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臂丛加腕部神经阻滞后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60例手外科需麻醉的单侧手指毁损伤手术患者,分J和JW组共两组,J组80例全部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JW组80例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手部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JW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快于J组,麻醉效果优于J组(P〈0.05)。结论:腕部神经阻滞配合肌间沟臂丛的麻醉效果在手外科手术中有确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用于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7~14岁,体重15~43kg。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组(B组),每组30例。比较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完全阻滞起效例数。结果:A组完全阻滞率86.7%,B组为93.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阻滞下完成手术。其中,A组中有4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B组中有2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儿童麻醉是一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②方法选择体重指数≥30kg/m2,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A纽)和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每组30例。均使用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程度、疼痛评分(VAS)、操作时间、罗哌卡因用量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③结果两组患者肌皮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尺神经感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B组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有4例患者切皮时VAS评分4~6分,改为全麻。B组无改全麻病例。B组操作时间(7.6±0.6)min,明显短于A组(11.5±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局麻药总量(18.2±2.2)mL,明显少于A组的(27.4±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局部血肿2例,Homer综合征1例、轻度局麻药中毒2例,B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P〈0.05)。④结论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准确、阻滞完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参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60例,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为Ⅰ组、单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为Ⅱ组、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组为Ⅲ组,监测三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术中30 min(T2)和术毕(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术中MAP、HR均值明显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Ⅰ组和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阻滞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Ⅰ组(83.33%)和Ⅱ组(80.00%)(P〈0.05)。结论肌间沟-锁骨上入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是对单纯肌间沟或单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弥补,其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中的作用。方法:60例上肢手术者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二组,Ⅰ组为0.375%的罗哌卡因组,Ⅱ组为0.375%布比卡因组,行肌间法臂丛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神经阻滞节段数,术中镇痛质量,不良反应及注药前、注药后5、10、30、60min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Ⅰ组起效时间短于Ⅱ组(P〈0.05),麻醉持续时间长于Ⅱ组,但差异无显著性,阻滞神经带节段数,术中牵拉痛发生率、HR及MAP差异无显著性;Ⅱ组寒战发生率高于Ⅰ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有与布比卡因相似的药效学特性,可安全用于临床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0.
姜世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51-52
目的探讨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诊ASAⅠ或Ⅱ级断指手术患者共120例,每组60例,Ⅰ组为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阻滞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Ⅰ组和Ⅱ组在手术开始15~45 min内MAP和HR与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Ⅱ组的阻滞效果评定优于Ⅰ组(P〈0.05),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疼痛程度均低于Ⅰ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较单纯肌间沟或腋路阻滞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臂丛麻醉用于成人上肢骨科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90例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375%罗哌卡因组(R组)、0.375%布比卡因组(B组)和1%利多卡因组(L组),每组各30例,常规监测ECG、SBP、DBP、MAP、SpO2、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结果:R组与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相似,但较L组长(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R组与B组相似,但明显长于L组(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R组长于B组,B组长于L组(P〈0.05);R组与B组术中和术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而L组60min及术后1h心率较麻醉前升高(P〈0.05)。结论:0.375%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用于上肢骨科手术安全有效,与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相比,上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弱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上臂远端、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垂直锁骨下入路,局麻药均为0.3%罗哌卡因。结果Ⅰ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率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Ⅱ组(P〈0.05)。两组在实施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刺激仪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神经刺激器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拟行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I组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当刺激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时分别予以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两组均采用锁骨上人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结果:使用神经刺激器组对尺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及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均短于异感定位组(P〈0.05)。二者在实施阻带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经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锁骨上人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大政  张旭 《当代医学》2011,17(16):14-15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n=30):单纯肌间沟阻滞组(Ⅰ组)、单纯腋路阻滞组(Ⅱ组)和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组(Ⅲ组),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时的ECG、NIBP、HR、SPO2;及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Ⅲ组患者的NIBP、HR较Ⅰ、Ⅱ组下降;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P〈0.05)。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单纯肌间沟阻滞或单纯腋路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同时在基层医院也是比较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川  张玉荣  萍首鹏 《西部医学》2012,24(6):1153-115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病人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肥胖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两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总量≤0.5ml/kg。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B组起效时间较长(P〈0.01)。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明显高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优等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B组有6例并发症,但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对肥胖病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定位准确,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7.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罗比卡因组(R组,n=20)。采用改良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S组0.375%罗比卡因25mL加10μg/mL舒芬太尼1mL,共26mL,R组0.375%罗比卡因25mL,加生理盐水1mL,共26mL。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注药后10、20、30min时HR、SPO2及ECG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R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镇痛效果、运动阻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地佐辛10mg+0.25%左布比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患者采用0.25%左布比卡因25mL肌间沟注射行臂丛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同时记录麻醉后4、6、8h静息VAS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定位(n=30),Ⅱ组采用传统法定位(n=30),局麻药均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ml.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9例(成功率为97%).Ⅱ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上肢四条主要神经中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成功率Ⅰ组(90%、93%)高于Ⅱ组(63%、70%)(P<0.05).Ⅰ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四条主要神经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