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细胞免疫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未治梅毒患者和32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未治梅毒患者CD3、CD4及NK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8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组外周血CD3、CD4及CD8淋巴细胞均低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P<0.05),而NK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NK淋巴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未治和血清固定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梅毒治疗有效、血清固定、神经梅毒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亚群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梅毒治疗有效患者、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6例神经梅毒患者及20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分别为29.79±5.47,31.79±6.72,33.84±8.81)、CD4/CD8比值(分别为1.34±0.46,1.54±0.70,1.62±0.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50±8.93,2.20±0.43)(P<0.01);治疗有效组患者B细胞(CD19,12.26±3.43)显著高于对照组(9.00±2.04)(P<0.01),NK细胞(16.81±6.95)显著低于对照组(26.35±9.93,P<0.05);血清固定组患者NK细胞(15.82±8.4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和NK细胞减少与梅毒血清固定和发展成神经梅毒推断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6):326-330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梅毒血清固定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取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梅毒治疗后血清阴转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Treg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CTLA-4、白细胞介素(IL)-10及TGF-β水平。结果:固定组、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CD4~+CD25~+Foxp3~+Treg在CD4~+T中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示固定组比例均高于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3组患者Foxp3、CTLA-4、GITR mRNA表达以及CTLA-4和IL-10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示分别与阴转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固定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3组患者TGF-β含量及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数量增加,导致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4例梅毒患者外周血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8^+则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活动期梅毒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恢复期(P〈0.05),单纯使用抗梅毒治疗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为了解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梅毒患者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等方法对36例未治且无神经损害表现和5例未治神经梅毒的梅毒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这些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天然杀伤(NK)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6.
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与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血清阴转和20例血清固定早期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淋巴细胞,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血清固定组早期梅毒患者CD3,CD4淋巴细胞低于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8淋巴细胞高于这两组,NK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清阴转组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各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机体内细胞免疫受到明显抑制及产生免疫不平衡,可能造成了梅毒螺旋体逃脱机体免疫监视而残存,成为引起血清固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例和功能的改变,探讨Treg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6例,正常对照23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Treg比例及Treg内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及白介素(IL)-10的定量表达情况.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且Treg内转录因子Foxp3及功能性分子CTLA-4和IL-10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或P<0.01).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该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梅毒感染早期的细胞免疫改变。方法:选取早期梅毒患者21例,对照组12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梅毒组患者CD3+、CD4+、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只有CD4+T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CD3+、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0)。结论:早期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增强,有利于消除梅毒螺旋体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早期潜伏梅毒和晚期梅毒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了解机体在梅毒无症状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7名志愿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其中早期潜伏梅毒(ELS)14例,晚期梅毒(LS)24例,正常对照组19例。结果ELS、LS和正常对照三组人群CD3+、CD8+和CD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D4+和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S组与LS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S和LS组CD4+和CD4+/CD8+水平上升,但CD3+、CD8+和CD1+9水平正常。提示ELS和LS体液免疫无明显减弱,但细胞免疫增强,有利于消灭梅毒螺旋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分别对不同组(梅毒血清固定组、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人群外周血进行Th1、Th2、Treg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12、IL-4、IL-10、IL-6、IL-17、IL-22、TGF-β的)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新发梅毒组、梅毒治疗后转阴组以及对照组比较,梅毒血清固定组IFN-γ、IL-2和IL-12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L-4、IL-10及TGF-β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固定组IL-17水平低于新发梅毒组和转阴组(均P<0.05);IL-22低于新发梅毒组(P<0.05);IL-6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同时存在Th1细胞/Th2细胞,Treg细胞/Th17细胞的失衡,从而影响患者体内整体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频数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梅毒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15例正常人外周血DC各亚型及表达不同细胞因子(包括IFN-γ、IL-2、IL-4、IL-10、IL-12)CD4+、CD8+ T细胞亚群的频数。结果 20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DC亚型(CD11c+)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 3.339,P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5)。梅毒患者外周淋巴系DC亚型(CD123+)的表达,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胞质内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14.890,P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胞质内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2的表达,IL-2和IL-1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升高(t = 10.899,4.292,P均 < 0.0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5),IL-4和IL-10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 < 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的表达与IFN-γ、IL-12的百分比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 > 0.05)。结论 IFN-γ、IL-2和IL-12可能在梅毒清除过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IL-4、IL-10起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RPR持续阳性经治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中38例IgM阳性和32例IgM阴性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以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IgM阳性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NK细胞低于对照组(P<0.001);IgM阴性组外周血CD3、CD4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细胞及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相比,IgM阳性组CD3、CD4细胞高于IgM阴性组(P<0.001),NK细胞低于IgM阴性组(P<0.001),而CD8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不平衡和免疫抑制;NK细胞显著降低可能是RPR持续阳性且具传染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 了解头孢曲松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价值。方法 :  4 7例出现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2 4例 ,以头孢曲松 1.0静脉滴注 ,qd×15复治 ;对照组以苄星青霉素 2 4 0万U肌注qw× 3复治。复治后第 3、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 ,RPR下降 2个或 2个以上滴度为有效 ,RPR下降不到 2个滴度为无效判定结果。结果 : 复治 6个月后 ,治疗组痊愈 2 3例 ,有效 1例 ,痊愈率为 95 .83% ;对照组痊愈 17例 ,有效 4例 ,痊愈率为 79.9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4 5 2 ,P <0 .0 5 )。结论 : 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 ,头孢曲松优于苄星青霉素 ,机理可能缘于两者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梅毒血清固定产生机制及相关因素均尚不明确,且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RPR滴度、无症状神经梅毒、吉-海反应、梅毒螺旋体亚型、细胞免疫紊乱相关。梅毒血清固定是梅毒复发及多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梅毒血清固定的产生和临床转归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腰穿术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初始TRUST滴度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分析101例患...  相似文献   

17.
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TLR2在早期梅毒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59例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的表达水平,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早期梅毒患者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LR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低于隐性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显性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LR2的表达水平低下,而在隐性梅毒患者组中TLR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提示显性梅毒患者体内可能缺乏非特异性免疫反应,TLR2可能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梅毒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9月~2003年9月收治的284例梅毒。结果I期梅毒皮疹以硬下疳为主,Ⅱ期梅毒皮疹复杂。选用青霉素、强力霉素治疗,三月后复查血清,RPR滴度均呈4倍下降。结论典型皮肤损害可作为早期梅毒诊断的依据,多做梅毒血清学检查;青霉素仍为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前带现象、血清固定反应应引起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免疫表型,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免疫表型与细胞凋亡。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111细胞及Tn/Ts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Ts细胞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淋巴细胞两组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凋亡率与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1;r=-0.782,P〈0.01),CD4^+细胞凋亡率与CD4^+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1)。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性科学》2019,(10):111-114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差异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不同时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梅毒分期分为三组,梅毒Ⅰ期患者为A组(40例)、梅毒Ⅱ期患者为B组(41例)和梅毒Ⅲ期患者为C组(39例)。检测三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4+T和Th1水平以及IL-6、IL-8、IL-17和TNF-α表达,并进行不同梅毒分期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指标之间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①A组年龄(35.17±8.26)岁、B组年龄(36.42±9.43)岁、C组年龄(35.36±7.68)岁,三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表达: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的TRUST滴度TRUST滴度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的TRUST滴度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滴度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表达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期的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IL-6、IL-8、IL-17和TNF-α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其表达量升高,但CD4+T和Th1的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减少,因此对梅毒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