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400.0g/L 聚乙二醇沉淀正常人新鲜血清,制备出C1缺损血清(C_1D),用一管法测定C1溶血活性。经免疫双向扩散等实验证实C_1D 血清仅去除C1,补体其它成份基本不受影响,因而能特异性测定C1溶血活性。经方阵滴定,待检血清与C_1D 最适稀释度为1∶20;本法批内CV=5.5%;与多管法测定结果比较,r=0.9155,p<0.01。用一管法检测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患者血清C1溶血活性,其结果明显低于正常人。本法简便,快速,适于一般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2.
溶血反应可导致贫血而增加红细胞输注,也可引起过度免疫应激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增加血浆输注。目前西医治疗溶血反应面临以下困境:一方面异体输血加大输血传播疾病风险,消耗血液资源,另一方面免疫抑制类西药种类较少,效果差强人意。研究表明,以中药调控免疫应答,抑制溶血反应,可实现减少异体输血,保护血液资源的目的。中药紫花地丁、禹州漏芦、白茅根可抑制补体激活;火把花根片、茵陈汤可抑制溶血抗体;雷公藤、青风藤及土茯苓可抑制细胞免疫。本文对上述中药的活性成分、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在溶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3.
溶血性输血反应与非ABO新生儿溶血病不规则抗体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国内文献报道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HTR)以及非ABO新生儿溶血病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作者已分别作了介绍[1,2 ] 。本文为进一步了解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1 材料分析1 1 溶血性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的频率 本组收集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共计 12 1例 ,由于同一病例往往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规则抗体 ,所以共测到不规则抗体 16 4次。见表 1。表 1 HTR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次数名称次数百分率抗 D 37 2 2 5 6抗 C 1911 5 8抗 E 6 137 2 0抗 c 2 112 80抗 e 42 44抗 G 10 6 1抗 cE 10 6 1抗 Ce 10 6 1抗 M 5 3 0 5抗 S 2 1 2…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 评价两株副溶血弧菌标准株在肠毒性、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上的毒力差异.方法 通过兔回肠袢实验、Raw264细胞毒性实验和兔红细胞溶血实验比较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和环境分离株S251(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的毒力表型差异.结果 S251株产生的肠积液量、对Raw264细胞的细胞毒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12.37±1.07)ml vs.(1.50±1.50) ml; (35.69±3.07)% vs.(14.07±0.91)%],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S251株对兔红细胞的相对溶血活性明显弱于RIMD2210633株,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基因预测结果相符.结论 S251株的肠毒性、Raw264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该两株菌可作为后续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研究的模式菌株.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汉族.2006年11月8日因"右乳房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多发转移"入院,之前曾多次入院,有输血史.  相似文献   

9.
不规则抗体是临床输血中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女性,它还可引起习惯性流产和新生儿溶血病。笔者选择了3942名有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对其血清(或血浆)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将本院2002年8月-2005年8月申请备血的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3942名,均有妊娠史,无输血史,其中妇产科患者2590名,外科患者950名,内科患者402名,年龄18-85岁,平均(42.3±13.5)岁,妊娠1-8次,平均(3.1±1.5)次;另设对照组:580名无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年龄0-48岁,平均(20.3±4.5)岁。1.2试剂和仪器凝胶检测系统(包括不规则抗…  相似文献   

10.
流式细胞术检测抗体致敏红细胞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术 (FCM)测定被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方法。方法 用荧光素标记的绵羊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 ,与致敏红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结合 ,以绵羊抗鼠IgG RITC标记的红细胞作同形对照 ,设定mark ,得测定管阳性细胞百分数。结果 Coombs试验在对比试验中 ,只能测出经 2 7稀释的抗D血清所致敏的红细胞 ,而FCM则能测出经 2 9稀释的抗D血清所致敏的红细胞。实际应用中 ,15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标本 ,Coombs阳性率13 3% ,FCM阳性率 86 7% ,5例Rh新生儿溶血病标本 ,Coombs阳性率 4 0 % ,FCM为 10 0 %。结论 FCM技术比传统Coombs试验灵敏度高 ,定量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溶血病防治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辽宁省大连市血液中心273例孕妇的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的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和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为2.198%。所检出抗体分别为抗-D抗体(IgG)5例,抗-M抗体(IgM)1例。结论对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保障产妇临床输血安全和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预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补体水平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清补体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学指标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水平等免疫学指标及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并设10名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组。结果RA组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补体C3水平与关节压痛数呈直线正相关,补体C4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呈直线正相关(P<0.05)。患者补体C3水平与ESR、-α1 AGP、PLT呈直线正相关(P<0.05)。患者补体C3水平与Hb呈直线负相关(P<0.05)。患者补体水平与病程、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患者的补体与患者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并能以此正确评价患者的疾病进展及分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通过循证检验证实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阴性结果与理论不符的原因.方法 采用增加试验中红细胞、血清的用量,母体血清代替新生儿血清,标准红细胞进行酶处理等进行试验.结果 原阴性结果经过复检试验,均不同程度提高了阳性率.结论 循证检验验证了试验阴性的原因,消除了检验者的疑虑,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静脉血检测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528例足月新生儿,采集新生儿脐带血和静脉血进行溶血三项试验。结果母婴O-A型和O-B型新生儿ABO溶血病发生率分别为47.92%和46.75%,明显高于母婴O-O型(P0.05);母婴O-A型和O-B型新生儿ABO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溶血三项检出新生儿ABO溶血病比例为91.91%,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母婴O-A型脐带血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分别为35.42%和42.36%,明显高于O-B型和O-O型(P0.05);母婴不同血型脐带血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静脉血检测,行脐带血溶血三项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ABO溶血病,有助于尽早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疑为ABO型新生儿溶血病的580例黄疸患儿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结果 ABO-HDN检出率为17.6%(102/580),在102例ABO-HDN的患儿中,A型56例,阳性率为18.0%(56/311),B型46例,阳性率为17.1%(46/269),两组比较显示ABO-HDN的发生率与新生儿A或B型的型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试验的检出敏感性,DTA最低为38.2%,放散试验最高为100.0%。出生天数≤3的新生儿ABO-HDN检出率22.9%,明显高于37的检出率(3.9%)。结论 MGT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标本用量少、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阴阳性结果明显、结果易保存等优点。可为HDN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丽  黄端玉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4):343-343,342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该指标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治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测定8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TBA,以及对其他常规肝功能进行测定。同时对其中32例患儿的TBA和胆红素以出生日龄分为3组(Ⅰ组0~3d;Ⅱ组4~8d;Ⅲ组9~18d.)进行动态分析。结果①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组的TBA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对照组(P<0.01),TBA测定异常率为67.8%,ALT、AST仅分别为17.2%和39.1%。②Ⅰ组的TBA与Ⅱ、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时,TBA水平是一项反映肝功能损伤及胆汁淤积较为敏感的指标,TBA并不随血胆红素的下降而减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探讨该指标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治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测定8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TBA,以及对其他常规肝功能进行测定.同时对其中32例患儿的TBA和胆红素以出生日龄分为3组(Ⅰ组0~3d;Ⅱ组4~8d;Ⅲ组9~18d.)进行动态分析.结果①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组的TBA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对照组(P<0.01),TBA测定异常率为67.8%,ALT、AST仅分别为17.2%和39.1%.②Ⅰ组的TBA与Ⅱ、Ⅲ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Ⅱ组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时,TBA水平是一项反映肝功能损伤及胆汁淤积较为敏感的指标,TBA并不随血胆红素的下降而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外贮存时间延长对小鼠输血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补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30-35只C57BL/6小鼠,摘眼球取血,滤白后加入红细胞保存液,4℃贮存。在35 d贮存期中,每7 d给小鼠(n≥3)尾静脉注射红细胞500μL/次;每次输注后2、24 h,从小鼠眼眶采血300μL/只,离心分离血浆用于流式检测炎症因子浓度,ELISA检测补体活性片段浓度;用抑制剂FUT-175完成补体抑制试验,检测血浆中炎症因子和补体活性片段浓度。结果 0 d, 24 h血样检测,炎症因子(pg/mL):TNF (21.69±6.12)、IFN-γ(4.72±1.85)、MCP-1 (132.91±37.41)、IL-10 (2.56±1.72)、IL-6 (78.80±51.07)、IL-12p70(1.95±1.43);补体活性(ng/mL):C3a (604.00±120.00)、C5a (63.63±13.09)、C4a (586.81±146.07);35 d, 24h血样检测:炎症因子(pg/mL):TNF (407.74±33.38)、IFN-γ(133.39±25.28)、MCP-1 (3 317.53±358.26)、IL-10 (2 769.54±615.36)、IL-6 (12 856.92±2339.47)、IL-12p70 (1.96±2.00);补体活性(ng/mL):C3a(1 660.00±16.00)、C5a (608.72±33.74)、C4a (490.95±45.88)。随着小鼠输注贮存时间越长的红细胞,其血浆中TNF、IFN-γ、MCP-1、IL-10、IL-6、C3a、C5a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IL-12p70和C4a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抑制补体后,小鼠血浆中MCP-1、IL-6浓度下降明显(P0.01,P0.05)。结论红细胞贮存损伤引起小鼠输血后体内发生炎症反应,补体参与其中,旁路途径可能是补体激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