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电脑中频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运用针灸配合电脑中频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60例。结果:每10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并拍患侧肩关节正位X线片,痊愈30例,好转1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结论:针灸配合电脑中频电刺激能够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值得在康复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脑卒中后迟缓期及痉挛早期,可造成患肩及上肢部的疼痛和功能受限。肩关节半脱位后绝大部分都不能自行复位。本人针对性的采用针灸、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脑卒中早期患者120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盂肱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分析了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并对近年来进行的针刺治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左、右肱骨头距肩峰的差值扣前、后上肢Fugl... 相似文献
7.
推拿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其在我国发病率居首位 ,其死亡率较高 ,致残率更高 ,致残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其中肩关节半脱位 ,更加影响生活及后期康复。笔者运用推拿方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观察病例 5 6例。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3 8例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2 0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 3 6例。全部患者均作颅脑 CT或 MRI确诊。1.2 诊断标准按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进行诊断。2 治疗方法2 .1 治则… 相似文献
8.
在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中极易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的异常模式状态 ,尤以肥胖、体虚、年老、瘦弱者为多见 ,直接影响着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近几年笔者采用了针刺与康复手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并设对照组观察 ,现报告于下。临床资料6 7例均来源于自 1999年 11月— 2 0 0 2年 5月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的住院重症患者 ,诊断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1〕,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或脑出血 ,以肢体功能运动障碍为主或伴有语言、吞咽、二便、意识等功能障碍 ,包括中脏腑、中经络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行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法,治疗组行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颅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颅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照组仅采用经颅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星期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4星期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4星期后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颅神经电刺激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4,(8):1721-1723
目的:探析中药联合针灸综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R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CRS患者76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行针灸治疗,观察组行针灸配合中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71.1%(27/38),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大体一致,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4±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0.8)分,颈椎活动度评分(50.4±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2±2.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全面改善临床症状,恢复颈椎活动功能,是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偏头痛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5%患病率,并且在全球50种最常见导致后遗症的疾病中位列第3。虽然目前药物仍然是偏头痛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药物治疗在获得疗效的同时也带来较多的副作用;同时,偏头痛药物使用有较广的人群限制。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作为非侵入性神经调制的重要疗法,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本文主要介绍TENS在偏头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现阶段TENS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针刺治疗全身各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60例。结果:360例随访3~48个月,采用疼痛指数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针刺治疗前后疼痛视角模拟指数经统计学处理(组间T检验)显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1),治愈198例(占55.0%),显效56例(占15.56%),好转96例(占26.67%),总有效率97.78%。结论:用针刺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7.
《针刺研究》2016,(5)
目的:观察以针刺坐骨神经干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比较,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干刺激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取阿是穴、腰夹脊、大肠俞穴,并结合辨证取穴针刺;神经干刺激组采用坐骨神经干刺激法,针刺环跳、环中,并配合常规针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干刺激组愈显率为83.3%(25/3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0.0%(18/30,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现有疼痛强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神经干刺激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与常规针刺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研究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62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分为对照与观察组,各 3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55 %,高于对照组的 74.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神经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治疗前,运动电位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对照组,运动电位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总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11)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和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 <0. 05)。[结论]穴位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并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针刺强刺激与穴位注射治疗癌症相关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包括两者治疗后24 h内复发率。方法将60例癌症相关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强刺激组采用攒竹透鱼腰及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单侧穴位强刺激治疗,穴位注射组采用内关配合足三里双侧各2 mL生理盐水穴位注射治疗,记录两者连用3 d后是否有效及有效后24 h内是否复发,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针刺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96.7%,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强刺激组治疗后复发率为12.5%,穴位注射组为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癌症相关顽固性呃逆选用穴位注射与针刺强刺激治疗效果相当,但针刺强刺激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