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并发症产生的影响.方法:从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152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有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经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8%,低于对照组的18.4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其心理状态,并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专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入院编号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单数者,接受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编号为双数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每组30例。对2组干预前1 d、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统计其直至末次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以及心律失常)发生例数。结果 观察组干预3个月时的HAMD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4周、3个月的SQL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 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可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少英 《吉林医学》2011,32(26):5591-5591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特点,寻找适当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采用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疗法及放松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反应。结果:45例伴有焦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绪障碍得到及时的护理干预,焦虑水平下降。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疾病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质量 ,通过 2 1例患者心理状态的观察及护理 ,总结了心理状态的表现及对策 ,并与未开展心理护理的病例进行合并症、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的比较 ,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 32 .5 d,死亡 4例(19.0 5 % )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39.8d,死亡 6例 (2 8.5 7% )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均比对照组有所减少和下降 ,说明心理护理对提高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诊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过渡期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2周的心理状态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应用过渡期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用过渡期护理后依从性(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用过渡期护理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6.
吴海燕  潘媛媛  吴红英  李敏   《四川医学》2017,38(10):1221-122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为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择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干预。连续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理状态、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程度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经1个月不同方案护理后,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护理方案进行精心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行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98,P<0.01)。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SAS(t=0.312,P>0.05),SDS(t=0.867,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S(t=11.700,P<0.01),SDS(t=10.816,P<0.01)。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进行精心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施菊梅 《中外医疗》2009,28(7):125-125
本文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入手分析了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制定出适合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并给予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增强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方法:用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耐心、周到的护理面对每位患者。结果: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及时准确的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能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抑郁焦虑情绪的情况。结果实施前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孙玉玲 《安徽医学》2012,33(9):1247-124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将56例急性心梗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结果干预后的患者生理不适、心理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触摸护理对稳定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情绪、减轻病痛,抢救生命、促进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当天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住院7 d后再进行第2次评定。结果: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后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症、其他等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和其他等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降低尿毒症患者血透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血透治疗.将其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5例.一组尿毒症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血透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心理状态(SAS、SDS)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尿毒症患者在护理后,血透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尿毒症患者,不仅可降低血透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情危重,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何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不同程度的解除了焦虑、恐惧、忧虑等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AMI病人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我们对33例AMI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病例来源:病例均为本院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间入院的AMI患者。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伴有其他慢性躯体疾病、酒及药物依赖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研究组)和非心理护理组(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AMI治疗和护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玉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75-1175,117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由严重而持久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1 ] 。是心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急危重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发病急、并发症多等特点。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治疗 ,还要注意各种原因给患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压力 ,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存在的各种心理反应和多种情绪的变化。不良的心理反应可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不利于缺血心肌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对这类患者尤为重要。现将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997年 1月~ 2 0 0 0…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玲  马吉香 《吉林医学》2011,(11):2243-2244
目的:通过观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探讨如何进行相应护理。方法:采用自拟调查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应激反应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性增强等心理应激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及早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及增强其依从性和遵医嘱用药行为的有效性。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重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分;发放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依从性与遵医嘱用药行为进行评价。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依从性与遵医嘱行为、精神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其依从性和遵医嘱行为,加速身体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理特征,评价心理干预对其影响。方法收集64例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再此基础上接受全程心理干预。采用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问卷(HPPQ)评估两组心理特征,比较组间得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健康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AMI患者的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有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高淑珍 《中原医刊》2003,30(18):63-6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常见病种之一 ,不但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甚至死亡 ,而且对患者也是一个重大精神刺激。青年和老年AMI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为了探讨 40岁以下的青年人与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AMI时心理状态的异同 ,寻求相应的护理对策 ,我们对两组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及心理行为干预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5月住院的年龄 <40岁的AMI患者共 48例 ,为A组 ,其中男 41例 (85 4% ) ,女7例 (14 6% ) ,年龄 3 3~ 3 9岁 ,平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