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后世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上常利用人体阿是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10.
阿是穴是疼痛性疾病病变部位或附近医生触诊的感觉和患者的反应为依据选取的针刺部位,没有固定的部位和穴位名称,依据疾病的不同性质可选取多种治疗方法的腧穴。阿是穴的名称首见于唐代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发现大量有关针灸的记载,后代医家也有人认为此时才是阿是穴及阿是之法产生的根源。《黄帝内经》是阿是穴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医家对以痛为腧的认识有助于阿是的提出。孙思邈在不断继承前人的理论知识、收集总结社会实践经验并反复临床的基础上,创立了阿是之名,其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进行了记载,可以视作是对阿是的定义。反阿是穴是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原则,建立在现代解剖穴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反阿是穴的提出反倒可以提醒医家重新审视阿是穴丰富的内涵,突出了痛丰富的引申意,反阿是穴的提出恰恰可以弥补医家对于以痛为腧理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近些年来在文献中不时见到“反阿是穴”一词,通过对阿是穴起源、本质以及“反阿是穴”的定义、定位、特性的探讨,我们认为“反阿是穴”的概念及内涵含混不清,反阿是穴应包括在阿是穴之中,在“阿是穴”之外另设“反阿是穴”一词,反而把阿是穴的概念割裂了。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作为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的神经血管疾病,不仅能导致患者学习、工作能力的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与心脑血管疾病、情感障碍等疾病息息相关。阿是穴、痛敏穴、触发点在临床上均与疼痛有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用于治疗偏头痛。从概念来源上讲,阿是穴为疾按之或痛、或快、或有其他特殊反应之处,痛敏穴和触发点可视作广义概念下一类特定的阿是穴,从对疼痛的敏感度及解剖位置上为阿是穴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从临床应用上看,偏头痛患者的阿是穴或痛敏穴常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应用,采用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等对于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镇痛效果较好。触发点的分布可为发作期患者临床选穴定位提供参考,同时也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临床多采用干针疗法或注射浸润疗法。在辅助诊治技术上,未来或可应用感觉定量检测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等辅助进行对痛敏穴、阿是穴、触发点的量化性定位,甚至可用于区分不同头痛的表型,预测疼痛轨迹和治疗效果等。现从概念来源、临床应用、辅助诊治技术3个方面探讨三者关系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阿是穴、痛敏穴、触发点在偏头痛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多向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多向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多向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