半乳糖注射液腹腔注射诱发半乳糖性白内障作为实验组 ,依晶状体混浊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 ,对照组则同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与实验组大鼠同期分为三组。大鼠处死后 ,取晶状体作匀浆 ,其上清 (可溶性晶状体蛋白质 )和沉淀 (不溶性晶状体蛋白质 )分别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analysis)检测αB 晶状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可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实验组含量随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 ,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不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实验组含量随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 ,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αB 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参与白内障的发病 ,为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辐射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严宏  惠延年  姚立农  俞兰 《眼科研究》2003,21(2):125-128
目的 研究在老化和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紫外线(UV)辐射对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作用。方法 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亚硒酸钠诱导硒性白内障(SC),采用SephacrylS-300HR分离幼年和老年兔晶状体皮质和核以及SC大鼠α-晶状体蛋白。以α-晶状体蛋白对过氧化氢酶热凝聚的抑制作为分子伴侣活性指标,观察UV-B(300nm)辐射α-晶状体蛋白蛋白后,其伴侣活性的变化。结果 UV辐射新生和老年兔晶状体核αL-晶状体蛋白后30h,与辐射前比较伴侣活性降低约18%和14%,而皮质的变化不显著;至100h时,老年兔皮质,核和新生兔核αL-晶状体蛋白比αL-晶状体蛋白敏感,UV辐射可进一步降低硒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最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过氧化氢诱导白内障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皮质性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2O2)诱导离体兔晶状体白内障形成,TUNEL法检测H:0:作用1,6,18,24,48h的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同时测定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H2O2作用1h,晶状体保持透明,未发现凋亡上皮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上皮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晶状体逐渐变混浊。SOD活性早期无变化,18h后逐渐降低。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皮质性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其发生先于晶状体抗氧化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离体H2O2诱导的大鼠白内障模型,并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H2O2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晶状体培养技术,在一定浓度H2O2的MEM培养液中置入透明的SD大鼠晶状体,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晶状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H2O2组和茶多酚(0.02g/L,0.2g/L,2g/L)处理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6,12,24,48h)取样,应用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H2O2上调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P<0.01);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均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茶多酚可抑制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并且在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异常增殖与分化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应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作用于2代上皮细胞24h,采用MTT方法检测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在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标志蛋白(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了解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地塞米松在一定范围内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其增殖率分别为10-8mol/L组131.9%,10-7mol/L组142.5%,10-6mol/L组183.4%;地塞米松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可降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β-晶状体蛋白的表达,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2.07±0.26,10-8mol/L组1.48±0.07,10-7mol/L组1.06±0.16,10-6mol/L组0.78±0.16,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1.38±0.16,10-8mol/L组1.07±0.11,10-7mol/L组0.97±0.04,10-6mol/L组0.62±0.12,说明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促进增殖和抑制分化的作用可能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p53和 bcl-2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p53,bcl-2基因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蛋白表达,探讨p53,bcl-2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老年性白内障及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计算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p53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无蛋白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蛋白表达率为16.9%-19.1%,bcl-2在2组中均无蛋白表达,结论:p53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蛋白高表达,p53可能促进了老年性白内障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 ,S 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eatshockprotin 70 ,HSP 70 )在人类糖性白内障 (2 5例 )和正常晶状体 (7例 )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4 2 ,P <0 .0 1)。结论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中波形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波形蛋白表达变化在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HLEC进行传代培养,应用DMEM和DMEM+1μmol·L-1Dex作用于HLEC 7 d,采用实时PCR和Western-blot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波形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结果 实时PCR结果显示,Dex组较对照组波形蛋白mRNA表达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Dex组较对照组波形蛋白含量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ex可降低波形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ex组较对照组波形蛋白表达减少,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Dex可诱导HLEC中波形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引起HLEC异常的增殖和分化,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d处死大鼠后取晶状体,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观察至30d时,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保持透明,白内障组大鼠9眼(37.5%)出现均一的皮质性混浊,15眼(62.5%)出现核混浊。白内障组光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和核部大量纤维细胞水肿、崩解,前囊膜下及后囊膜下出现纤维细胞样的有核细胞堆积;透射电镜下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并突破晶状体上皮层向浅层皮质移行。结论 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晶状体纤维细胞水肿及结构破坏,还存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和移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分别采用点杂交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定量检测和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TGF-β蛋白、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oproducts,AGEs)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相比,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TGF-β(TGF-β/2/3)蛋白表达增加(P〈0.05),mRNA表达变化分别为TGF—β1升高(P〈0.05),TGF—β2降低(P〈0.01),TGF-β3未见显著改变(P〉0.05)。AGEs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细胞表面TGF—β(TGF-β1/2/3)表达上调。结论TGF—β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上调。AEGs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表达上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25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