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骨折发生率,并进行证候评分。结果:32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6.88%,脾肾两虚组证20.6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72.50%,各证候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虚证骨折的发生率(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其余两证(P〈0.05);三证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候,同时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中医证型与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将55~85岁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0例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脾肾两虚兼血瘀3种证型;对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身高降低≥3 cm的患者,行腰椎L1~L4椎体骨密度BMD值测量,结合X线Genant半定量法,测量腰椎L1~L4椎体前缘高度和投影面积,判断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结果 800例老年骨质疏松身高变矮≥3 cm的患者,其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为81.5%;年龄增加骨折发生率升高,55~65岁组为10.58%,66~75岁组为27.24%,76~85岁组为61.38%。脾肾两虚兼血瘀型是压缩性骨折的高发证型,发生率为69.79%,高于肝肾不足型(6.55%)和脾肾两虚型(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质疏松身高变矮患者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率随增龄而递增,脾肾两虚兼血瘀是骨质疏松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高发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诊治并且同意参加本项研究的1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拟"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内容包括:舌苔、脉象、年龄、身高、体重、饮食习惯等。参考《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数据,探索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包括主证、兼证。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例患者中,23例肝肾阴虚,占23%;77例脾肾阳虚,占77%;7例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占7%;3例脾肾阳虚兼心阳虚,占3%;1例脾肾阳虚兼气血亏虚,占1%。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体重、锻炼、日照、营养因素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有两个主证和一个重要兼证。围绝经期女性以肝肾阴虚为主证,其余绝经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女性以脾肾阳虚为主证,高龄女性合并严重的脆性骨折多以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由于3例兼有心阳虚患者合并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例兼有气血亏虚患者合并有左股骨颈骨折并进行全髋置换,术后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故心阳虚及气血亏虚不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兼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和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中医各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明确该病宏观表现与微观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及病理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候分型中,气阴两虚型所占比例最大;脾肾阳虚型的尿素氮比肺肾气虚型高,其内生肌酐清除率较肺肾气虚型、脾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低,且该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较其他四型均高;肝肾阴虚型间质炎细胞浸润积分、肾小管萎缩积分以及气阴两虚型肾小球萎缩积分与总积分均高于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与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血管壁增厚有相关性;气阴两虚与肾小球增生呈正相关;脾肾阳虚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相关.结论 IgA肾病临床与病理加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证型脾(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中医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西苑医院就诊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骨折发生率,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41例∶139例),女性高于男性。中医辨证属三种证型,即肾虚型14例(7.8%),脾肾两虚型39例(21.7%),脾肾两虚血瘀型127例(70.6%),各证型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患者中,有骨折史23例(12.78%),其中肾虚型1例(4.34%),脾肾两虚型4例(17.39%),脾肾两虚血瘀型18例(78.26%)。50~59岁骨折2例(5.3%);60~69岁9例(1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0~80岁骨折发生率为12例(12.24%)。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折的风险高于单纯肾虚型和脾肾两虚型,60~69岁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高危年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的比较研究,探索适用于中医临床证候观察和疗效评估的客观标准。方法:以肾立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并口心肾不交型等证,据此设立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对本病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与Kupperman Index(KI)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辨证,75例病例中以肝肾阴虚型最多,依次为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没有单纯肾阳虚型者。对于同时测定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二者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潮热汗出、感觉障碍、眩晕、皮肤蚁走感为各证型的共性;肝肾阴虚型中性生活困难最多见,心肾不交型中失眠最多见,肾阴阳两虚型中骨关节痛最多见,烦躁易激动在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阳两虚型三型中差异不大。KI评分在肝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之间没有差异,但此三者与肾阴虚型均有差异。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的分布与是否绝经关系密切。结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具有中医辨证的特色,无论在总分相关性还是具体症状体现上,均与KI有很高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中医药诊断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候及疗效评定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因素和证候特征。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和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骨痛、驼背、身高变矮、骨折外,中医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视物模糊、发脱、腿沉、倦怠乏力和畏寒肢冷;次要症状为怕热、眼睛干涩、烦躁易怒、头晕、齿摇、耳鸣、气短、便秘和盗汗。(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3)阴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五心烦热、盗汗和便秘三个变量为主,阳虚决策树诊断模型以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腰膝酸软、头晕和气短五个变量为主。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6个主要症状和9个次要症状,主要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常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肾、肝、脾三脏虚损为本,气滞、湿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我院450肾移植术后受者症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探索规律。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结论:肾移植术后1周至1年内,肾移植术后患者证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方法:用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2008年~2010年1000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BMD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至腰椎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BMD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对其中有骨质疏松的人群(19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各型所占比例。结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特点有一定规律。各证型发生概率依次是:肾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结论:骨质疏松症以虚证居多,尤其是肾虚为主,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候的分布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为科研与临床提供中医证候学资料。方法:抽取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00例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调查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候分布。结果:单一证型152例,分布为:痰浊证11例,肾虚证84例,脾虚证55例,血瘀证2例。两种证型夹杂45例,分布为:痰浊肾虚证2例,脾肾两虚证40例,痰浊脾虚证2例,瘀血痰浊证1例。三种证型夹杂3例,分布为:脾肾两虚夹杂血瘀证2例,脾肾两虚夹杂痰浊证1例。结论:临床以肾虚、脾虚为主要证型,提示在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中应重视扶正,以补肾健脾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