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轴突导向因子Slit/Robo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再生修复关键分子(srG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7、15、23d3个亚组,每组各10只。采用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造模。电针组取右侧"环跳""足三里"穴电针治疗,1次/d,每次15min,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检测大鼠腓肠肌湿重恢复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坐骨神经和腰椎(L)4-L6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疗程腓肠肌湿重恢复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升高(P0.05)。模型组各疗程坐骨神经和L4—L6中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各疗程损伤的坐骨神经和L4—L6中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电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作用,可能与其上调Slit/Robo信号通路关键分子srGAP1、srGAP2、srGAP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吕凯  李凤  龚标  代恩泽  汪莹  曾志华 《针刺研究》2013,38(4):265-270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 2/Robo 1的表达及电针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Slit2/Robo 1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后两组再根据缺血时间随机分为1、3、7、14d4个亚组,每组各10只.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取“内关”“足三里”,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在第1、3、7、14天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lit 2和Robo 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Slit 2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开始上升(P<0.05,P<0.01),3d时升高达高峰(P<0.01),14d时回落到基础水平(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均呈现高表达(P<0.05,P<0.01),电针组Slit 2高峰出现在术后7d.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Robo 1表达水平在术后1d即开始上升(P<0.05,P<0.01),3d时升高达高峰(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4d时仍高于基础水平(P<0.01);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1、7、14d时呈现更高表达(P<0.01,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大鼠皮质Slit 2/Robo 1表达明显上调,给予电针干预后可提高其表达峰值并延长高表达时间,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再生修复Robo1及SrGAP1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0只。模型组、电针组采取横断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电针组取环跳、足三里行电针治疗,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治疗后大鼠的大体状态、腓肠肌湿质量(WWG)恢复率、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及大鼠第4~6腰椎(L_4~L_6)脊髓中Robo1、SrGA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组大体状态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足趾仍蜷曲,行走时仍为跛行状态;电针组大鼠足趾明显张开,大体可正常行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WWG恢复率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WWG恢复率升高(P0.05)。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光镜下模型组坐骨神经损伤处明显肿胀增粗,与周围血管、肌肉组织发生粘连,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电针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无明显肿胀或缩窄现象,排列较完整,与空白组最为接近。大鼠L_4~L_6脊髓中Robo1、SrGAP1蛋白表达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增高(P0.05),大鼠L_4~L_6脊髓中Robo1、SrGAP1蛋白表达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调整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相应脊髓(L_4~L_6)段中Robo1、SrGAP1蛋白表达水平,激活Slit2-Robo1-SrGAP1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电针治疗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和功能康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摘 要〕 作为再生能力最差的组织之一,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的重大难题。大量的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 电针对于周围神经损坏后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有比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回顾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电 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PNI)的机制研究,发现电针主要是通过促进施旺细胞再生分化、促进血管重建、抑制失神经的肌肉 萎缩以及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来达到促进神经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电针参数、神经营养因子家族、自由基及黏附分子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更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自噬与周围神经损伤的关系,为临床推广应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结合既往工作进行分析.结果 从国内外文献中精选出183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查到PubMed中关于自噬和周围神经损伤结合研究的有4篇文献,nature.com中有15篇,science中有3篇,国内CNKI和VIP中皆无.结论 认为自噬途径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导向因子Slit2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24只。后两组大鼠右坐骨神经横断后即刻端对端缝合。电针治疗组取"环跳"、"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应用免疫组化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Slit2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电针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损伤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2及其mRNA在第一疗程后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降低,且都高于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两组始终都高于空白对照组,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治疗能明显增强损伤的坐骨神经和相应脊髓段中Slit1及其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梗死(CI)大鼠脑组织Wnt信号蛋白中7a(Wnt7a)、淋巴增强因子1(LEF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Wnt信号通路内源性抑制剂Dickkopf-1(DKK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前3组每组90只,并按照术后1 h、3 h、6 h、9 h、12 h、24 h、3 d、7 d、12 d分为9个时相组,每组10只,空白组10只。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水沟"穴,疏密波,2 Hz/15 Hz,2 mA,留针20 min,1、3、6、9、12、24 h时相组大鼠电针治疗1次,其余时相每日电针1次。采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于术前、术后及取材前对各组大鼠进行评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缺血区脑组织Wnt7a、LEF1、GSK-3β及DK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CAO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NSS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电针不同腧穴对急性结肠炎症模型大鼠细胞焦亡通路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不同腧穴对急性结肠炎症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各电针干预组(分别为天枢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大肠俞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冰乙酸灌肠法造模。给予各电针干预组电针治疗3 d,每天1次,留针20 min。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NLRP3在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阳性表达;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Wsetern blotting测定大鼠结肠中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干预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均下降(P <0.05);足三里组与天枢组、大肠俞组、上巨虚组相比,IL-1β明显降低(P <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显...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本着“评价疗效、探寻规律、阐明机制、指导临床”为研究总体思路,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团队合作,围绕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开展了系列研究。明确了电针刺激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早期干预效果更佳,低频电针效果更佳,且对失神经支配所造成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的疗效,肯定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可改善病变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并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明确了其干预机制。研究为临床更好使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电针治疗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建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模型,探讨电针对PDN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DN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反应,各大鼠的一般情况、血糖、痛阈,处死前检测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于处死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受体的表达,进而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DN大鼠的部分机制。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电针组大鼠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增加,并且电针2组较电针1组血流灌注量、NGF受体的表达增加较多。结论:电针可以提高PDN模型大鼠的痛阈,增加大鼠周围血流灌注量,电针可以增加PDN模型大鼠坐骨神经NGF受体的表达,从而对损伤的坐骨神经起到修复的作用,电针能够改善PDN模型大鼠坐骨神经的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倩  朱薇 《中国中医急症》2020,(2):210-213,229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及NRG-1/ErbB-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电刺激组给予电疗刺激(强度为40μA,脊髓上的电场强度为400μV/mm,振荡周期持续时间15 min,每日1次,连续7周);对照组、模型组无任何处理措施。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阈(PWT)、热刺激潜伏期(PWTL)、脊髓损伤的行为学评分(BBB)、运动诱发电位(MEP)水平;随后处死大鼠,测定脊髓组织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EP潜伏期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EP潜伏期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略微降低,MEP潜伏期略微升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神经再生;其机制与电刺激激活NRG-1/ErbB-PI3K/Akt通路,促进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电针对神经根颈椎病(CSR)大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3组,每组20只。造模后第3天开始电针,取双侧颈夹脊穴,以一侧穴位为一组,两侧均通过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疏密波,频率,强度以大鼠四肢轻度抖动为度。1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14 d后处死。采用YLS-3E型痛分析仪检测大鼠外周神经模型感觉功能,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通路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和BCL-2,同时以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外周神经疼痛感觉功能机械痛阈值均下降(P 0. 05),其中电针组的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高(P 0. 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PI3K、p-AKT的蛋白表达均下调(P 0. 05),电针组PI3K、p-AKT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 0. 05),而3组的AKT和GAPDH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和模型组BAX明显上调(P 0. 05),BCL-2则明显下调(P 0. 05);而电针组BAX表达程度低于模型组(P 0. 05),电针组BCL-2的表达程度高于模型组(P 0. 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细胞调亡比例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电针组细胞调亡比例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双侧颈夹脊穴对CSR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通路,激活下游BAX、BCL-2等生物因子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面神经再生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滨  何竟高  炳庆  李春华  刘屹 《针刺研究》2002,27(2):108-111
目的 :了解电针对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同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 ,均在 3 %的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下 ,分离暴露面神经上颊支 ,在手术放大镜下切断神经 ,用硅胶管将两断端嵌入并缝合固定 ,形成再生室。术后动物随机分三组 ,分别接受1 2 5I BDNF ,1 2 5I NT 3或1 2 5I NT 4再生室内注射 ,1 0 μL/只。每组又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于术后2hr和 2 6hr各接受 1次电针治疗 ,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 4hr、8hr、1 2hr、2 4hr、48hr摘取含面神经核的脑干检测 ,两组对照。结果 :对照组脑干中1 2 5I BDNF ,1 2 5I NT 3 ,或1 2 5I NT 4的γ计数在1 2hr和 2 4hr达到峰值 ,48hr又明显降低 ,不同时段波动很大。而针刺组脑干的1 2 5I BDNF ,1 2 5I NT 3或1 2 5I NT 4γ计数在各个时段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 :电针可促进面神经逆行轴突转运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模型坐骨神经中神经调节蛋白1(Nr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电针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造模后14天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P<0.01),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1),其中电针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上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Nrg1和ErbB2 mRNA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生存,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防治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VD模型。电针预处理"百会"肾俞"后三里"穴,连续波,频率为100次/min,强度1 mA,每日1次,连续进行10 d。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谷氨酸(Glu)含量的变化,原位杂交法测定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 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海马Glu含量、NMDAR 1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预处理组海马Glu含量、NMDAR 1 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降低VD鼠海马组织Glu含量,下调海马NMDAR 1的表达,因而有可能通过减轻Glu-NMDAR信号路径诱导的细胞凋亡发生,保护脑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S lit2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用改良A 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7d取损伤局部脊髓组织,提取总RNA,经RT-PCR反应,测定损伤后脊髓组织内S lit2mRNA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电针组和药物组均能显著升高脊髓损伤6h、1d、7d后脊髓组织中S lit2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组和电针组S lit2 mRNA表达均升高,并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与电针组相比较,电针组S lit2 mRNA表达略高于药物组,但无显著性差(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S lit-2 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能对轴突的正确导向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