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救治时间窗分诊模式在台风所致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004-2006年间,温州地区台风所致群体伤478例患者,由分诊小组根据患者症状及生命体征情况,筛选出危重缓急患者,按救治时间窗的要求,直接进入抢救室或到相应的科室就诊。结果:应用救治时间窗分诊模式,检伤分诊正确率95.9%,重型多发伤救治的成功率为96.5%。结论:分诊小组应用救治时间窗分诊模式,可以确保台风群体伤员尤其是高危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该模式科学、实用、高效,在台风群体伤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多发伤患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连斌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45-1046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方法 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治疗,我中心通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成功救治158例多发伤患者.结果 救治多发伤158例.接诊时心搏、呼吸停止6例,处于濒死状态11例.其余大部分处于休克状态.其中7例在急诊室复苏急救未成功.105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5例.53例在急诊科经初步救治后转入专科病房.死亡11例.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在突发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325批次共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的临床资料,在批量伤员救治时采用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分析其急救效果。结果收治的325批次2219例突发批量伤员中,急诊死亡34例、院内死亡19例,救治成功率达97.61%。在大批量伤员的抢救过程中,未发生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的情况,无医患纠纷发生。结论建立科学、规范的院内分组定位救护模式是保证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芦山和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种不同急诊接诊、分诊流程对大规模地震伤员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芦山地震后12小时内华西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5例伤员的诊治信息及在急诊科滞留时间,与汶川地震时批量伤员急诊滞留时间相对比,分析两种院内急诊接诊、分诊流程对大规模地震伤员急诊滞留时间的影响。结果芦山地震伤员按接诊、分诊流程在急诊滞留时间中位数为0.51h,而汶川伤员在急诊滞留时间中位数为2.13h,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山接诊、分诊流程是对汶川地震时的接诊、分诊流程的经验总结和改进,可作为类似灾后批量伤员院内急诊接诊、分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接诊、分诊新模式对汶川大地震批量伤员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一套新型的接诊、分诊工作模式,实施急诊接诊、分诊新流程,并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管理。结果:急诊接诊、分诊伤员3500例,救治伤员住院1861例,无1例遗漏主要损伤。结论:通过对汶川大地震伤员急诊接诊、分诊新型模式的启动,使批量伤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准确、有效的救治.帮助伤员重树起了生活信心,为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批量伤员的接诊、分诊提供了参考依据。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精神,增强了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院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二级医院的急诊救治和空运后送的组织与实施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维和部队批量伤员救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马里加奥“4·26”车祸事故和基达尔“5·13”地雷爆炸中,批量塞内加尔伤员在中国二级医院急诊救治和空运后送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抢救和空运后送模式的可行性及救治效果。结果经二级医院迅速、合理、高效的组织与救治伤员,本组14例伤员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成功获救。结论联合国维和部队二级医院对批量伤员采用快速分流救治,损伤控制手术,及时安全的空运后送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外伤伤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心脏创伤临床救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心脏创伤救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心脏创伤患者,除14例行保守治疗外,其余均分别行急诊或延迟性开胸手术、修复心脏损伤。结果:全组95例除3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病死率为3.15%。结论: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行急诊开胸手术修复心脏破口,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在处理心脏伤的同时要注意其它合并伤的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黄萍  沈红  陈雁  刘瑛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目的 探讨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的效果.方法 按照成组化分诊模式建立检伤分诊小组,按照简单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程序对124例爆炸伤伤员进行检伤分流管理.结果 124例伤员中分流到红区救治35例,黄区30例,绿区59例,分诊合格率100%.本组中严重多发伤及复合伤34例,行清创手术118例,损害控制性手术10例,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7.1%.结论 成组化分诊模式应用于三级医院应对突发大规模成批伤员救治,可以迅速建立良好的检伤救治秩序、提高分诊全程管理的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绿色通道在救治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该模式对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我院5年间采用绿色通道救治批量交通伤员526例与未采用绿色通道救治的高速公路交通伤196例从急救站点、出诊方法、转送方式、出诊时间、现场急救时间、急诊检诊时间、院内救治时间、检查等待时间、手术等待时间、平均办理住院时间、平均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急诊绿色通道在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中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大大缩短了出诊和救治时间,减少了检查和住院等待时间及住院天数,降低了死亡率、伤残率和住院总费用,缓解了伤员的经济负担,化解了伤员与肇事司机、保险公司及医院之间不必要的矛盾。结论:采用绿色通道组救治高速公路批量交通伤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的救治经验。方法对75起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224例伤者根据伤情轻重实施有效救治,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院前急救时间。结果 110例重症伤者除1例肝叶挫伤于手术后8 d因肺动脉栓塞死亡,3人因肝脾破裂大出血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的患者均康复或者好转出院。结论在突发重大交通事故时实行院前急救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急救人员及时判断伤情,采用熟练的急救技术有效地救治,缩短急救环节的各个反应时间,可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善急救管理体系对批量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批量创伤患者116例为观察组,采用应急机制、分诊检诊、绿色通道、患者分流、医疗资源调配等急救管理体系进行救治;将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批量创伤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流程的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救治流程的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完善急救管理体系能明显提高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15起成批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从患者入院前准备、入院后分诊、急诊救治、转运分流到交接的各个环节,全程采用流程管理的医护一体化救治模式。认为全程无缝隙管理,使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患者得到及时分流和诊治,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急诊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SOP)救护模式的编写原则与影响因素,分析该模式在城市突发群体伤救护中的运用效果。方法急诊SOP程序文件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对人员物资、伤员预检、诊断治疗、院内协调、预案演练等环节设置了标准化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结果在2011年上海地铁事故突发群体伤救治过程中,急诊SOP救护模式获得充分应用,统计显示,国际通用的病员辅助检查率、重症伤员误诊率、急诊科3h内可用ICU床位数和住院患者24h内手术率等指标均与国外相似规模群体伤救治的文献结果相仿。结论急诊SOP救护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突发群体伤的院内急救效率,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专业协作管理对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时间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8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至2016年9月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救治流程;2016年10月至2016年4月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多专业协作救治模式;比较两组入院至明确诊断时间、入院至获得手术时间及院内救治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入院至明确诊断时间、入院至获得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院内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36%vs 68.18%),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vs 43.18%)。结论:实施多专业协作早期救治模式可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诊断明确时间及获得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提升院内抢救成功率,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一体化救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急危重患者按照是否实施急诊一体化救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救治,观察组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能够显著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1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3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并记录患者院内AMI复发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分诊评估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心电图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院内AMI复发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患者的抢救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来本科就诊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 2016年7~12月来本科就诊的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套从就诊、疾病评估、诊断、治疗到转运等优化和规范的急诊救治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分诊评估、进出急诊室、转运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基于中国台湾地区急诊检伤急迫度分级量表(TTAS)标准下的急诊分诊系统在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急诊的300例常规分诊急腹症患者为对照组,将2017年5—10月300例基于TTAS标准下分诊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分诊准确率、候诊时间、确诊时间、救治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疾病的分诊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候诊时间及确诊时间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TTAS标准下的急诊分诊系统在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提升分诊正确率及效率均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7月批量收治31例地震伤员,采用统一明确检查分类、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批量地震伤员转运、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对伤员有效心理支持等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其进行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及临床治疗。结果 31例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确保了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卒中溶栓院内延迟是造成在时间窗内的患者得不到溶栓救治的主要原因,故优化急诊院内救治流程刻不容缓,本文对国内外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优化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找出优化再造的机制和关键环节,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