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LN-prRLN) 的转移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5 年7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3 例PTC合并HT及150 例单纯PTC病例为研究 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完整清扫,比较2 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观察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LN-prRLN 转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观察组发生LN-prRLN 转移的 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观察组、对照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LN-prRLN 转移总转移率、单纯 转移率,分别为43.1%、48.0%,26.8%、30.0%,4.9%、9.3%,2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 观察组癌灶最大径>2.0 cm、癌灶数量≥ 2 个、癌灶位于甲状腺下极、肿瘤侵犯包膜、甲状腺周围组织、中央区 淋巴结清扫总数≥ 5 枚、合并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LN-prRLN 转移发生率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癌灶数量≥ 2 个与肿瘤侵犯包膜是观察组LN-prRLN 转 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86、3.338)。结论:1/4 的PTC合并HT患者会出现LN-prRLN 转移,在清扫右侧 中央区淋巴结时应常规探查LN-prRLN,当癌灶数量≥ 2 个与肿瘤侵犯包膜时推荐尽量完整清扫LN-prRL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5例PTC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4.27%,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侧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多灶、癌灶最大径、侵犯被膜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男性、年龄<55岁、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Ⅵ区转移率最高,行颈淋巴结清扫时应将Ⅵ区作为常规清扫区域。对于男性、年轻、多灶病变、癌灶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犯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71例PTC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单纯PTC组(n=42)和合并HT组(n=29)。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进行检查,术后与病理情况对比,分析超声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单纯PTC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合并HT组,P 0. 05;其中以中央区转移多见。两组患者总确诊率、侧颈部转移确诊率均无差异,P 0. 05;而单纯PTC组中央区转移确诊率明显高于合并HT组,P 0. 05。结论超声对单纯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检测更准确,而对合并HT的PTC患者诊断率较低,但对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并不受HT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HT伴PTC(HT+PTC)标本89例,应用免疫组化CD8染色进行肿瘤免疫微环境分型,α-SMA标记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CAF);采用ARMS-PCR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HT+PTC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CAF增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HT+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为61.79%,低于无HT伴发PTC患者(71.66%)。单因素分析:HT+PT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CAF增生、肿瘤免疫微环境类型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年龄增大是HT+PTC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肿瘤直径大、病灶数量多、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排斥型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肿瘤直径0.5 cm、发病年龄≤30岁、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排斥型、多癌灶的HT+PTC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淋巴结清扫,可能减少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术前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与侵袭性的相关性,为PTC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11例PTC患者的临床特点,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PTC的术前超声图像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与侵袭性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超声诊断颈侧区淋巴结同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κ=0.554,P0.001);术前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同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差(κ=0.006 6,P=0.86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侵犯相关(P0.05);患者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血流、钙化、边界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被膜侵犯相关(P0.05);患者性别、病灶大小、边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中病灶数量、病灶大小、BRAF基因突变与被膜侵犯相关,患者性别、病灶大小、边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以为诊断提供参考。术前超声诊断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性差,PTC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RAFV600E 突变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 不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2016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诊断为 PTC 的病例共 164 例,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检测患者 BRAFV600E 基因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 突变率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期探究BRAFV600E 突变对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52 (31.7%) 例患者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132 (80.5%) 例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48 (29.3%) 例患者年龄≥55 岁,108 (65.9%) 例患者检测到 BRAFV600E 基因突变。桥本氏甲状腺炎与 PTC 患者的年龄、病灶位置、肿瘤最大径及结节钙化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与PTC患者的年龄、BRAFV600E 基因突变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 (<55岁,≥55岁) 与 PTC患者的病变类型、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及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有一定关系 (P<0.05)。结论 BRAFV600E 是 PTC患者癌变过程中重要的驱动基因,在 PTC患者中具有一定比例的突变率。无论有无BRAFV600E 突变,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较好。当PTC出现BRAFV600E 突变时, 颈部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在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决策时应更加慎重。BRAFV600E 基因结合55岁年龄分层对PTC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1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成转移组(n=42)和非转移组(n=209)。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1~3年,记录其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在肿瘤位置、合并腺瘤、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中年龄小于45岁者及男性比例均显著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中肿瘤直径为5~10 mm者25例(59.5%),多灶12例(28.6%),突破被膜22例(52.4%),未转移组相应的数据为70例(33.5%)、23例(11.0%)和67例(32.1%),均显著低于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术后嘶哑1例(2.3%),局部麻木6例(14.3%),神经侵犯1例(2.3%),脉管侵犯2例(4.8%),无咳呛报告;随访1~3年中,仅2例复发,复发率为4.8%。非转移组术后则无以上并发症,也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多为年龄小于45岁的男性,存在肿瘤直径超过5 mm、多灶性病变、伴有被膜突破症状等特点,临床需将满足上述条件者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予以相关防预措施,以降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予以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B(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B,LRP1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9例PTC、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25例。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各组低密度LRP1B蛋白的表达,并分析PTC中低密度LRP1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低密度LRP1B在PTC中的阳性率(38.0%)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73.3%)及正常甲状腺组织(80.0%,P均0.01)。低密度LRP1B表达在PTC伴淋巴结转移组中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PTC组的低密度LRP1B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均0.01),低密度LRP1B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TG-Ab值和TPO-Ab值无关(P均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PTC组的低密度LRP1B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低密度LRP1B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提示其有望成为甲状腺肿瘤良恶性诊断和早期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的生物学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A7(Ephrin A7,Eph A7)和重组人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65例PTC、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9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Eph A7和ANXA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ph A7和ANXA1在PTC组中的阳性率(64.6%、61.5%)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26.3%、21.1%)以及癌旁甲状腺组(31.6%、26.3%,P均0.05)。Eph A7蛋白和ANXA1蛋白在PTC伴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P0.05)。PTC组中ANXA1蛋白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ANXA1蛋白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TG-Ab值和TPO-Ab值无关(P均0.05)。Eph A7蛋白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TG-Ab值和TPO-Ab值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部位无关(P均0.05)。Eph A7与ANXA1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Eph A7与ANXA1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发展,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BRAF V600E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间行手术治疗且行中央淋巴结清扫的465例经典型PTC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PTC合并HT组(139/465)和单纯PTC组(326/465),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两组中BRAF V600E蛋白表达情况,并对检测结果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TC合并HT组中BRAF V600E蛋白的阳性率(59.71%)低于单纯PTC组(6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TC合并HT组中BRAF V600E蛋白阴性组患者发病年龄55岁的比例更高(92.86%);与单纯PTC组相比,PTC合并HT组女性(88.49%)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6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中HT或BRAF V600E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多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PTC合并HT患者BRAF V600E蛋白的阳性率较低。PTC中HT或BRAF V600E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多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1.
孙琳  张文静  张静  吴靖芳 《解剖学报》2016,47(2):221-227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三者在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组织中ALCA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样本中β-catenin的异位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三者的阳性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的异常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在PTC组织中ALCAM、β-catenin高表达,E-cadherin呈现低表达,三者的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在P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血清学和超声影像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46例单灶性PTC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00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3.3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血清学及超声影像特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判断有无CLNM,分析与临床、血清及超声因素间关系。确定影响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病理诊断证实,246例患者中有86例(34.96%)发生CLNM,160例(65.04%)未发生CLNM,术前超声诊断CLNM真阳性79例,真阴性143例,假阳性7例,假阴性17例,灵敏度为91.86%,特异度为89.38%,准确率为90.24%。发生CLNM与未发生CLNM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甲状腺球蛋白(Tg)、术前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年龄、性别、Tg、TPOAb、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上述因素比值比(OR)均 1,均是引起单灶性PTC患者发生CLNM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灶性PTC患者发生CLNM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Tg、TPOAb、TGAb、结节位置、肿瘤最大直径、紧贴被膜、回声,临床一旦发现,应考虑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滤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F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TC合并F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8~70岁(平均50.7岁)。10例甲状腺FC均为单发,瘤体最大径为1.0~8.0 cm,广泛浸润型3例,微小浸润型7例,10例均为有限血管浸润型(≤4个血管),其周围未见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PTC单发者5例,多发者5例,瘤体最大径为0.2~2.2 cm,≤1.0 cm者8例,周围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4例。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表型:10例PTC中CK19阳性,8例Galectin-3阳性,6例HMBE-1阳性,6例BRAF V600E蛋白阳性,10例CD56均阴性。结论 PTC较少与FC混合发生,预后与肿瘤是否多灶及有无伴桥本甲状腺炎等有关,其内在机制复杂且仍存在争议,在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中需警惕,以避免漏诊其中一种肿瘤。  相似文献   

14.
颜魁  谢莹  段绪伟  汪多平  许坚  韦正波 《广东寄生虫学会年报》2013,(11):1324-1327,1330,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人资料共61例,其中3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共计算64侧颈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各个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等与11b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61例病人,共64侧颈Ⅱ、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22/64)、43.8%(28/64)、42.2%(27/64)、25.0%(16/64)和48.4%(31/64),其中Ⅱa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25.0%(16/64)和9.4%(6/64)。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出现Ⅱa区淋巴结转移则Ⅱb区应行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ALDH1A1的表达情况及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PTC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标本153例,在HE染色下观察其一般临床病理学特点(肿物直径、双侧、多灶、肿瘤边界、腺叶外浸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情况,分析ALDH1A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153例PTC中,84例(54.9%)发生淋巴结内癌转移,126例癌组织高表达ALDH1A1,112例癌旁组织高表达ALDH1A1。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肿物直径>10 mm、浸润性边缘及癌组织 ALDH1A1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性别、双侧、多灶、腺叶外浸润、癌旁组织ALDH1A1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性边界和癌组织ALDH1A1高表达是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随访的82例PTC中,局部肿瘤复发4例,5年局部复发率为4.88%,包括淋巴结肿瘤复发3例和甲状腺肿瘤复发1例,无远处转移及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病例肿瘤组织ALDH1A1均为高表达。结论 ALDH1 A1在PTC癌组织内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为PTC淋巴结转移的有效预测因子,有利于改善PTC患者治疗方法及随访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不同染色情况的淋巴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患者92例,以亚甲蓝为示踪剂,根据92例乳腺癌患者SLNB中淋巴结染色情况的不同分为无染色组、完全染色组和染色不均组,病理检测3组患者淋巴结的肿瘤转移情况并作比较。结果92例乳腺癌SLNB共取得淋巴结256枚,平均每例患者2.8枚,无染色组(80枚)肿瘤转移率为13.8%,完全染色组(112枚)肿瘤转移率为43.8%,染色不均组(64枚)肿瘤转移率为62.5%,3组间肿瘤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SLNB中染色不均的淋巴结最易出现肿瘤转移,其次为完全染色的淋巴结,染色淋巴结附近看到的未染色淋巴结也有肿瘤转移的可能,宜一并切除送检,有利于降低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1年12月南京同仁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cN0 PTMC患者154例, 其中男48例、女106例, 年龄21~70岁、中位年龄43岁。肿瘤灶位于左侧腺叶66例(单癌灶62例、多癌灶4例)、右侧腺叶65例(单癌灶55例、多癌灶10例)、双侧腺叶23例(双侧均为单癌灶20例、双侧均为多癌灶3例)。对单病灶病例依据术前超声检查进行肿瘤位置的划分与分组:以甲状腺冠状面1/2假想平面为界, 肿瘤主体(超过肿瘤横径的1/2)位于假想平面前方者纳入腹侧组(85例)、位于假想平面后方者纳入背侧组(72例);对于多灶患者, 肿瘤位置不作区分。合并桥本甲状腺炎34例。15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共行Ⅵ区淋巴结清扫177侧, 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甲状腺全切+同侧/肿瘤侧Ⅵ区淋巴结清扫131例、甲状腺全切+双侧/单侧Ⅵ区淋巴结清扫23例;观察术后并发症;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计算cN0 PTMC 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对cN0 PTMC患者Ⅵ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TERT和RET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4 678例PTC,2 637例患者行BRAF V600E和TERT启动子检测(C250T和C228T位点),另2 041例患者行BRAF V600E和RET检测,并分析以上3种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中BRAF V600E、TERT及RET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9%(4 161/4 678)、0.5%(12/2 637)、3.7%(75/2 041)。BRAF V600E突变仅与被膜侵犯及桥本甲状腺炎伴随相关(P<0.05);TERT启动子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数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关(P<0.05);RET基因融合与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桥本甲状腺炎伴随有关(P<0.05)。双基因改变患者合计12例,包括1例BRAF V600E突变伴CCDC6-RET(Exon1-Exon12)基因重排变异,1例BRAF V600E突变伴NCOA4-RE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hnak核蛋白2(AHNAK2)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5例PTC患者(PTC组)和33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取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HNAK2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PTC患者间AHNAK2表达差异。Kaplan-Meier分析不同AHNAK2表达PT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影响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PTC组AHNAK2高表达率为62.61%,高于对照组的27.27%(P<0.05)。PTC患者中微钙化、低度分化、TNM分期Ⅲ~Ⅳ期、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AHNAK2高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中高度分化、TNM分期Ⅰ~Ⅱ期和无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随访32(6~65)个月,高表达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5)。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AHNAK2高表达是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组织中AHNAK2表达上调,颈部侧颈区淋巴结转移、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首次就诊于重庆市肿瘤医院405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05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94例(22. 21%),颈侧区转移有18例(4. 44%),单因素分析证明,多灶性、被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神经侵犯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证明,多灶性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1)。结论对于多灶性、被膜侵犯等特征的PTMC患者建议预防性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神经侵犯的PTMC患者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颈侧淋巴结转移,根据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行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