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查阅敏化穴与激痛点的相关文献,探索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鉴别两者提供依据。方法:从理论溯源、概念、类型、发生机制、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对比了敏化穴与激痛点,探讨二者差异。结果:经讨论分析发现,敏化穴与激痛点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病性与证性。结论:基于讨论结果,尚不能说激痛点是传统腧穴理论的重新发现,二者差异较大,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穴位状态的相应改变,痛敏是穴位敏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痛敏穴与激痛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皆为疼痛或疾病的反应点,多用于治疗疼痛类疾病。从理论来源上讲,阿是穴可将痛敏穴与激痛点联系起来,并在疼痛敏感度和解剖位置方面为两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在辅助诊治技术上,可应用各种成像技术的辅助进行痛敏穴、激痛点的可视化、标准化定位,并预测其疗效。从临床应用来看,针刺穴位以酸胀重麻感为准,针刺激痛点以扎跳为准,常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应用痛敏穴,激痛点的分布也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两者可治疗的疼痛类疾病既包含躯体痛也包括非感染或外伤性的内脏痛。现代研究方面,两者都以发生炎性反应为特征,进而产生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文章从痛敏穴与激痛点在理论、位置分布、针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6个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穴位痛敏化现象与激痛点理论的相关性。通过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痛敏穴的范围更加广泛,激痛点应包含在痛敏穴之中。痛敏穴与激痛点是传统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仍纳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同时将两者贯通于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以期为两者在疼...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穴敏化特征及其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中检索及筛选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合穴敏化所涉及的疾病、敏化类型、敏化现象、检测指标、治疗措施。结果:纳入的89篇文献中,足三里的文献量最多,涉及疾病以脾系病为主;在疾病方面,胃痛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红外辐射值改变,胃炎的敏化现象为足三里的电学指标及痛阈的改变;治疗措施方面,热敏以艾灸为主。结论:合穴敏化具有其自身特征;同一合穴的不同敏化现象可反映不同的疾病;合穴的敏化类型不同,其治疗措施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合谷刺透穴针激痛点配合手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臀中肌筋膜炎患者,取激痛点采用合谷刺透穴针配合手法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5次)。对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分,按公认的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总有效率100%。结论:合谷刺透穴针激痛点配合手法治疗臀中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缓解臀部疼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敏化穴位和非敏化穴位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各组10只。采用慢性束缚应激加番泻叶灌服法建立D-IBS模型,通过观察D-IBS大鼠体表伊文思兰(EB)渗出点与穴位的相关性来确定敏化穴位。电针敏化穴组、电针非敏化穴组分别选取敏化穴"大肠俞"和非敏化穴"心俞"进行电针治疗,分别观察造模前后及治疗4、7d各组大鼠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BSS)、稀便率、腹泻指数的变化。结果:D-IBS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与双侧"大肠俞"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双侧"大肠俞"穴是D-IBS疾病状态下的敏化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后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治疗7d后,电针敏化穴能有效降低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P0.05)。电针非敏化穴对D-IBS大鼠BSS评分、稀便率以及腹泻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电针"大肠俞"能有效改善D-IBS大鼠肠运动功能紊乱,其疗效优于非敏化穴"心俞",为电针治疗D-IBS提供了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索曲池穴的敏化现象,为曲池穴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曲池穴敏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建立曲池穴敏化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敏化类型、检测方法、检测指标等相关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曲池穴的敏化现象。结果一共纳入曲池穴敏化相关文献143篇,出现最多的是热敏,研究多以脏腑病和经络病作为研究载体。检测方式和检测指标根据敏化现象不同而区别。结论文章初步总结曲池穴敏化的规律:涉及热敏、痛敏、化学敏、压敏、光敏五种敏化形式,其敏化现象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功能性肠病、颈椎病、中风、痛风性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9.
从肌筋膜激痛点定义、疼痛机制、止痛原理、针刺激痛点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相关性等方面就目前围绕肌筋膜激痛点的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五经穴是小儿推拿最常用且最具代表性的特定穴,然而对于五经穴的定位与补泻操作手法,古今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认识,这无疑给临床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以回顾古代文献为主,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浅析五经穴的来源、定位与操作的差异以及研究上的不足,以期为临床应用、教学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阿是穴考释     
从阿是穴探源及科学定义、阿是穴出现机理、阿是穴表现形式、阿是穴有效治疗手段分析等对阿是穴作了考释。指出:阿是穴之异在于不定位的存在,体表的不定说明除已知穴位外,皮部、络脉(孙络、浮络)的参与,深浅的不定说明了经别、别络、经筋的参与。其中气血等精微物质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透穴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正强  王卫刚  伦奕  郑萍 《陕西中医》2005,26(3):255-256
目的 :观察透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针刺法 (阳白透鱼腰 ,地仓透颊车等 )结合穴位 (地仓、颊车 )注射胞二磷胆碱治疗本病 32例 ,并设电针治疗本病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1 0 0 %和92 .8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提示 :本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敏麟  陈跃 《江西中医药》2010,41(12):51-5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足三里"的部位深浅与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慢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双侧足三里进行垂直进针注射维生素B族注射液,以足三里浅部注射(0.8±0.3)cm为对照组,以足三里(3±0.5)cm为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显效率为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穴位注射的深浅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原络配穴与气血流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所有的脏腑经络必得原气始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原气的滋养温煦。五脏有疾时,往往在相应  相似文献   

17.
体躯压痛点与"穴位"相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躯体一定部位的压痛点与穴位相关。这些部位大多数是位于肌腱筋膜等附着于骨关节的区点。这些区点是对应于肌运动的、外围性的进行血管神经性机制的功能调节区。它们对体内外动因有灵敏的反应,且易发生应激性反应、继后的无菌性炎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镇痛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治疗,选取百会透通天(双侧)、前顶透承光(双侧)、正营透承灵(双侧)和皮损相关节段的同侧膀胱经穴向相应夹脊穴和督脉经穴透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选取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和背俞穴。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疼痛改善程度,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程度、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提高机体P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9.
俞亚菊  胡燕 《新中医》2021,53(3):173-176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和耳穴贴压。测量2组患者干预前后清晨血压水平,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记录2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清晨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干预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临床上以单侧面颊部和上下颌部(第2、3支)最为常见,额部(第1支)很少发生,中老年患者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