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 ~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预扩张球囊技术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玉林市玉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16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球囊组87例和导丝组79例。两组患者均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并采用简单处理策略保护分支血管病变,球囊组患者PCI术中采用预扩张球囊技术,而导丝组患者PCI术中采用单纯导丝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情况;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病变血管狭窄情况及再次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球囊及导丝未发生截留或断裂,术后未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心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分支血管置入支架者所占比例、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患者行对吻后扩张者所占比例和术中分支血管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导丝组(P0.05)。球囊组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低于导丝组(P0.05),而两组患者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率、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及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导丝保护技术相比,预扩张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术后分支血管闭塞或夹层发生率、MACE发生率及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对边支血管进行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至2014-08收住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2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直径狭窄70%的分叉病变,边支血管直径2.5 mm。其中40例为试验组,采用主支血管置入支架同时行边支血管预扩张球囊保护技术;42例为对照组,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时采用钢丝保护技术。对两种术式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9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显著升高(97.5% vs 92.9%,P0.05);手术平均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明显减少(P0.05~0.01);术中边支血管慢血流/无复流及冠脉血管受累发生率较低(2.5% vs 16.7%,P0.01);术后9个月随访期间MACE的发生率降低(2.5% vs 7.1%,P0.05);边支血管再狭窄率及晚期管腔丢失均较低[(0.37±0.23)mm vs (0.53±0.82)mm,P0.05]。结论 :在分叉病变处理中,边支血管预扩球囊保护边支血管技术成功率高,在不影响主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同时降低了边支血管闭塞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应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小外径球囊与传统保护导丝,预留于分支血管完成冠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 比较53例冠脉分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放置保护导丝于分支内,完成主支内球囊预扩,支架置入,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B组(27例)放置小外径球囊于分支内,低压力打开球囊下,同样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及交换导丝后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比较两组间分支闭塞的发生率、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结果 A组3例(11.5%)发生分支闭塞;B组0例发生分支闭塞,P<0.05.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的发生率,A组7例(26.9%),B组2例(7.4%),P<0.05.完成交换导丝和球囊对吻的时间,A组(45.0±12.3)min,B组(12.0±10.3)min,P<0.05.结论 利用小外径球囊代替保护导丝放入边支或重要分支,低压力打开球囊,完成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置入,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丢失,预防分支开口狭窄明显加重,同时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顺利,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吻球囊技术和对吻支架技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共5例患者采用对吻球囊技术或对吻支架技术治疗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分叉病变。结果 5例患者肾动脉主支参考血管直径(RVD)为(5.6±0.4)mm,分支1RVD为(3.4±0.4)mm,分支2RVD为(3.6±0.5)mm。3例患者采用对吻球囊技术治疗肾动脉分叉病变,并于主支-分支置入支架,均有不同程度的残余狭窄;2例患者采用对吻支架技术治疗肾动脉分叉病变,无残余狭窄。术后随访2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3例患者血压水平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血压水平虽无明显变化,但服用的降压药物种类减少。1例患者术后血肌酐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对吻支架技术适用于分叉近端主支血管内径明显大于分叉远端分支血管内径的情况。从有限的经验来看,似乎对吻支架技术与对吻球囊技术相比具有更好的即刻影像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中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分支病变单行SafeCut,球囊扩张而不置入支架,观察其手术过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42例患者46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62%,回旋支/钝圆支占29%,右冠脉/后降支或后侧支占10%。对分支血管行SafeCut球囊扩张后有2例因内膜严重撕裂而置入支架,其余病变残余狭窄为10%~50%,成功率达100%,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20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结论SafeCut球囊成形术治疗冠脉分叉处分支血管病变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置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顺序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的患者32例,共涉及分叉病变32处,均为Medina分型分支开口病变,其中Medina 1,1,1有25例(78.1%)、Medina 0,1,1有5例(15.6%)、Medina 1,0,1有2例(6.2%);分支血管直径≥2.5 mm,采用的切割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为1∶1。观察患者采取该方法治疗后,主支置入支架过程中分支保护的造影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血管造影检查示:主支血管直径为(2.9±0.3)mm,狭窄程度为(82.5±8.0)%,病变长度为(19.8±12.8)mm;分支血管直径为(2.5±0.1)mm,开口狭窄程度为(84.5±7.8)%,开口病变长度(4.6±1.1)mm。32例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手术造影成功率为100%,未见心肌梗死、分支导丝或球囊断裂、分支夹层和分支丢失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未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策略中,应用分支切割球囊预扩张联合分支球囊保护技术可有效保护分支血管,且操作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日渐增多,占总介入治疗的15%。其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叉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扩张分支血管。最近研究报道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因此主张对于分叉病变仅在主支的置入支架,在分支的则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吻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被分配到切割球囊对吻组 (13例 )和支架组 (2 1例 )。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测定血管最小内径 ,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血管腔面积 ,斑块面积 ,直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结果 与支架组相比 ,切割球囊组病变以前降支 (LAD)和第一对角支 (D1) (4 3 5 %vs 2 8 9% ,P<0 0 1)处多见 ,右冠状动脉 (RCA)和后降支处 (PDA)少见 (12 1%vs 35 0 % ,P =0 0 1)。切割球囊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支架组低 (5 7 6 %vs 6 7 6 % ,P =0 0 2 )。支架组患者中 14例共 2 8个支架同时置入主干和分支内 ,仅在主干或分支一侧血管内植入支架 7例 ,最大扩张压力为 14 18 5 5kPa,2 0例患者接受IVUS检查 ,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2 3 6 %。切割球囊组 10例患者先在主干和分支内进行切割球囊交替扩张 ,3例患者只在主干内行切割球囊扩张 ,最后对吻扩张时的平均压力为 810 6kPa ,13例患者全部接受IVUS检查 ,IVUS测定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10 8%。切割球囊组与支架组扩张前即刻血管腔截面积分别为 (2 31± 1 2 0 )mm2 和 (2 36± 1 2 3)mm2 ,扩张后分别为 (6 4 2±1 0 1)mm2 和 (6 5 1± 1 0 7)mm2 ;两组扩张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自2012-01至2014-01我院心内科113例住院患者,共121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切割球囊对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分别进行预扩张处理后,再对主支血管进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9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支架置入前、后主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2.12±1.07)mm和(3.24±0.87)mm,分支血管最小管径分别为(1.44±0.73)mm和(1.82±0.6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手术成功率为100%。入选患者中11处(9.1%)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近端夹层,5处(4.1%)分叉病变出现分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2级,其中1处(0.8%)分叉病变发生分支血管闭塞。平均随访时间(8.3±3.1)个月,其中1例(0.8%)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无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对治疗分支血管存在明确病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