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关联分析法对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穴位、配伍、分部、经脉、特定穴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5篇,针灸处方285首,涉及腧穴6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588。针灸治疗高血压病以太冲、曲池、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为主穴,并随证加减;高频基础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腧穴分布以四肢部为主,占53.2%;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共计占63.9%;腧穴使用以特定穴为主,占95.7%,高频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高血压病基本方为太冲、合谷、足三里、曲池,多从肝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论治,多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现代针灸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取经用穴规律。方法: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检索方法,以“后循环缺血”“针灸”“针刺”为主要关键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进行检索并根据制定的标准筛查和提取处方,以Excel 2003软件建立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结果:输穴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为:风池、百会、内关、足三里和太冲;经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取穴部位以头面部和颈项部选取最多;特定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络穴、原穴和八脉交会穴;关联与聚类分析发现了以“风池-百会”为中心的主穴与配穴群集。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存在一定规律,临床用穴较为广泛,但许多高频输穴、核心关联组合与聚类集群可直接配伍组成相关针刺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探讨现代文献,总结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1977~2017年收录的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期刊文献,建立梨状肌综合征的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归纳梨状肌综合征的针灸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医家治疗梨状肌综合征选取的腧穴主要为环跳、阳陵泉、委中、秩边、承扶;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为下肢部;选取特定穴主要为五输穴、下合穴和八会穴。结论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选穴常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眼?斜症的古代针灸处方选穴规律。方法:以先秦至清末为时间范围,收集并整理关于口眼?斜症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利用频数分析法,从具体腧穴、经脉、部位和特定穴等角度,获取选穴频数分布。结果:使用频数大于30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和合谷。阳经及其足三阳经的选用最为频繁;胃经、胆经、大肠经和督脉等具体经脉使用率较高。头面颈项部及其腧穴的选用最为频繁,并以面颊区及其腧穴选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数明显高于非特定穴,并以交会穴、五输穴、原穴为主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以特定穴为主,采用分部取穴、循经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清代医家李学川的著作《针灸逢源》中所提及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利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逢源》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逢源》中的中风及其后遗症针灸治疗条文48条,分析得出共涉经络14条,穴位80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风市、百会、曲池、水沟,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下肢,特定穴多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支持度、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是合谷→阳陵泉、曲池→足三里。结论:《针灸逢源》中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选穴、配穴规律有近部选穴、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循经选穴、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临证注意发挥特定穴的作用,注重经络辨证,辨证运用厥阴阳明转枢气机、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启闭固脱等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将纳入研究的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常用主穴、主穴归经、主穴分部、特定穴应用及组方规律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52篇,常用主穴55个,累计使用频次375次.针灸治疗PCOS最常用的5个主穴为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气海;主穴归属经脉主要为任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穴的分部以下腹部、下肢与背部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五输穴与背俞穴的使用频次较高;治疗处方多由5~7个腧穴组成,用穴数量平均为(6.9±3.6)个.结论:现代针灸医家治疗PCOS,以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气海穴最为常用,选穴以经络及脏腑理论为重要依据,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近部(病位)加远道(病机)选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