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关系。方法入选一侧颅内或颅外ICA狭窄≥70%、对侧ICA狭窄50%患者115例,根据ICA狭窄同侧分布区内是否有急性脑梗死或陈旧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61例和非脑梗死组54例。分别记录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2组狭窄同侧WMH评分、所有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和对侧WMH评分。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2(1,3)分vs 1(0,3)分,P=0.201]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1(1,2)分vs 1(1,2)分,P=0.672]。ICA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OR=3.956,95%CI:1.606~9.745,P=0.003)和脑室周围WMH评分(OR=3.366,95%CI:1.477~7.671,P=0.004)显著高于对侧。结论 ICA狭窄≥70%同侧皮质下WMH评分和脑室周围WMH评分为狭窄对侧的3~4倍,不伴发脑梗死与伴发脑梗死的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WMH评分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脑白质高信号(WMH)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老年脑健康计划社区临床队列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4例,根据MRI对脑白质病变部位及程度分级,脑室周围WMH 0级21例,1级102例,2级39例,3级12例;深部WMH 0级19例,1级53例,2级86例,3级16例。对不同部位、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脑室周围WMH分级升高,年龄明显增高(P=0.001)。脑室周围WMH不同分级患者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深部WMH不同分级患者工作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周围WMH 1级和2级是工作记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64,P=0.038;β=-0.325,P=0.011),WMH 3级是MMSE评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73,P=0.014)。结论伴有WMH的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记忆能力易受损伤,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CA)狭窄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单侧ICA狭窄≥70%的患者117例。收集其一般情况及影像资料,进行脑白质高信号(WMH)评分、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血管高信号(FVH)评分和前循环颅内段血管狭窄评分(SSA),比较ICA狭窄同侧及对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像资料。结果狭窄同侧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评分和血管周围间隙比例与对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同侧脑梗死、新发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WMH评分、FV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SSA明显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70%vs 12.82%,P=0.000;47.86%vs 6.84%,P=0.000;18.80%vs 6.84%,P=0.011;3(1,5)分vs 2(1,3)分,P=0.000;1(0,4)分vs 0分,P=0.000;7(3,9)分vs 10(9,10)分,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A狭窄同侧新发脑梗死、WMH评分、FVH评分和SSA与ICA狭窄独立相关(P<0.05,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ICA狭窄与新发脑梗死、WMH、FVH及SSA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与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后机械取栓患者121例,根据是否合并CSVD分为CSVD组82例和无CSVD组39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评估患者侧支循环情况。应用头颅MRI对脑白质高信号(WMH)、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程度进行Fazekas评分。结果 CSVD组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明显高于无CSVD组(P<0.05)。侧支循环不良患者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CSVD负荷评分、脑室旁WMH-Fazekas评分、深部WMH-Fazek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H是侧支循环不良的危险因素(OR=3.944,95%CI:1.540~10.098,P=0.000)。结论 CSVD与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建立不良有关,且WMH严重程度与侧支循环不良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颅CT和(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125例,根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21例(0分)、轻度钙化组72例(1~2分)和重度钙化组32例(≥3分),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及分布特点。同时将有MRI资料的60例患者分为:组Ⅰ24例(腔隙性脑梗死数1~4个),组Ⅱ36例(腔隙性脑梗死数>4个),分析钙化评分与腔隙性脑梗死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无钙化组患者为16.8%,轻度钙化组患者为57.6%,重度钙化组患者为25.6%,CTA显示钙化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内段(6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21,95%CI:1.050~5.129,P=0.037)和年龄(OR=1.052,95%CI:1.014~1.092,P=0.007)是颅内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数量与钙化评分关系的分析显示,组Ⅱ钙化评分高于组Ⅰ[(2.3±1.5)分vs(1.2±1.1)分,P=0.004]。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及年龄与颅内动脉钙化密切相关,钙化程度可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颈内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均行头部MRI及颈部血管DSA检查,确定颈内动脉病变情况。根据MRI将患者分为LA(70例)组和无LA组(32例),再根据LA的部位将其分为皮质下LA组(46例)和脑室周围LA组(53例)。分析LA的部位、病变的程度与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部位LA的相关因素。结果①LA组与无LA组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44.3%比56.3%,21.4%比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皮质下LA组中,26.1%(12/46)的患者有颈内动脉溃疡斑块,高于皮质下无LA组的10.7%(6/56),P〈0.05;皮质下LA与颈内动脉溃疡斑块呈低度正相关,r=0.201,P〈0.05。两组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6.5%和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室周围LA组与脑室周围无LA组比较,颈内动脉狭窄及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1,95%CI:1.014~1.131)、高血压(OR=2.953,95%CI:1.006~8.671)、颈内动脉溃疡斑块(OR=1.949,95%CI:1.286~3.142)是皮质下L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OR=1.069,95%CI:1.010~1.131)和高血压(OR=3.293,95%CI:1.984~11.020)是脑室周围LA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内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可能与皮质下LA相关,与脑室周围LA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ACI)患者智能障碍及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特点。 方法 用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及体感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检测 5 3例ACI患者和5 0名健康人 ,分别测得语言智商 (VIQ)、操作智商 (PIQ)、总智商 (FIQ)和ERP各波的潜伏期及P30 0波幅。并将 5 3例ACI患者分为单发腔隙性脑梗死组 (30例 )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 (2 3例 )进一步分析。 结果  4 9 1%~ 5 8 5 %的ACI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WAIS RC各项测验得分在ACI组均显著低于健康组 (均为P <0 0 1)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智能障碍较单发腔隙性梗死组重 (P <0 0 1) ,各项测验得分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均明显低于单发腔隙性梗死组 (P <0 0 0 1~ 0 0 5 ) ,表现为皮质下痴呆的特征 ;ACI患者反映认知功能的识别波如N2 、P30 0的潜伏期均较健康组明显延长 ,波幅较健康组显著降低 (均为P <0 0 0 1)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N2 、P30 0的潜伏期均较单发腔隙性梗死组明显延长 (均为P <0 0 1) ;总智商在 70~ 79分以下的ACI患者 ,其P30 0异常率 (6 5 4 % )较智商在80~ 89以上的ACI患者P30 0异常率 (4 8 1% )显著升高 (P <0 0 0 1)。 结论 ACI患者确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表现为皮质下痴呆的特征 ;脑梗死灶越多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8. 1%(36/62),57. 7%(15/26)比14. 5%(9/62),96. 2%(25/26)比53. 2%(33/62);均P 0. 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 mm~3比35(12,70) mm~3,42. 3%(11/26)比66. 1%(41/62);均P 0. 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 361,95%CI 1. 277~2. 475,P=0. 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 614,95%CI 0. 513~0. 724,P=0. 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 0. 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 746,P 0. 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早期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肪肝是否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7年在宁德市医院住院的45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以及同期住院的12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脂肪肝是否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脂肪肝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60. 39%vs 39. 17%,χ2=17. 379,P 0. 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后,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 96,95%可信区间(95%CI):1. 21~3. 02,P=0. 003]。但肥胖与脂肪肝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P=0. 001)。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非肥胖亚组,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29,95%CI:1. 55~7. 23,P 0. 001);在肥胖亚组脂肪肝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 532),年龄(OR=6. 67,95%CI:1. 98~21. 56,P 0. 001)、高血压(OR=6. 38,95%CI:5. 12~12. 06,P 0. 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肥胖性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